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二華山論劍:談文論藝、針貶時事

「店小二華山論劍」是思想的、文化的、生活的、公共的,希望能藉由此四大層面的討論,讓大家有新的價值觀念,對文化藝術產生興趣,理性地面對台灣的問題。
正文

諾蘭對奧本海默謎樣人生的解構

(2024-03-21 18:37:22) 下一个

諾蘭對奧本海默謎樣人生的解構

2024-03-22 00:00 聯合報/ 林正二

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的「奧本海默」,以複雜的結構及非線型敘述手法解構了該片,深入探索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分裂、矛盾、謎樣的一生,在真實與表象交錯中,讓我們看到他真實的一面。

奧本海默一生充滿矛盾,在分裂的人生中不斷尋找平衡點。他研發原子彈要阻止戰爭,卻成了大規模的殺人武器,強烈的人道主義使得他悔恨矛盾,全力宣揚反核武競賽理念;效忠美國,創製原子彈讓日本提早投降,但因年輕時熱衷共產思想並參與相關活動,戰後遭到聽證調查,詆毀他背叛美國,私通蘇聯;青壯年時浪蕩不拘,男女關係浮亂,但對太太小孩盡責;年輕求學時善感、不如意,在實驗室很笨拙,日後卻成量子力學理論權威。

 諾蘭為凸顯奧本海默充滿矛盾的人生,巧妙地運用量子力學核子「分裂」與「融合」後雖產生巨大能量,但也會帶來強大傷害的特性,以此解構、喻示他榮辱互見的人生。「分裂」是以奧本海默的觀點述説,斷斷續續的情節,雖暗喻他在人格、生活與工作上的分裂與矛盾,但這是描寫他暢快的人生,因此諾蘭用彩色畫面顯示他亮麗的一面。

相反的,「融合」是象徵外在因素「融入」奧本海默本尊,讓他的人生變得很複雜,遭受嚴重的屈辱;前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史特勞斯因不滿奧本海默瞧不起他,誣告他引進替蘇聯盜取國防機密的英國科學家參與原子彈計畫,意圖摧毀奧本海默,故導演用黑白畫面顯示奧本海默灰暗的一面。

為凸顯奧本海默一生的愛恨情仇,諾蘭特別將彩色、黑白畫面不斷交叉出現的場景,放在奧本海默與史特勞斯分別接受聽證的不同時間框架。諾蘭打破整體時間秩序,以碎片化的敘述及快速的節奏,強調奧本海默混亂的私生活、奇異的念頭與戰前戰後矛盾的做法,同時又可映照奧本海默腦中瞬息萬變的宇宙粒子快速分裂、撞擊、流動的奇幻景象,生動描繪奧本海默帶領曼哈頓計畫團隊研發出原子彈的過程。

奧本海默在歐洲求學時,腦海中不時閃現燦爛亮麗的宇宙奇景及會致人於死的熊熊火焰。他陷入亮麗與灰暗的兩面性矛盾處境,正是艾略特廿世紀史詩《荒原》所描繪的文明枯萎景象。

該詩一開頭即以「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點出全詩主旨。四月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美麗季節,但對生活在「荒原」中的人,愈是歡樂的季節,愈感到孤寂殘酷。因為在詩人眼中,文明已崩解、希望已滅絕,人生充滿著灰暗。艾略特《荒原》描繪的對象,是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心精神的萎靡,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無信仰作為準繩,社會分崩離析、萬事消沉。因此,縱使春天已來臨,相對於精神上的枯萎,更令人感到美麗季節的殘酷,這正是當時在歐洲求學的奧本海默之精神寫照。他的量子力學宇宙是亮麗的,但又不時出現熊熊烈火,內心充滿了疑惑與矛盾。

奧本海默為解除心中的迷惑,開始看畢卡索的立體畫作、閱讀《荒原》,他讀起來感觸良深;《荒原》最後所揭示的「自制、慷慨、仁慈」乃人類面對苦難、自我救贖、脫離荒地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奧本海默更受到了啟示。

諾蘭以創新的電影語言精準詮釋奧本海默的一生,贏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實至名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