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烟一缕入大漠(四十一)长辈的女儿

(2024-08-29 12:17:02) 下一个

长辈的女儿: 

家有女儿小棉袄,寻找佳婿多烦恼。
门当户对千万年,不知如何才是好?

家有千金,不知道对父母来说是不是一件幸事。一方面,女儿是家里的小棉袄,给父母带来温暖,另一方面,给女儿找到如意郎君又是一件让父母头疼的事。从古到今历来入此。那就是为什么古有媒婆,现有孟非(非诚勿扰)和公园相亲角的原因。

若干年前,听过一个故事。不知道哪朝哪代,员外给女儿找姑爷,出了一个 ‘粗茶淡饭老生足矣’ 的对子。一位出身贫寒的后生以 ‘忠报国儿辈当先’ 为对赢得了佳人,而且还封妻荫子。不过这仅仅是一段佳话,并非主流思潮。中国传统婚姻思想还是以门当户对为标准,老员外选婿看一个人的志向其实只是一个例外。那么,七八十年代的长辈又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女婿呢?

五岁那年母亲带我去以前工作过的学校。见到了好朋友的女儿,一个刁蛮的小公主。比我小一岁,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不知道是因为最小还是因为很早没有了父亲,被她母亲十分溺爱。

母亲还记得第一次和她玩耍时。不知道什么原因不高兴,一把推我到地上。尽管如此,母亲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把她当女儿看待。从六十年代初到文革前,每年都去好几次,带着我每次住在她家里。经常一起玩自然就变得熟悉了。母亲与她妈妈是好朋友,所以无话不谈。谈话免不了涉及到自己的孩子。

两家关系密切人尽皆知。每次进城都要到我家歇脚。一方面是进城距离太远,一天来回有困难。更重要的是两位母亲总是有很多话要说。何况她母亲是一个人,很多事情只能给我母亲商量。由于经常走动,两家的五个孩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起长大。不是一家又像一家。

1967年夏初,武斗达到了高潮。他们一家来到沙坪坝避难,度过整个夏天。两家合一家过日子还挺热闹,感到有了姐姐和哥哥。但是没有妹妹。很占强,她老是吹嘘自己如何如何。她姐姐哥哥可能早已习惯了,而我和弟弟都是不与女孩子争。随她吧!

一次在家门口歇凉摆龙门阵。刚开始是两位母亲。本来在不远处玩耍,她母亲却把我叫过去坐着。摆着摆着不知怎样就说到我身上。她以关心的方式说我眼睛(先天性白内障)以后工作会受到限制,可能没有什么前途。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应该找一个眼睛好而且听话的做老婆,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还不到13岁,她也刚12岁。社会风气是男孩女孩一般不讲话,但因为两家的密切关系就会经常在一起。也许,她母亲感觉到小孩子开始长大了。两家人又走得这么近,有可能会日久生情,近水楼台先得月。搞不好就是青梅竹马。

不知道母亲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这番话其实主要是说给母亲听的,是给母亲打预防针,不要打她女儿做儿媳妇的主意。顺便说给我听的。很明显,虽然两家门当户对,但因为眼睛不好,达不到女婿的标准。

知根知底,不过要让她接受一个半残疾的人做女婿,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女儿是公主! 公主还愁没人要吗? 人还是现实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母亲也只能听着。类似话在后来歇凉中又说过几遍。听多了,也麻木了。

至于那位公主也没有喜欢过我很难判断。她对我父母都很好,特别是对父亲。在我家就像她家一样。她母亲的话虽然不好听,但也是现实。其实对她也没有什么感觉,也用不着去招惹她,当个妹妹好了。

但有一件事至今还不明白。2006年回北京开会。她带父亲和我去北海酒吧街。路经宋庆龄故居,请她照张双人相做个留念。好歹是一起长大的,下次见面还不知道是何时。没想到她还像小姑娘一样,扭扭捏捏还不好意思。是心中曾经有我呢还是其他原因。真让人搞不懂。

母亲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上学时曾经与同乡同学结拜过十姊妹,母亲排行第九。解放后,十姐妹分居各地,留在重庆经常走动的是六姨。六姨在城里教中学,丈夫因病过世早,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小女儿也小我一岁。

六十年代初到文革,进城都去她家。弟弟和我还和她家四个孩子,共六个睡在一张大床上。和她姐姐玩得比较好。可能是没有姐姐的关系。和她到玩得一般。六姨对我比较关心。刚开始做代课老师时,不知道怎么教学。六姨非常耐心地讲了大半天。

七十年代,还在当代课老师时。小女儿下乡后回城,分配到沙坪坝区医药公司,就是沙坪坝转盘那里。走路离我家二十多分钟。所以经常到我家来玩。不知道是不是她母亲的意思。

下过乡的,人比较非常扑实。经常帮母亲做事。久而久之,就有一种我家就是她家的气势。自从她到沙坪坝工作后,六姨也经常来家串门,顺便看女儿。经常是周末来,因为我平时都在学校。又有了两家似一家的味道。看来六姨还是挺喜欢我的。因为还是代课老师,没有正式工作。大家都不愿意把事情说破。

最好笑的是两位妹妹碰到一起的情节,像故事一样。大约是77年夏天,那位小公主进城报考重庆市话剧团后到家玩。我当时正好在家。正在得意忘形大讲自己如何优秀时,医药公司的那位来了。因为经常来家,所以就比较随便,好像是她自己家一样。小公主以前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也理所当然地把我家当她家。

不知怎么一下子就闻到了竞争的味道。不知道是两妃争宠呢还是两妃争地盘。两位妹妹都一下子变得贤淑了起来,特别是小公主。这么多年从未见过她还有这么温柔的那一面,差点跌破眼镜。两位争着下厨房帮妈妈做事,争着洗碗。好像要分出未来谁是这里的女主人似的。她们走后,问母亲今天这场戏好不好看? 母亲说让她们争一争有什么不好。说明你有魅力。我也跟着笑起来了。

1975年下江南到了上海。住在父亲老友家里。有一次于伯伯带我去他工厂玩。因为于伯伯和父亲极其要好,所以对我也很亲切。也许,厂里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与一个男孩这么亲密。就有人过来直接问是不是毛脚女婿。于伯伯家是有一个女儿,比我小一岁。余伯伯连连说是老友的儿子。误会了误会了。这件事也让我非常吃惊。的确是个误会。没有工作的外地人大概是不会入他法眼的。

其实还有一个邻居也一直在关注我。她家在我家的后面一排。楼上的小房间就斜对她家大门。母亲以前和她是外文教研组的同事。大女儿又正比我小一岁。因为是同学,文革前经常在她家玩。当然和她也熟悉。学习不太好,但乖巧懂事。有一次她哥和我爬进了她家天花板里,她母亲突然回家拿东西。她帮我们躲了过去。

因为是邻居又是同事,我家的事情基本上是瞒不过她的。记得77年考完英语,在回家路上碰到,她很关心的问我考得怎么样? 最让我吃惊的是在我考上后,她还给我说考上大学就在大学里找一个对象。平时,只是把她当长辈,也从不说这样的事。猜,我应该她的人选,只是高考前没有正式工作,差了那么一点。考上后她女儿又差了一点。所以才说这番话的。

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如意郎君迄今为止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相亲角。非诚勿扰和其他相亲节目也不会有那么火了。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可非议。当然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又当别论。长辈经历不一样,眼光也不一样。像那位员外选婿看志向的基本上没有了。更多的是现实的选择。又有多少父母能够跳出社会的现实呢!

后记:

前几天和弟弟聊天说到了那位小公主。弟弟说母亲的确有叫她做儿媳妇的意思。她比较强势而我比较随和。可能还能够相处。前任出轨后离婚,她家里人都认为是她太强势了。弟弟这番话让我有点儿吃惊。也许是旁观者清吧!此外,我的眼睛也在美国也治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