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菡、忠顺王、金钏、龄官 & 宝玉挨打
蒋玉菡、忠顺王、金钏、龄官,将这四个人物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都与一件事有关,即书中的宝玉挨打。
第二十八回,在冯紫英的饭局上,宝玉结交蒋玉菡,二人交换见面礼。
第三十回,宝玉在王夫人那里和金钏调笑,使得金钏被撵,他赶忙回到大观园,途中看到龄官在地上画“蔷”。
第三十三回,因为忠顺王府上门索要蒋玉菡和金钏跳井而死,宝玉被贾政教训,被打的几乎丢掉半条命。这虽然有贾环挑拨的缘故,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宝玉自己造成的。
到了第三十六回,宝玉挨打的伤刚刚好,就跑去梨香院找龄官,见证了龄官和贾蔷的情缘纠葛,明白了当日画蔷的深义。
因为整个故事涉及太多历史事件,一个个人物分析过于复杂,这里先给出结论和历史背景,再对应书中的细节做详解。
17 世纪初期随着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建州女真,并于 1616 年建立后金政权,遂开始对大明王朝发动频频进攻,这预示着东北亚局势将会发生巨变。而此时的明王朝也意识到了后金崛起的危险,于是明朝在辽东调兵遣将,北结蒙古,东联朝鲜,对后金实施三面包围,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后金政权,收复辽东失地,重新确立明王朝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但是在 1619 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以失败而告终,逐渐失去了与后金在辽东进行抗衡的能力。而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也意识到,在处于蒙古、朝鲜和明朝的包围的态势下,只有“北服蒙古,南征朝鲜,后图大明”才能实现其宏图霸业。正是在这种战略方针的指导之下,才有了后来的天聪年间皇太极发动的对朝鲜的战争,以及四次西征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战争。
【一】蒋玉菡 & 忠顺王
蒋玉菡初见宝玉,是在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饭局上。宝玉问他:“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然后两人交换了见面礼。先是宝玉把自己的玉玦扇坠解下来给了蒋玉菡,蒋玉菡还礼茜香国的大红汗巾。二人刚刚互换好礼物,薛蟠就跳出来,拉着不放,还是冯紫英出来才解开。
看蒋玉菡的名字,其中有“玉”说明他也是有皇权或政权之人。“菡”与“汗”同音。另外,琪官的“琪”,也是美玉的意思,指其同样拥有玉玺与王权。优伶的身份说明他是异族。系大红色汗巾表示与大明结盟。蒋玉菡,谐音“降-玉-汗”意谓“归降之后献玉的可汗”。
综上所述可以联想到,蒋玉菡的原型是曾与大明结盟的,察哈尔部蒙古可汗 - 林丹汗 。
这里宝玉和蒋玉菡互换礼物,即是指林丹汗早期的“联明抗金”政策。在萨尔浒之战时,明朝让林丹汗在后方策应进攻努尔哈赤,并承诺给他们丰厚的赏金。经过协商,明朝答应每年给林丹汗赏银四千两(后来增加到4万两),林丹汗则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林丹汗与大明的合作,激怒了努尔哈赤,察哈尔部与后金关系交恶,这就对应下文二人刚刚交换好礼物,薛蟠马上就跳出来,拉住二人不依不饶。
【注:蒋玉菡的名字可能还有第二层意思,即“将玉含”,指装玉的盒子。伏后文在紫檀堡收留宝玉和宝钗。】
至第三十三回,忠顺王府的人来贾府索要蒋玉菡,宝玉无奈,只得说出蒋玉菡已经在外购置田地房产,忠顺王府的长史官听了才离去。蒋玉菡的结局如何,前八十回并未再提。
历史上,清朝从未封过忠顺王,只有明朝招降蒙古哈密王为忠顺王,并于永乐年间设置哈密卫镇护。所以这里忠顺王府是影射蒙古的势力。
1626年8月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此时的后金对蒙古已由过去的消极防守改为主动出击。对皇太极来说,在南下入关之前,必须先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以蚕食瓦解林丹汗所控制的各蒙古部落,而皇太极本人也于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妾。在萨尔浒战役后,内喀尔喀等五部就已经背着林丹汗与后金单独媾和。1624年科尔沁的好儿趁部就归顺后金,林丹汗率军征讨,好儿趁向后金求援并与后金军联手对付林丹汗,迫使林丹汗退却;皇太极的精心引诱以及林丹汗为急于统一蒙古而对其他各部动辄以武力相逼,使得短短的三年期间,察哈尔部外围的那些部落纷纷弃林丹汗而投往后金。在瓦解林丹汗统辖各部的策略得手之后,皇太极曾试图以那些归降的蒙古旧部劝说林丹汗归降,但被林丹汗所拒绝。
1628年2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征讨察哈尔,此战役击败了林丹汗所辖的多罗特部,俘获万余人;同年7月喀喇沁部归顺皇太极;9月皇太极再次出兵察哈尔,这次除后金的军队之外,那些归顺后金的敖汉部、奈曼部、内喀尔喀部、喀喇沁部以及科尔沁蒙古各部也一同参战。皇太极亲率的大军攻入察哈尔的锡尔哈锡伯图等地俘获众多人畜,只因科尔沁部的奥巴有意放水,林丹汗与其弟和其他部下得以逃脱到察哈尔边界。
自1628年到1632年这四年期间,又有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等部相继归降皇太极,使得林丹汗愈发成为孤家寡人。1632年3月皇太极决定对林丹汗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这次出征加上归降后金的蒙古各部落总兵力为十万之众。4月皇太极率大军越过兴安岭,在皇太极的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的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带十万余众向西逃循,渡黄河、抵鄂尔多斯。此次林丹汗的西部大溃逃,丢人弃马,部下有数万人马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最后,林丹汗向青海进军,想要占据西藏,控制藏传佛教,号令整个蒙藏地区,继续对抗后金。他来到大草滩一带安营扎寨,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常年的戎马征战令他身體每況愈下,在1634年夏林丹汗得天花病卒。
红楼梦这里忠顺王来贾府索要蒋玉菡的情节,即是影射林丹汗在蒙古左翼已经众叛亲离,被皇太极和蒙古联军追击至青海大草滩。
林丹汗病故后,苏泰、额哲母子献出蒙古国的传国玉玺,出降多尔衮。蒙古帝国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归后金版图。
癸酉本中,蒋玉菡这次确实被忠顺王府追回,而后不久忠顺王败落。蒋玉菡被追回,对应林丹汗之子归降后金并献出国玺;忠顺王败落对应蒙古帝国灭亡。
皇太极得到蒙古的传国玺,又被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个封建主尊奉为“博格达车臣汗”,乃于翌年建立大清帝国。
【二】金钏
金钏的出场是在第七回,刘姥姥去后,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找到梨香院薛姨妈住处时,看见金钏与香菱在一起。
“(周瑞家的)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立台矶上顽。”
这里甲侧在金钏的名字后批语:“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这个批语,很像对秦钟和宝玉的批语“二人一身一体矣”。
前文我们分析过秦钟和宝玉也有类似的影射,所以批书者才会特意提醒读者,二人是一体。而从这一条“金钏、宝钗互相映射”的批语可以看出,金钏和宝钗也是有着类似的影射原型。
除了这一条批语,在第三十回中,金钏和宝玉调笑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这一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明显是金钏的谶语,伏后面金钏跳井。那么“金簪子”就是指金钏,而在宝钗的判词中“金簪”也是用来指宝钗(金簪雪里埋)。也就是说,宝钗和金钏共用“金簪”这个标志物。
到了三十二回,金钏跳井而死,宝钗又把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入殓用。在红楼那个时代,用活人的衣服给死人做妆裹是很忌讳的事情,如果是用穿过的衣服就更不吉利。所以王夫人特意说:“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可见用活人的衣服给死人穿,有一种生者将逝的暗示。可是宝钗还是把自己的衣服拿给了王夫人,去做金钏的妆裹。
金钏和宝钗名字意思相同,此处宝钗又把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入殓用,外加批语说二人互相映射,这些都表明宝钗和金钏,是有类似含义的影射关系。
这两者的区别是:金钏影射后金政权,而宝钗影射的是以皇太极为代表的后金和大清。
金钏的出场是在梨香院薛姨妈处,代表后金政权是努尔哈赤建立的。
金钏的死,是代表后金政权就此结束;跳井即死于水中,指取而代之的是大清(水国)。金钏逝于井水,意即后金结束于大清。后文宝玉去“水仙庵”祭奠金钏,喻金钏已经是“水”“仙”,意即水国(大清)之先人。
另外,在金钏说出“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之前,作者还有一段对宝玉的细致描写:
“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
这一段里似乎也包含了林丹汗被困的暗示:
翻译过来,即“林丹汗,金擒”,也就是说这一段描写,其实是与忠顺王府索要蒋玉菡指向同一件事。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把林丹汗部被降服这件事,与金钏跳井(后金改清)联系起来。以此指明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
对应历史上,皇太极通过数次用兵,逼死林丹汗,并且获得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使得蒙古帝国灭亡。皇太极得到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功业已经超越了父亲。于是在1636年,皇太极登上帝位,国号改为“大清”,年号也由天聪改为崇德。
【三】龄官
前面我们说过,后金是处在蒙古、朝鲜、大明的包围之下。如果不能摆平蒙古和朝鲜,后金(大清)是无法出击和挑战大明的,更不要说入主中原。
所以皇太极除了西征蒙古剿灭林丹汗(蒋玉菡),同时也对朝鲜发动战争。
而龄官即是影射朝鲜,尤其是指向其中特殊的一群人:高丽佐领。
首先,龄官的身份是戏子,同蒋玉菡一样,优伶的身份表明是异族。“龄”谐音高丽佐领的“领”。
龄官第一次出场是在元妃省亲,元妃很喜欢这个小戏子。我们前文说过,元春是影射辽东,而明朝在辽东对后金的牵制,主要依靠朝鲜和皮岛。所以,元妃喜欢龄官是很符合二者的原型身份的。
第三十回中,宝玉眼中的龄官是“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也就是说,龄官很像黛玉,而黛玉是大明的君主。
作者写龄官有黛玉之风,主要是指朝鲜半岛是受中原文明影响最深的周边地带,数千年来“慕华”之风盛行,与大明的关系更是紧密。早在明朝初年,朝鲜就成为明朝的藩属,文化上也深受明朝的影响,笃信程朱理学,严守华夷之辨,以“小中华”自居。
宝玉第一次见龄官,是刚刚从王夫人那里出来,此时金钏已经被撵,但是还没跳井。宝玉在回大观园的路上,看见龄官在蔷薇花下画“蔷”字,说明此时的龄官已经和贾蔷结缘。套用贾母的夫妻冤家论,结缘即结怨。而贾蔷我们在前文也介绍过,是代表戎羌蛮夷,即女真铁骑。所以这里宝玉看见龄官画蔷,是指1627年皇太极第一次出兵朝鲜的“丁卯胡乱”。
公元1627年正月,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命阿敏等几个贝勒出兵朝鲜,其中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解决东江的毛文龙,第二便是顺手解决朝鲜问题。然而,由于毛文龙在海岛之上,后金军没有水军难以登陆,所以阿敏便只能将主要目标定在朝鲜。后金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在进攻朝鲜的过程中,几乎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正月十五攻下定州,十八日攻破郭山,尽管在进攻安州时遭遇一定程度的反抗,但最终还被后金军轻松攻下,直至攻到平壤、昌城。不过此时蒙古还没有归降后金,皇太极与诸贝勒担忧明朝和蒙古诸部会趁机袭击后金,命阿敏同朝鲜议和。双方约定:后金为兄国、朝鲜为弟国,双方订立兄弟国的盟约。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
可是,战后朝鲜仍旧视明朝为宗主国,并派人上表,将战争经过告诉明廷。虽然朝鲜向后金朝贡,后金也给予朝鲜赏赐品,但两国的关系依然紧张。执掌朝鲜朝政的依然是反后金亲明的西人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朝鲜大臣认为明朝助朝鲜击退日军,朝鲜理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因此朝鲜拒绝废除明朝年号,并依旧保持与明朝的关系。这为后来1636年后金(清)的再次入侵(丙子胡乱)埋下了伏笔。
前面我们说过,皇太极于1636年得到蒙古玉玺后,称帝改国号。对应了红楼中三十三回的忠顺王索要蒋玉菡和金钏跳井。
至第三十六回,宝玉挨打的伤好了以后,跑到梨香院想让龄官给唱一出《牡丹亭》,“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躲避”,直到贾蔷进来,宝玉才发现二人的情谊不简单。而且他们之间的纠结琐碎,可以说不下于宝黛。以致于“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这才领会了划“蔷”深意。”
这里大段对贾蔷龄官互动的描写,即是影射“丙子胡乱”。1636年(清太宗崇德元年、朝鲜仁祖十四年),清太宗称帝后不久,即率领十万清朝军队攻打朝鲜,此时大清已经没有北方蒙古的牵制。这是满洲(后金及清)政权第二次攻打朝鲜。
1636年二月,清太宗遣使通报朝鲜,自己将由大汗改称皇帝,希望朝鲜参与劝进并向其跪拜朝贺,顿时朝鲜举国哗然,皆不承认清朝窃帝号,而不受。1636年十一月,太宗以朝鲜背弃1627年的平壤盟约为由,率领十万军队入侵朝鲜。清军渡江后,发挥其善于野战的特点,绕过坚固的城池不攻,长驱直入,十二天之后便抵达朝鲜京城汉阳城下,朝鲜仁祖出走南汉山城避难。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汉山城被清兵围困数月之后,仁祖出城,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渡清营向清太宗投降,史称“丁丑下城”。经过此战,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彻底断绝了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战后清朝将“六十万”(数字也许有夸张)朝鲜人押回沈阳市场贩卖,其中还不包括被清军中的蒙古人掠往蒙古的朝鲜人。还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根据规定,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
此处写龄官躲避宝玉,就是影射朝鲜被迫彻底“背离”了明朝,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自正月三十日前,则为明国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至此朝鲜开始奉“大清国之正朔”,向大清称臣。同时,李倧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往盛京作为人质,所有的礼仪要求也要遵循清朝这面的安排。
另外,龄官和贾蔷抱怨,说自己被关在牢坑里。是比喻“丙子胡乱”之后签订的《三田渡盟约》对于整个朝鲜王国带来的巨大伤害,首先是在政治上,朝鲜彻底“背离”了明朝,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其次是在军事上,朝鲜已然失去了自主权。再次是经济上,朝鲜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最后,便是朝鲜遭受了巨大的人口损失。
而在这次战争中被满清掳去的那些朝鲜人,除了部分后来被朝鲜政府赎回,很多都被编入“高丽佐领”。在之后的明清战争中,同清军一起攻打大明。癸酉本中,龄官最终也和其他小戏子一起打劫贾府,即是影射这批加入清军、入籍高丽佐领的朝鲜人。
【四】宝玉挨打
分析完蒋玉菡、忠顺王、金钏、龄官的影射原型,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宝玉挨打的内涵了。
按照书中的顺序,我们再整理一下时间线及其对应历史事件:
将上面几件大事串起来,不难看出,大明在辽东“北结蒙古、东联朝鲜”的抗金布局,随着皇太极二征朝鲜,已经被彻底瓦解掉了。
而皇太极拿到蒙古玉玺、称帝改国号,更是在天命和国运上压制住了大明。
首先,蒙古玉玺也是王朝正统的标志、合法性的证明。当年由于没有拿到元朝的传国玺,在不少元朝遗民眼中,天命还在蒙古人那里。朱元璋则被认为是“白板皇帝”。因此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多次出征漠北,却劳师靡费、一无所获,一直也没有得到北元的传国玉玺。这个玉玺现在被皇太极得到,意味着“天命”、“道统”已经由蒙古汗国转移到“大金汗国”,“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从此后,皇太极不仅仅只是后金的大汗,而是领有漠南、漠北、海东、黑水诸地,堂堂正正的上国之主了。
其次,改国号。皇太极正式“践天子位”,将自己的称号由“大汗”升为“皇帝”;同时,借用“五行相替、五德轮换”之说,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因大明属“火德”,大金属“金德”,火克金,所以大明的国运可以压制住后金。而大清“从水德”,水克火,所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克制关内属火的“大明”。而皇太极就是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清太宗。
另外,在字本身的意境上,“清”字有清明大道之意,有王者风范,符合王政气象。古代以政策清明、清平盛世指代王政的最理想状态。《礼记·乐记》记载:“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终始象四时”。古籍《内业》云: “鉴于大清 ,视于大明”。“清”字在“明”字之上,蕴含着大清比大明强盛,比大明还要有生气的意思。
最后,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崇德,意在“崇尚德礼、仰慕教化”,清太宗选取这个年号,其含义十分深刻,这表示他和他所建立的大清王朝,已经不再是低大明一头的地方政权,而是要和大明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海东大国,其皇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不容置疑。
至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宝玉为什么会因为忠顺王府索要蒋玉菡和金钏投井这两件事挨打。
从天命国运上讲,皇太极得到玉玺、称帝改国号,使得大明已经输了气势;从实际情况上看,北方蒙古和朝鲜都被收服,更是使得大明在北方再无可以依靠的力量,无法牵制满清南下。
形势发展至此,大明后面所要面对的局势是相当不容乐观了,可以说已经输了一半了。所以,这里作为大明政权人格化的贾宝玉,会被贾政打到半死。
最后,关于蒋玉菡在癸酉本中的故事,还有一段值得一看。
蒋玉菡在贾府败落后,收留了宝钗和宝玉住在紫檀堡。当宝钗和宝玉的关系变糟糕以后,袭人和蒋玉菡的关系也陷入僵局。这时候蒋玉菡和宝玉倒是发生了一段基情。这一情节,应该是指布尔尼之变。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居民由于战乱,人心混乱。察哈尔王,林丹汗之孙,布尔尼认为脱离清朝的时机已到,举兵反清。康熙帝命多罗信郡王爱新觉罗·鄂扎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军,率兵讨伐布尔尼。布尔尼之变不足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经此一役,蒙古王公全部顺从了清朝,清朝在漠南蒙古的统治根本上确立。
【注:额哲所献的“传国玉玺”,并非是中原王朝已经遗失多年的那方具有传奇色彩的“传国玉玺”(即和氏璧),而是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所制的“大元传国玉玺”,玺文为“制诰之宝”;此玺在明军北伐大都时,被元顺帝带往漠北,此后一直在历代北元皇帝及蒙古大汗手中传递,一样具有相当大的“皇权、汗权”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