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宋诗与考唐诗

(2023-08-16 18:46:25) 下一个

年逾古稀,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夕阳西,更何况于所谓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高考事,完全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去思考了。

但一年一度的高考,总会有很多的话题。曾记二十年前,高考命题归来,写了一万余字长文,详释高考命题弊端种种,自以为多是中的之语;但人微言轻,说也白说。如今更应识趣,无庸乱说。

这里又来胡说几句,源于有昔日学生,酷爱古典诗歌,且常有佳作;今年高考之后,他对我提出一个问题,说今年的“四套全国卷,全部考宋诗,不考唐诗吾即答曰,“一般来说,高考语文理应考唐诗,而不应该考宋诗。”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宋诗不适合高中生欣赏;是,宋诗好命题,因为要适应电机阅卷,所以现在是盛行选择题。殊不知数学3+2=5是唯一答案,可作选择;而语文“空山新雨后”却有至少三种意义的内涵,无法选择。如此束缚考生思维,方便老师阅卷个中弊端,但愿总有一天会被“专家”重视

众所周知,唐诗重“象”,宋诗重“理”;唐诗注重形象的描绘,诗人们通过意象的描绘来表现自己情感思想,所以唐诗往往意境鲜明,情寓于象,感情激越,含蓄蕴藉,自得风流。而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散文化,不如唐诗简洁凝炼,但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换言之,唐诗寄情于景,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而宋诗寄情于理,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单概括二者的特点: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使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正因为唐宋诗歌其不同的特质,故青年喜欢读唐诗,老年喜欢读宋诗,唐诗让人情感勃发,宋诗让人沉静思考。故是,作为高中学生,真还是读唐诗的时候,不是读宋诗的年龄。

尤其重要的是,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不是告诉他“这是什么”,而是让他“想是什么”;也就是说,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白日依山尽”,不是只传授“尽者,尽,竭也,终也;太阳落山也”的知识,重在培养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那一幅辽阔壮丽的美景。再比如牛希济的《山查子》结穴“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一句,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妻子送别丈夫时的叮嘱:记着我今天身上的绿罗色裙,无论走到那里,都应该永远想念着你心中至爱(我)。而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丈夫看着依送别的妻子对她的安慰:记着你今天身上的绿罗色裙,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会永远想念着我心中至爱(你)。似乎可以说,只有一个答案的不是文学,更不唐诗;同理,只告诉学生一个答案的不是语文教学,因为“一个答案”只能制造出机械的学生,而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高考语文一定要考古典诗歌,但不能采取“翻译”的形式,因为优秀的古典诗歌是不可翻译的;更不能用“选择题”的形式,甚至可以说,语文考试真不适宜用“选择题”。记得著名作者王蒙先生参加《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讲到到了给孙子辅导小学语文的尴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已”这一句话,给ABCD四个选项,请选出意思最接近的一项;可是,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很宝贵;人的生命很宝贵,因为它只有一次;人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因为它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这四个选项中,王蒙认为都是正确的。不是王蒙没水平,这些选项本来就是正确的;而是让我们人为地绕弯子,做文字游戏,这样能培养出什么人才?
还有,“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杨树”,选出下列说法最接近的一项:
A. 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我看见了;B.我向窗外看去,看见了一棵杨树C.有一棵杨树被我看见了,它在窗外;D.窗外有一棵杨树,我看见了。请问万能的读者,你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吗?恐怕也只得和曾经的文化部长王蒙先生一样,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王蒙被自己的孙子给嘲讽了:“您一边带着去,您考试也及格不了。”这不是嘲讽王蒙,而是在嘲讽当下的教育。
如上所述,其它科目可以用选择题,唯独语文不太适合选择题,而古典诗歌的考试更不宜。也许是为了好命题,有意识地选用宋诗,当然也许是巧合;只是,即便是宋诗,也不宜用选择题。因为形象大于思维,优秀的作品都是多解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