你是否曾幻想过这样的画面:清晨潮退,赤脚走在细软的滩涂上,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海风送爽,一只只蛤蜊悄悄从泥沙中冒出头来。你俯身、挖掘、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这就是赶海,原始、真实、浪漫。
而现实却啪啪打脸——2025年“五一假期”,山东日照,海滩上,游客如潮。不是赶海,而是“赶车”:景区工作人员开着一辆小货车一路疾驰,“哗啦哗啦”地撒下一大车蛤蜊,后面游客蜂拥而上,“库库”地抢,“啊啊”地挖,场面堪比丧尸围城。不是体验大自然,而是参与一场热热闹闹的“人工海鲜投喂式行为艺术”。
于是,“你挖到的蛤蜊,可能是景区撒的”这条新闻,荣登热搜。我们对此不禁要问:这种“撒蛤蜊赶海”的操作,到底是旅游体验,还是全民撒币行为?
在这个比沙石还粗糙的剧本中,景区是导演,游客是群演,蛤蜊是道具,唯独缺了智商的存在。赶海,本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观察、探索的过程,是与海洋生态系统互动的古老民俗;如今,却成了被商业包装的“沉浸式傻瓜秀”。
景区给游客“撒蛤蜊”,本质上是给游客“撒信任”:你信你是在“赶海”,我们信你不会分辨真体验和假套路。双方都在演,谁也不拆穿,还沉浸其中自得其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智慧旅游”。
更讽刺的是,这场活动中,没人觉得尴尬,反而个个兴高采烈、拿着蛤蜊拍照发朋友圈,“看我今天赶海大丰收”,配文还要写“靠自己双手劳动所得”。是的,是你双手挖出来的——只不过,那蛤蜊是小货车刚撒下的。这种“捡来的幸福感”,比网红滤镜还假。
我们暂且抛开文化意味不谈,单说景区的这番“撒蛤蜊”操作,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精准营销手段,一种低成本制造“参与感”的旅游噱头。从景区角度看,这种行为的逻辑非常清晰:游客不懂赶海技巧怎么办?撒蛤蜊;游客挖不到东西不开心怎么办?撒更多蛤蜊;游客开心了就会发朋友圈,带动流量怎么办?撒蛤蜊、拍视频、上热搜,闭环营销,完美转化。
这不是体验,这是养殖。这不是赶海,这是“人工投喂+客群拦截”。你以为你在赶海,其实你在完成一个商业闭环:你挖的是蛤蜊,贡献的是热度,消费的是智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撒蛤蜊景区,不只是撒蛤蜊,更是撒希望你“别太聪明”的希望。
当然,任何营销活动都离不开观众的“配合”。从视频现场看,游客围车而上、弯腰猛挖,有人徒手抓,有人带着小铲子,还有人专门带了婴儿桶来“装战利品”。一边挖一边喊“哇今天赶海真过瘾”,仿佛挖的不只是蛤蜊,更是人生的意义。
但问题在于:你真以为你在赶海?不,是别人安排你“赶”的你;你以为你亲近自然?其实你接触的是塑料般的景观复制品;你以为你获得了成就感?其实你只是获得了一个被精心布置的“胜利幻觉”。
游客的热情配合,让整个事件显得更像一场“群体性表演”而非个人选择。在集体沉浸的氛围中,质疑者显得刺耳,旁观者被边缘,最终,“撒蛤蜊”竟然成了“潮流”,成了“旅游新时尚”。这种荒谬,堪比“真人剧本杀”:导演有意,演员无知,观众入戏,笑点过后,满地荒凉。
从更深层面看,这种“人工撒蛤蜊”的现象,其实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的一种集体错位——对自然的漠视:原生态不够吸引人?那就造一个假的!对文化的戏谑:传统赶海太费力?那就按剧本演一场!对智力的透支:游客没有体验?那就给他们准备好答案!
整个“撒蛤蜊经济”背后,是景区对文化的消费主义操控,是游客对真实体验的懒惰接受,是一个审美退化、价值混乱、真假不分的旅游市场图景。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模式一旦成功,其他景区必定争相模仿:撒蛤蜊成功,接下来会不会有人开始“撒螃蟹”“撒海胆”?甚至“撒鱼让你钓”?未来我们去野营,是不是露营地也会提前埋好“野生蘑菇”供你采摘?从此,体验不再是探险,而是完成景区精心设计的剧本。文明不再是演进,而是一次次为“低成本快感”让步。
讽刺归讽刺,问题也很现实。这种“撒蛤蜊”式旅游,其实是整个中国旅游产业“内容空心化”“体验标准化”“文化娱乐化”的一个缩影。看似热闹,实则荒诞;看似亲民,实则愚民;看似创新,实则滑坡。景区撒的不是蛤蜊,是对文化的轻薄,是对游客智力的侮辱;游客挖的不是蛤蜊,是对真实的放弃,是对幻想的自欺。“撒蛤蜊赶海”何其热闹,却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