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话说 Adrogyny

(2024-08-08 06:43:59) 下一个

话说Androgyny

     Androgyny一词来自古希腊语,andro义为男,gyny义为女,《柏拉图对话集》中译者王太庆译该词为“阴阳人”。在对话集的《会饮篇》中,众人讨论认识“美”的过程,轮到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发言,他长篇大论,谈起了人的本性及其变迁的过程。据他所说,在远古时代,人类有三种性别,男人和女人之外,另有一种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人,名叫Androgyny。这种形体和名称兼具阴阳两性的人早已灭绝,其名称后来蜕变为骂人的蔑稱。他进而描述说,远古人的躯体呈圆球形,圆形的头颅前后有两副面孔,两副五官、四肢和生殖器亦分置躯体两面。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异常强壮,企图挑战诸神。为削弱他们的力量,宙斯让阿波罗把他们像切苹果那样剖为两半。为让他们牢记此惩戒,便把他们的头面和生殖器扭转到切口的一面,让他们时刻注视到解剖后留下伤痕的胸腹部和缝合伤口打上结子的肚脐。被切成两半的人总是想再次合拢,每一个体都力求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阴阳人中被切开的男一半和女一半相互眷恋,力求合拢,他们就是后世绝大多数的异性恋者;女人中力求合拢的两半即后世的女同性恋者;男人中力求合拢的两半即后世的男同性恋者。英文的better half之所以义为配偶,想必即源于此说吧。(参看《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页310-313)阿里斯多芬所讲的这则神话,现代人也许会觉得荒诞不经,但它的寓意还是很深刻的。生命的原动力来自被分裂的个体趋于合一的冲动,这种合为整体的希冀和追求就是两性或同性之间的爱。

     今日医学上所说的阴阳人或雌雄同体,特指染色体模式、性腺或生殖器生来就含混不清的极少数人群。他们的体徵不符合典型的男女二元概念,现在专用“intersex”一词界定这种身体上先天变异的生理特徵。androgyny则特指某些人具有双性气质的特徵。每个人均有自己的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认同都与其天生的性别(sex)保持一致。基于其所处的文化和习俗,男女在着装、用语、代称和名称上各有不同的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在行为上各有其所遵循的性别守则。男人则具有明显的男性气质,女人则具有明显的女性气质,男人而男性气质不明显者或女人而女性气质不明显者,则被归类为性别特征偏低的类别。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高度集于一身者,可称其为双性气质。据某些学者未必确切的研究结论,双性气质的人多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力和健康的心理,比起典型的男性化或女性化人群,他们为人处事似乎更为灵活,心理素质也更健康。也许正是基于此有待进一步证实的推测,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断言:伟大的心智必备双性气质(A great mind must be androgynous)。

          柯勒律治此言未必专门针对作家及其创作能力而说,其立意也许重在强调无论是男或是女,均应在思考和行事时超越各自的性别偏见。只是经伍尔夫在其《自己的一间屋》(A Room of One’s Own)内特加征引,予以发挥,双性气质的问题才被广泛引入有关作家及其创作的讨论。伍尔夫有一天行走在街上,偶然看到一对恩爱夫妻相携上车,心里突发奇思,于是构想起男女和谐相处的蓝图:

 

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主导的力量,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女人的。男人心里常要胜过女人,女人心里常要胜过男人。正常而舒适的存在状态应出现于两者和谐相处,精神上互助之时。身为男人者,心里的女人力量定当发挥作用;身为女人者,心里的男人力量必相与沟通。柯勒律治所谓伟大的心智需具备双性气质之说,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实现这种融合,心智才可充分得到滋养,能力才得以全面发挥。纯粹男性气质的心智或纯粹女性气质的心智,其创造力想必都会有所欠缺。……柯勒律治的意思也许是,双性气质的心智具有灵犀相通的能力;情感传递也颇为通敞;它炽热而不可分割,更富有创造性的天分。其实我们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的心智,把他的心智作为双性气质和男女合一的典型……如果不专门或单独地考虑性别,双性气质确实是心智充分发展的标志之一……(P.98)

 

          伍尔夫写《自己的一间屋》这本书,旨在申诉女人从事写作缺乏充实的物质基础与优裕的写作环境。之所以强调“自己的一间屋”,就是渴望女人能独立自主,拥有不受他人和琐事打扰的写作條件。她在书中插入双性气质的讨论,应该说意在促使妇女提高觉悟,认同自己的性别身份,从女性自主的立场出发从事创作,而非一味顺从男性已经确立的标准,同时也有提醒男性作家接纳女性视角的成分。对所谓双性气质的赞许,仅此而已。

时至今日,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的理论在美国学院已成为显学,所标榜的价值和观念也在日常生活中被逐渐接受,甚至规范到某些受众的个人行为,以致被拔高到政治正确的地步。一个人的言行若在性別問題上有所冒犯,还有可能造成过失,受到自称为弱势群体者的指责。特别是在某些人群中,性别认同正在呈现全面开放,自我选择的趋势,已远非上述的双性气质所能涵盖了。

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均为顺性别者(cisgender),也就是说,你认同自己天生的性别,同时也履行相应的性别表达。自从波伏瓦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这一警世之语后,读者被告知,原来性别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建构,原来女人的女性气质,乃至男人的男性气质都是后天规范形成的,是“社会构建的角色、行为、活动和特定社会认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属性”。比如女人多留长髪,男人可剃光头,反之则被视为异常,此即为性别表达的二元对立。性别研究理论家创造的新名词现在越来越多,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划分被戴上了性别歧视(genderism)的帽子。作为对性别歧视的抗拒,出现了某些自称为性别中立(agender)的人群。他们宣称自己的性别认同超越了性别二元,个人的性别可根据自己的方式来定义和识别,而非根据他或她的长相。他们宁可采取性别中立的立场,不再以纯男性或纯女性限定个人的性别,甚至自封为无性别者或中性的人。这类人群又被称为“性别酷儿”(genderqueer)。他们认为,“个人能力应该以个人为基础来概念化,而不是以男性化、女性化或双性气质为基础。”

另有所谓跨性别者(transgender)。为理解跨性别者的确切含义,有必要再次明确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的不同侧重。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对自己性别的感觉,本质上是他或她内在的感受。性别表达更为外在,它通常通过风格、外表或行为表现出来。性别表达不必总是与性别认同完全一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应景改变。比如花木兰代父从军和祝英台出外读书,便都选择男性的性别表达方式,这是众所周知的女扮男装故事。在性别角色严格对立的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为从事只允许男人从事的活动而女扮男装,可谓在特定场合和一段时期内扮演了跨性别的角色。再如梅兰芳等京剧四大名旦,换上戏装登场表演,他们在戏台上显示各自女性性别表达的演技。在西方世界,裤子本为男性着装的性别表达,自上世纪初以降,像香奈儿(Coco Chanel)这类开风气之先的服装设计师,便把裤子引入妇女的流行时装,展现了女性着装的双性特征风采。

上述的性别表达均属一时的权宜之计,虽与本人的性别身份有所歧异,但并不意味着此类易装者(cross-dressers)改变了自己的性别认同。他们与今日的跨性别者有本质的区别。跨性别者不认同自己出生时被确定的性别,他们的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有所歧异,或身为女人而选择男性认同,或身为男人而选择女性认同。这种异常的倾向已不只是女人而选择男性性别表达,或男人而选择女性性别表达的问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女人要像男人一样行事,或一个男人要像女人一样行事的变异,甚至通过变性手术,男变成女,女变成男,所以在某些跨性别人群中,女人而选择上男厕所,男人而选择上女厕所,在今日美国已见怪不怪。在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某些城市便将这种跨性别的行为合法化,有些学校更允许年幼的跨性别者按他们的选择行事,比如在加州,甚至立法允许12岁的未成年者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

此外,并非所有的跨性别者都认同男人/女人、男性/女性的二元性别划分。他们之中有些人依旧以双性特征或第三性别自诩。专注性别理论的社会学、心理学学者追踪现状,条分缕析,作为他们的科研成果,在论文中罗列出繁多的分类和命名,并分别予以定义和解释,大有返销到现实生活中以逞其推波助澜之势,种种新名目已繁琐得难以在此一一列举。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日益趋于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你已经无法假设一个跨性别者会认同某一特定性别,也难以确定他或她要使用什么人称代词。androgyny这一古老用语置之今日五花八门的性别认同语境,其语义已日益含混不清,莫衷一是。

现在的情况与阿里斯多芬所描述原始状况呈现出逆反的趋势:从二元变为多元,从合一走向离异,从整体趋于散乱。宙斯在天上若俯察到人间的这些乱象,真不知他会派阿波罗到下界来执行什么新的惩罚任务……

 

 

二0二二年十一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