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和《实践论》究竟是不是毛泽东的原创?是不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光辉著作?它究竟是原创,还是诠释性文章呢?
矛盾理论是一个古老的哲学理论,在漫长的哲学史中,有很多哲学家都曾对矛盾有过论述,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中国明末清初的学者方以智(杨献珍先生的“合而为一”就是来源于方)以及原苏联的一些哲学家都曾提出过比较系统的矛盾理论。从理论的渊源看,毛泽东的《矛盾论》来源于苏联版本的矛盾论,而《矛盾论》中的绝大多数观点也都是来自苏联哲学教科书。许全兴先生在《“实践论”、“矛盾论”和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关系》一文中就曾说过:“《教程》(即苏联哲学著作《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在阐述马、列的辩证法思想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思想。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所论述的主要概念和原理,《教程》都涉及到了。”雍涛先生在《〈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文中也指出:“通过对照分析,可以看出《提纲》(即《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是最初在抗大教授的,是‘两论;的源头)和‘两论’的写作曾利用了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思想资料,吸收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列举的事例,有的段落甚至是教科书中有关文字的改写。(《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45-147、91页)
没有人比把毛及其署名的‘两论’吹捧为‘马列主义顶峰’的林彪元帅更知道:《毛选》定稿后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其实绝大部分几乎是陈伯达所作。1937年时林彪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论军事,他是黄埔毕业,又打过大大小小的实战,军校校长是当之无愧的。不过,文化水平一般,教哲学理论就难倒他了。学员中工农成分其实不多,多数是内地慕抗日救国之名而投笔从戎、投奔延安来的各种知识分子,于是需要开几个够理论水平、有份量的课程。向老毛一汇报,老毛也正有此意,好建立抗大的威望。说来容易,老毛写点宣传稿、煽动性很强的文章很拿手,其实文化水平也就中等师范,数理化还都不及格。哲学是相当高深的。上溯到祖师爷马克思,他是搞经济学的,论哲学其实也不行,于是大量仿照德国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和辩证法思想,揉合成不伦不类的所谓“唯物辩证法“。 其实,辩证法就是唯心的、思辨的,和唯物主义是两条道上跑的车。怎么办?好在苏联已有成熟的教材资料如苏联的哲学著作《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延安也有很多留苏的干部,任务落到他的秘书胡乔木身上,要限期呈上,给领袖写讲话稿胡乔木是一把好手,坐等立要也不在话下。但编哲学教程,他可没这个修养。所以教程讲义是秘书胡乔木和他本人从已译成中文的苏联哲学著作和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中改写或照录构筑而来的,所以《矛盾论》和《实践论》并不是毛泽东的原创。。初稿叫做《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陈伯达1937年八九月间就到了延安,后期参与改造教材是可能的。但当时不可能有艾思奇参与,因为艾思奇1937年10月才赴延安,1938年才发起延安哲学协会、参加边区文协工作,担任抗日军政大学、陝北公學教員,他福岡工業高等学校读的是冶金系,没毕业就辍学回国教中学。虽然也懂点哲学,但只是写过《大众哲学》这样入门的层级。不过,1938年第一次修改毛的这份讲稿时,他是主要人物。而1951年第二次修改成《两论》出版时,他已满足不了好大喜功的领袖的胃口。陈伯达一直被党内高层公认是“中国共产党内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老夫子”。1951年是陈伯达为主,大幅修改、几乎是重新写的《两论》。
陈伯达不同:此人虽是个一口谁也听不懂福建话的木纳的书生,却是天生的笔杆子,上过上海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正规学过‘辩证唯物主义’教程,练就满口马列,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环顾整个中共历史和党内人物,像正式发表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样的重量级理论文章,非他写不出来。不过, 在他心目中,创造个把理论,像随手拈来的橡皮泥,按照领袖的旨意,可以捏出不同的花样乃至丰碑!
此人原名陈健相,字尚友,经历极其复杂:当过国民党少校秘书,又入了共产党,被捕进过国民党的监狱,建国后长期任中共喉舌红旗杂志主编,文革时排名第四的中共中央常委。文革之后,叶永烈为了写一本比较客观的《陈伯达传》,收集了关于陈伯达的资料近百万字,尤其是陈伯达在秦城监狱所写交代的大量手稿和陈伯达晚年手稿。 分别采访了陈伯达的四位秘书,即秘书姚洛、史敬棠、王文耀、王保春,录制12盒磁带,平均每人采访约3小时。还采访了陈伯达的身边工作人员、公务员、司机等。叶永烈采访了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组员王力、关锋、戚本禹。搜罗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毛泽东于1937年5至8月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每周两次,每次4小时,历时3个月。《矛盾论》的前身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中的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该提纲写于1937年,而广泛传播并为大家所熟知的《矛盾论》则是1951年改写后的版本。根据学者雍涛的考证:1951年,为了出版《毛泽东选集》,《矛盾论》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所以1952年公开发表的《矛盾论》已经与1937年的原稿有了很大的区别。
根据雍涛先生的考证,从1937年的“矛盾统一法则”到1952年正式发表的《矛盾论》,其间经过了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的时间大约是1938—1940年延安哲学小组活动期间;第二次则是1950—1952年《毛泽东选集》出版之前。1938年8月,延安成立了新哲学学会,开展了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活动。1939年春,毛泽东组织了一个六人哲学小组,参加者除毛本人外,还有艾思奇、何思敬、和培元、陈伯达、杨超。这个小组每周开会一次,一直坚持了三个多月。地点都是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花了不少时间讨论“实践论”、“矛盾论”的问题。(《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论文选》,第69页) 毛泽东1939年修改“两论”时,把大家讨论的意见都概括进去了。(同上,第247-248页) 通过雍涛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早在1939年的春天,艾思奇等人就对《矛盾论》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而毛泽东在修改《矛盾论》时也确实把这些意见纳入文中。艾思奇等人对《矛盾论》的第一次修改提出了许多意见,傅佛果通过文献比对等研究,认为《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和艾思奇的同期著作有“难以计数的相似之处[7]。” 比如,《矛盾论》的第四部分题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和艾思奇的数篇作品几乎雷同[8][9][10]。这个事实说明《矛盾论》完全不是毛泽东一人独立完成的。
1951年,《矛盾论》再次进行大的修改,那么,这次修改是毛泽东独立完成的吗?作者认为,这次修改很可能也不是毛泽东独立完成的,具体执笔修改者极可能是陈伯达。为什么说《矛盾论》的主笔修改者不是毛泽东,而是陈伯达呢?这决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而是有事实根据的。
现存可查到的历史文件原件之一,是1951年3月8日,毛泽东给陈伯达、田家英写的一封信,信的原文是:“伯达、家英同志:《矛盾论》作了一次修改,请即重排清样两份,一份交给伯达看,一份送我再看。论形式逻辑后面几段,词义不畅,还须修改。其它有些部分也还须作小的修改。”[16]
这封信虽短,但却透露了不少信息:其一,“《矛盾论》作了一次修改”,这句话缺少主语,是谁作了一次修改?为什么没有明确说是“我”作了一次修改?一种可能是省略了主语“我”,另一种可能就是修改者不是“我”,不便说出。其二,信中又说:“请即重排清样两份,一份交给伯达看,一份送我再看。”陈伯达是《矛盾论》一文的编辑,按照编辑出版程序,作者应将稿件修改完毕后再送编辑审阅,然而《矛盾论》的修改尚未完成,为什么要将未完成的修改稿“交给伯达看”?其三,毛在信中特别交代:“论形式逻辑后面几段,词义不畅,还须修改。其它有些部分也还须作小的修改。”假若是毛亲自修改,那他径直改了就是了,何必再把修改意见写信交代给陈、田二人呢?从这段话的语气看,不像是作者写给编辑,倒更像是审稿者对改稿者的要求和交代。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在1951年《矛盾论》的修改过程中,毛很可能只是一个审阅者和定稿者,而具体执笔修改者则是陈伯达。
传记作家叶永烈曾经采访过陈伯达,据陈回忆:在编辑《毛选》时,陈伯达做了一些文字性技术性的改动。陈伯达说,修改较多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论联合政府》等文。”如果是毛亲自修改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应该在历史博物馆之类的场合保存和展示——可是50年快过去了,毛亲笔修改的《矛盾论》“修改稿本”却始终没有出现,更没有公之于众,这究竟是为什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毛亲自修改的稿本不存在。
2012年陈定学先生已经在2011年12月,撰文《〈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原创吗》,在《炎黄春秋》上发表。其研究结论是:1937年毛在抗大的讲稿,只是一篇解释、说明和宣传苏版“辩证法唯物论”的诠释性文章,它的绝大多数概念、观点和原理都是从苏版“辩证法唯物论”转述来的,其文稿也不是毛独立完成的,其秘书和后来参与修改的哲学家艾思奇、留苏的陈伯达等都是正式出版的版本的代笔。曾在《抗战大学》第6期至第8期(1938年4月至6月)连载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第十一节和第三章中的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分别为《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最初版本,与后来的毛选版本有较多出入。该提纲写于1937年,而广泛传播并为大家所熟知的《矛盾论》、《实践论》则是1951年改写后的版本。而1951年由陈伯达大幅修改后才定稿并改名为毛选中的《矛盾论》、《实践论》。文化只有中师毕业的毛,其1937年抗大讲义《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主要是抄袭北大李达教授1935年早已出版的洋洋洒洒、深入浅出的《社会学大纲》。有人甚至说,《矛盾论》、《实践论》中没有一个论点不是从《社会学大纲》中来的。此书是1933年李达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授时的名著。1935年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作为讲义首次印行,1937年5月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同年再版三次。毛泽东详读了此书并作了眉批,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哲学研究会作了推荐,指出此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1948年中原新华书店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再版。据说聪明如主席也足足读了十遍。所以,《矛盾论》、《实践论》并不是毛泽东的原创而是中、苏某些学校的讲义的节录、整编。作者认为,这个结论更符合实际,也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完全能够成立。对于讲义来说,能够反映该学科所已经达到的水平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而不可能要求它的内容都是撰写者‘原创’的。这就是为什么写教材一般都被称为‘编’而不称为‘著’的原因。既然《矛盾论》只是一篇讲义,并不是原创,那为什么许多大小毛粉、官员们却把一篇非原创的讲义说成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光辉著作呢?这种评价恰当吗?是否有拍马、吹捧之嫌呢?既然《矛盾论》是讲义,不是毛的原创,那为什么《毛选》却注明《矛盾论》是毛泽东所“著”,而不是毛泽东等人集体所“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