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法国。
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法国地下抵抗运动如火如荼。
有一天,从英国潜入的抵抗队员在巴黎郊外一村庄杀死了一名德军上校,德军展开了疯狂报复。
德军将该村的50个成年男子,每10人一组,押到村头的一教堂边,分批枪杀。
教堂一位50多岁的牧师泪流满面,手捧圣经,在旁边为他们祷告。
第5批村民被押来枪杀时,一个老妪抱着双手被反绑的儿子,呼天抢地,伤心欲绝。
那个儿子看上去20多岁,相貌英俊,神色悲寂。
突然那个牧师冲上去,将那小伙子拉到一边,坚定地对一德军上尉说:“他还年轻,我替他去死”。
还没等这对母子回过神来,牧师已随着其它九个人英勇就义,倒在血泊中······
是心中的信仰与爱使牧师奋不顾身,舍去一切。
他真正做到了为信念而献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涌现出无数英雄,他们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世世代代传颂,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至今激励、鞭策、教育着后人。
经历过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苦难侥幸存活下来,且后来成为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特别关注过集中营中最后极少数能够活下来的难民的共性特点。
他发现: 集中营中能够幸免于难的,并不是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而是有坚定信念者。“只有那些经历过无数次磨难,在生存斗争中已经无所顾忌的人才能活下来。”
弗兰克尔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而他自我拷问,认为自己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寻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别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奥斯威辛集中营活下来的难民深信:生活是充满意义的,生命是有终极目的的。
弗兰克尔经观察还发现,在集中营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进来没有多久,生存意志就垮了,很快死去;但也有那么一些人,无论外界如何糟糕、受到的打击如何残酷,他自始至终高贵自信,坚毅沉稳,人格越升越高。
这些驱使这位当年在集中营里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犯,把自己的磨难、经历及体验写了下来,写就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后来成为全球的精神食粮。书中传递着这么一个信念: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诸如集中营这种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实际上,中国也有许多哲人、许多英雄,他们的人格、思想同样高贵、伟大。
当代著名诗人曾卓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他于1970年写了这样一首诗《悬崖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那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曾卓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命运的蔑视、对生命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