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操守行藏、道德文章至今影响巨大。
近读诸葛亮的两封家书,感慨颇多。
他的第一封家书《诫子书》,是公元234年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
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岁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封家书,既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期望和叮咛,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人生感悟。
他强调一个人俯仰于天地之间,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要注重修身与养德。而要达到修身与养德的目标,非淡泊与宁静不可。
而过人的才干主要靠学习以达成。漫不经心则不能克己奋发,急于求成、浮躁不安则养不成完美的个性。时光随年岁飞逝,意志与日月消沉,一旦老去,守着个小屋,还有什么作为呢?!
他鼓励儿子宁静致远,奋发蹈励。
诸葛亮自身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接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位至丞相,对小主人忠心耿耿,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56岁病逝于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另一封家书《诫外甥书》,是写给他二姐的儿子的。
全文如下: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者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因父母早逝,从小与两个姐姐随叔父生活,在颠沛流离中长大,所以与两个姐姐感情深厚,后来他二姐的儿子科举得志,走上仕途,在这个情况下,写了这封信,以告诫外甥。
在这封信中,他告诫自己的外甥要志存高远,豪迈慷慨,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理想的人生。
1800年过去了,然诸葛亮的两封家书,在今天的人世间仍然发出夺目的光彩,对于急功近利、浮躁不定、失去理想的人们不失为一剂使人清醒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