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70后的“时代红利”
(2025-08-21 04:15:36)
下一个
一、出生与成长背景
七零后这一代人,人数庞大,可以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类,其中绝大多数(大约九成)出生在农村。我本人就出生在河北太行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村。那时几乎没吃过白面,主要的口粮是玉米面,而我又偏偏挑食,常常难以下咽。周围的乡亲们生活同样艰苦,能吃上肉的日子一年也屈指可数。
七零后成长的年代,农村已经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那一带,每个人大约能分到六七分地。但因为我是“黑户”(超生人口),没有自己的口粮,只能依靠母亲和姐姐们的份额长大。贫困、饥饿是我们童年的共同记忆。
二、改革开放与教育机遇
尽管物质匮乏,七零后仍然赶上了时代的好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让教育重新走上正轨。镇上有重点中学,县里有县重点,省里有省重点,而且招生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村考生。对我们这一代农村孩子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窗口。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农村出身的孩子很难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虽然当时的大学录取率依然很低,全国平均只有4%到5%左右,但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很多人依靠教育,从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艰苦与希望并存的童年
七零后的童年是贫穷的,但并不缺少希望和快乐。那时最著名的歌曲《明天会更好》,由许多明星合唱,传遍大街小巷,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大多数七零后最终只是初中毕业,少数考上高中或中专后便进入社会谋生,但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人们心中始终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
四、房产与所谓的“时代红利”
人们常说,七零后“吃到了时代红利”。这种说法主要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全国房价在几年间快速翻倍,甚至十倍、二十倍。许多人把这种无需辛苦劳动就获得的财富称为“红利”。
然而,这种红利真正惠及的群体非常有限。只有少数嗅觉灵敏、敢于大举投资的人真正获利——比如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或者一些城市里的先行者。绝大多数七零后家庭只有一套自住房,房价上涨对他们来说只是“纸面财富”,并没有实际改变生活。
即便是那些提前购房的七零后,他们的“红利”更多体现在较低房价买入、随后房价上涨,使得贷款能较快还清,从而减轻了生活负担。但真正靠房地产实现暴富的人,只是极少数。
五、九十年代后的经济发展
如果谈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普遍富裕,那是在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依靠外贸繁荣、跨国公司投资,以及民营企业的崛起,中国经济保持了接近10%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垄断土地,把商品房作为聚敛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开发商以高价拿地,再以更高的价格卖房,让普通家庭不得不耗尽全部积蓄,甚至背负二三十年的债务。
六、代际之间的对比
在这一进程中,七零后因较早进入社会,购房时房价还没有飙升到极端水平,加之经济成长,收入提高,他们往往能提前还清贷款,因此算是享受过部分“红利”。
而八零后、九零后则完全不同。他们进入社会时房价已极度高企,买房意味着掏空几代人的积蓄,还要在未来二三十年里被房贷束缚。他们并没有经历财富增值,反而承担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成为了房产高位接盘的一代人。家庭在改开后积累的财富都捆进房产里,房产价格回归正常,则意味着这些家庭财产蒸发,凭空消失。
七、结语
少数在城市里购房的七零后,获得了时代红利。他们是幸运与历史机遇的产物;而高位接盘的八零后、九零后的困境,则折射出财富转移的残酷。更多农村户口的70后,他们的人生中没有房产增值这些因素。由于房产价格导致的城市人口的代际反差,是极少数人的获利。这场人为炒作的零和游戏,以更多高位接盘者两代人的财富为代价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