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一场震惊世界的军事行动打响。俄罗斯总统普京以“特别军事行动”之名,悍然出兵乌克兰,打破了二战后欧洲大陆相对和平的局面。这一行动不仅点燃了新一轮地缘政治的对抗烈焰,也让世人重新思考: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秩序规则化的时代,为何一个国家还会以如此方式诉诸武力?普京的算盘到底是什么?俄罗斯为何对乌克兰——乃至整个前苏联空间——如此念念不忘?为什么“北约”三个字能让克里姆林宫胆寒?这一连串问题的背后,映射的是一个大国的战略焦虑、帝国幽灵的回响,以及一位领导人的历史使命执念。
对普京而言,乌克兰不是普通的邻国,而是北约“兵临城下”的前线。如果说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的加入让俄罗斯皱眉,那么乌克兰的靠拢西方,则让俄罗斯真正坐立难安。普京多次公开强调,乌克兰加入北约是“红线”,北约的军靴若踏入哈尔科夫,那就是对莫斯科的威胁咫尺之遥。
北约固然一再强调其“防御性本质”,但在俄罗斯眼中,这不过是纸上的承诺。北约的实际行动——军事演习、驻军扩展、防空系统部署——无不被视为围堵战略的一环。苏联的冷战阴影未散,俄罗斯的新冷战焦虑早已成型。
普京有句名言:“乌克兰根本不是一个国家。”听来狂妄,实则是俄罗斯民族主义史观的体现。俄罗斯视基辅罗斯(Kievan Rus')为其文明源头,认为乌克兰是“失散多年的兄弟”。普京的多篇讲话中,频繁引用历史文本,强调俄罗斯与乌克兰“血脉相连”。
从这种角度看,乌克兰若彻底“倒向西方”,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失去一个地缘盟友,更是文化断亲与身份背叛。普京眼中的乌克兰,既是斯拉夫世界的核心地带,也是俄罗斯国家身份的一部分。一旦乌克兰脱俄入欧,这不仅是政治问题,更是历史认同的断裂。
2014年的乌克兰“尊严革命”推翻了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西方媒体将其视为“民主胜利”,而俄罗斯却视之为西方煽动的“颜色革命”,是一场地缘政变。从格鲁吉亚到乌克兰,颜色革命如瘟疫般“扩散”,而普京担心,下一站就是俄罗斯。
在普京眼中,这是西方以自由民主包装干涉主义的典型套路。乌克兰的“倒戈”,就是在俄罗斯家门口点火。而俄军的开进,不仅是对乌克兰的惩罚,也是对西方的警告:“你们可以有民主,但别带到我的势力范围。”
战争前夕,普京虽然承认乌东两个“共和国”的独立地位,但声称俄罗斯必须“保护当地讲俄语民众免受乌克兰迫害”。这种话术熟悉而危险,仿佛回到1938年纳粹德国出兵苏台德区的理由:“德意志人需要庇护”。
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质疑这一说法,但普京成功地将民族认同打造成军事行动的道德护身符。而这套剧本,早在克里米亚就已上演过一次。俄罗斯不是第一次借“保护族人”之名扩张领土,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战争不只是为了赢得疆土,也是为了赢得叙事。普京执政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复兴国家荣光。从车臣战争到格鲁吉亚战争,从克里米亚吞并到叙利亚介入,普京塑造的是“捍卫俄罗斯”的强人形象,试图重建昔日帝国光环。
对于普京来说,乌克兰问题不仅是外交斗争,更是内政工具。动员民族主义、重塑爱国叙事,是巩固统治合法性的关键。而在俄罗斯国内媒体的演绎中,乌克兰不过是“被西方操控的木偶政权”,战争是“必要的正义行动”。
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一直奉行“大国即扩张”的逻辑。历史上的俄罗斯疆域越大,其统治合法性越强。苏联的形成,更是以意识形态输出和军事扩张为核心。而苏联一旦解体,俄罗斯便从帝国回归为“民族国家”,但这种身份转变,显然不被普京接受。他曾公开表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这不是修辞,而是政治信条。普京从未真正接受独立的乌克兰、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是“他国”的现实。
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俄罗斯多次被西方势力入侵。深受“边界恐惧症”困扰的俄罗斯,把“战略缓冲带”视为国家安全的生命线。而乌克兰——作为横亘在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广袤平原,一旦沦为北约盟友,莫斯科就彻底失去了“缓冲”。也因此,俄罗斯对乌克兰、格鲁吉亚甚至白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异常敏感。这种地缘焦虑,放在西方人眼中可能过度夸张,但在俄式安全观中,却是理所当然。
1991年,俄罗斯在国际条约中承认了前苏联共和国的独立与现有边界。但近年来,普京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那些边界是“被强加的”、“历史不公”。俄罗斯这种“选择性承认”的态度,表面上尊重主权,实则不断“温水煮边界”,为武力改变现实预留空间。克里米亚的“归俄”、顿巴斯的“独立”,就是这种政治姿态的具体实践。普京正试图用军事力量和历史叙事,重构一个“俄罗斯势力范围”的现实。
在俄罗斯官方话语中,“北约”几乎成了“敌对行动”的代名词。普京常年将北约塑造成俄罗斯的头号对手,把乌克兰的独立选择描绘为“西方阴谋”的一环。
北约确实诞生于冷战,对抗苏联是其最初使命。苏联解体后,北约虽有过短暂“和平转型”,但随着东扩行动步步推进,其存在意义重新向“遏制俄罗斯”倾斜。俄罗斯认为,北约口头说“防御”,实则步步为营。这种恐惧并非全然空穴来风。但反过来看,北约的基本原则是防御而非进攻,其成员国无一愿意与一个核大国开战。现实中,北约主动进攻俄罗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俄罗斯的战略文化深受“边界安全观”主导,其军事思维是“宁可先发制人,也不要被动挨打”。因此,一旦感到边境压力,俄罗斯更倾向主动出击。这种进攻型防御逻辑,也反映在乌克兰问题上:宁愿先打乌克兰,也不等北约建基地。
普京真正担心的,其实不是北约大军压境,而是北约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入侵。西方式民主、法治、人权,对俄罗斯政体构成了软性威胁。乌克兰如果成为一个繁荣的西式民主国家,将成为“坏榜样”,激发俄罗斯国内民众对现政权的质疑。这才是普京难以容忍的“安全威胁”。
俄乌战争远不只是“普京的战争”,它是一个大国失衡的表现,是帝国幻觉与现代秩序之间的剧烈冲突。普京发动战争的理由看似五花八门,但其核心是:不甘认输的帝国心态,以及对“边界安全”的极端执着。正如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言:“失去帝国的国家不会安于现状,而是执着于重现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