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学习,我已不再像刚入学时那般慌乱,甚至可以说有几分胸有成竹,也不惧怕高考。
高考前的摸底考试,我记得语文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人生路上的浆果”。两小时内完成一整张试卷和作文,颇具挑战。我理解这道题的寓意在于考察我们对人生取舍的理解与思考,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时间有限,我只能随心所想、下笔如流。虽然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教授语文的刘希贤老师在班上点名表扬了我的作文,称其“豁达”。这个词令我印象深刻,更成为一次重要的鼓励。在我后来的岁月中,无论是求学路上,还是职业生涯中,常有大大小小的关口和抉择,每一次都影响自己、同事甚至公司的未来。高考之后,无缘再见刘老师,但那句鼓励深深影响了我,我也始终不敢辜负那份期许。乐观的面对人生路上的所有挑战。
1995年7月7日、8日、9日是高考的三天,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场。我们307宿舍的同学们照常作息,中午仍旧午休,直到考试开始前才睡醒、匆匆整理衣物奔赴教学楼。记得有一天我们睡的过了头,眼看考试即将开始,马辉老师站在楼梯口等着我们,半嗔半笑地说:“你们可真行,高考了也不见紧张一点。”
高考过程总体顺利,题目难度适中,与平日的练习并无太大差异。考试结束后,老师会发放标准答案,同学们根据记忆自行估分。同时,学校发放了各大高校的招生简章,列有学校名称、专业、招生人数等信息。同学们依据自己估算的成绩,填报心仪的院校和专业。然而,如果实际分数低于预期,或某一个特定志愿填报人数过多,就可能落空,无学可上。这是一场信息高度不对称下的博弈。同学们彼此交流估分情况,尽量避免填报相同志愿,以降低落榜风险。
那一刻,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任何不同的选择,都可能决定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大家都颇为严肃的对待。北京的高校最为著名,但我却丝毫不感兴趣。我成长于农村,来石家庄读书已是一场人生的洗礼。北京——那个深不可测的首都,对于我而言如同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只是一叶扁舟,尚未做好迎风破浪的准备。虽然我从未真正接触过那片海洋,但光是想象便令我心生畏惧。
正当我为志愿填报苦恼之时,无意间在一本招生简章上看到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的照片,那古典、壮美的建筑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厦门在遥远的南方,是一个经济特区。厦门大学并不如北京的高校那样得到同学们的追捧。随后得知,厦门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院校。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专业名称:“旅游管理”。我从未真正旅游过,也不知道“旅游管理”到底做些什么,但这恰恰激起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我报考了厦门大学,随后高中生活结束,回到高家峪村。等待的日子是煎熬的。我找出小时候的毛笔字帖,每天在家里练习毛笔字。
大概是8月初,我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备注:徐老师是国家级特级教师,石家庄一中的优秀教师。)
写于2025年8月,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