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解了它的人从中获利;不明白的人将付出代价。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众所周知的是,长期投资者依赖复利效应,获得财富的累积增长。
很多朋友问我:没有派发分红的股票指数基金,还有复利效应吗?
今天,我就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复利效应?
复利法(Compound Interest)最早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计算利息时,除了考虑本金以外,投资者拿到的利息同样可以产生更多利息,俗称“利滚利”或者“驴打滚”。
比如我们把100万元存入银行,利息率是5%。到年底时,我们获得了5万的利息。我们把这5万息留在银行。这样,到了年底我的账户里就有了105万元。
到了第二年底,我们获得的总收益,就不再是10万( = 5万 + 5万),而是:
5万 + 105万 x 5% = 10.25万。
也就是说,我的复利收益是10.25万,而不是10万。我的总收益率不是10%,而是10.25%。
依此类推,我投资的时间越长,再投资利息导致我每年的收益加速上涨。
类似于这样的效应,就叫“复利效应”。
二、股票和基金如何产生复利效应?
虽然复利效应起源于再投资利息产生的效应,它照样应用于完全没有利息的产品。
比如,“股神”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夏尔,是从来不给投资者发股票分红的。相反的,他们把每年公司产生的利润,重新投入公司的运营中,比如购买新的资产、回购自家股票等等。这相当于公司的运营者帮助投资者进行了“利润再投资”。
但是,投资者仍然享受到了公司股价增长带来的复利效果。如果我在20年前投资了100万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平均每年获得的收益率是10.8%。但是20年后我的总资产就是:
100万 x (1 + 10.8%) ^ 20 = 777万
这里,我们用到了复利的计算公式。即
未来资产 = 投资额 x (1 + i%) ^ N
这里,“x ^ y”是指数函数。
而我的总收益不是简单的 20 x 10.8% = 216%,而是
(1 + 10.8%)^20 - 1 = 677%
当然,大部分公司股票和基金的收益,既有派发给投资者的分红,也有每股价格的上涨。我们把分红重新换成新的股份,当然可以产生复利;而单纯基金股价的增长,同样有复利效应,就像伯克夏尔公司的股票一样。
比如,美国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在过去10年里,每年的分红率大约是1.5%,而平均的股价增长率为11.8%,总体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3.3%(=1.5% + 11.8%)。
我先前分析过,由于美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把分红用于回购公司股票、而不是派发红利,导致标普500指数的分红率江河日下,从40年前的5%下降到如今的1.2%。
作为投资者,我们不需要纠结分红率的问题,而只需要关注基金的总体收益率。
以美元计价的标普500指数为例,在包括了分红以后,过去1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3.3%,而投资者获得的复利效应,不是133%(= 10 x 13.3%),而是:
(1 + 13.3%)^10 - 1 = 248%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回答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
答案就是:不分红的股票或者基金,照样有复利效应!
三、人民币计价的美股基金为什么不分红?
其实,绝大部分的美国指数基金,都会定期发放分红,通常是每个季度分一次红利,比如VOO、SPY等等。
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动把这些分红再投资,或者手动把部分或者全部分红买入新的基金股份。
那么,为什么中国基金公司发行的QDII基金,比如标普50指数基金513500,却从来不分红呢?
首先,这些基金公司利用拿到的外汇额度,把投资者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买入美国公司的股票。因此,基金获得的分红也是美元。由于外汇额度算是稀缺资源,因此基金公司希望持有更多的美元资产,而不是把一部分美元换回人民币。
相反地,这些基金公司会把拿到的美元分红,买入更多的美股股份,帮助投资者进行了“分红再投资”。这样,每股基金股份对应的股票数量就变多了,而基金的价格最终会反映出这个变化。
另外,如果基金公司把美元分红换成人民币,并派发给投资者,那么基金的“美元”规模和人民币计价的总规模就会变小。在特别看重基金规模的中国基金市场,这种行为也是不明智的。
延伸阅读:
西方发行的中国指数基金,管理费要比中国的指数基金低。而且通常也包括中概股和香港上市的企业,比如阿里、网易、腾讯、美团等。这些企业的表现,应该要比A股上市企业好。
贪污倒是不敢吧。也许基金把分红的一部分作为管理费,其余换成新的股票股份了。
大部分华裔女性的预期寿命,高达85岁以上。所以,我觉得你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投资股票基金。
谢谢分享!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恭喜!长期持有,享受复利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