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见义勇为其实是一种“本能”

(2023-07-03 17:30:35) 下一个

生活是个万花筒,在这个世界上,天天都发生着形形色色的事件,当然,也经常有意外事件的发生,这样也就有了无数见义勇为的感人事。

对于见义勇为者,我们的宣传机器总是全面报道,大力宣传,这无疑是弘扬正的举措。只是,在我们的媒体报道此类事件时,主持人总爱问当事人:你在救人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究其目的就是要当时人慷慨激昂说一些诸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责任”等等政治话语,有的当事人还真能说上几句,可有些憨厚的老实人,怎么启发也就说不出来。

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荒唐事。

见义勇为,都是突发性事件,生命的消失,悲剧的发生,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容不得当事人有短暂的思考,更不要说激烈的思想斗争了。其实,为与不为,全是一种本能。一个人长期的思想道德修养(或崇高、或卑下)沉淀下来,形成了习惯与性格,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本无需要去考虑,灵魂深处是天使,他会毫不迟疑地冲上去;如果灵魂深处是魔鬼,他想都不会想会马上逃走,不乘机把救人者的包拎去就是“崇高”了。不只是突发事件,就是平日里诸多鸡零狗碎或治国安邦,几乎都是一种潜在的本能驱使他怎样去做。那杨震夜不受金,是没有思索的脱口而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那黄继光以自己的躯体去堵敌人的枪眼,也几乎不可能有思前想后,就本能地扑了上去。当然,有些事情,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因为各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也许会偏离初衷。比如说,一个领导收到了别人送来的钱,也许他一开始想给退掉,可遇上贪财的老婆,加上要钱的小三,他也许会改变主意,收受这笔贿赂。但仔细考究,他这灵魂深处还是魔鬼多于天使,说到底,还是本能。

由此可见,本能是性格、品质与道德。“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就是决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

几十年前,在那大革文化之命的荒唐岁月,能读的只有《欧阳海之歌》的红色作品,当时我刚十二、三岁,理解能力还很差,但有一个细节,的确让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那是描写欧阳海英勇牺牲的那一章,小说写几百米外的火车风驰电掣开了过来,一匹马拉了一辆炮车却横在铁路中间,瞬息间,车翻人亡的重大事故就要发生欧阳海奋不顾身去推那马,炮车退下了铁道,而欧阳海却壮烈牺牲了。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相信谁读了都会感动,我当时绝对也是的。

但问题是小说作者对这里不是如此真实叙述,而是人为的莫名其妙的加上了好几个页面的篇幅,写欧阳海同志临危前的复杂思想,他想到了自己贫穷的身世,想到了父辈们被压迫的凄凉,想到了新中国的伟大,想到了共产党的恩情,党的雨露,毛主席的教导,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想完之后,他才冲上了铁轨。要是英雄真正是如此这般的去想,别谈火车已近在咫尺,就是五十公里甚至一百公里之外,也早就开了过来。车祸是刹那间的事,容不得有半秒的迟疑与犹豫。记得当时读了这些文字,殊觉不解,偷偷的去问我的老师,老师马上关上房门,如临大敌,严肃警告我不许乱说,吓得我真的一直没敢乱说。

当然,文学需要创造,要源于现实,要高于现实,但不顾真实的胡编乱造,真是文字的垃圾今天想起欧阳海冲上轨道前的复杂“想起……”,尤觉十分荒唐;但问题是这种风气生命力极强,江山如,代有传人。今天的宣传者,犹传承衣钵,不编造此“精彩”情节,总觉对不起大众。殊不知,有违事理的胡编乱造,早就污了大众法眼,谁也瞧不起的。

昔汉人王充《论衡》:“故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道德的修炼需要岁月的沉淀,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自然会修成正果如此,则遇事处世,自然有一份崇高的“本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PingJiangLi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很有意思的讨论。 “文学需要创造,要源于现实,要高于现实,但不顾真实的胡编乱造,真是文字的垃圾。”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很少精品的原因之一。
邵丰慧 回复 悄悄话 同意部分,救人的那一刻,确实没有时间多想。
但是,人的本能是“避害”,见义勇为,是超越“本能”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