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 悟 ——人生随感

(2023-06-14 20:07:06) 下一个

人生百年,旅程万里,塞北江南,春夏秋冬,雨雪霜晴,气候多变;一年四季不可能都是晴天,哪怕是盛夏三伏,只不过晴天多了一些,但同样也有雨天,有时甚至还有“六月飞雪”,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的俗语。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也奈何不了。

常在江湖走,不能不淋雨,雨中走多了,便有了一些感悟。

感悟之一:有人苦雨,雨湿衣衫;有人喜雨,雨润万物。

人在途中,忽然一场大雨,周身湿透,狼狈不堪;鞋子沾满泥沙,紧急避雨,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尤其是女士们,雨洗胭脂污红妆,髻散发乱神凄惶,明明一淑女,顷刻顿失花容貌。于是乎,心生怨怼,骂詈不绝:“这个鬼天气”“烦死人的雨”等抱怨声声。其实,无端怨雨,实在有失公允;行者赶路,自是苦雨,可满垄庄稼,盼雨心切,尤其是大旱云霓,更是额手以庆。昔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有“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妒其光辉,天尚不足何况人乎”之对,阐释事理,平易深刻。春雨贵如油,农民喜得庄稼浇灌之利,然而却有碍于行人;秋月玲珑,佳人喜而盗贼恨。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着利与害两个方面,我们当权衡利弊而取之。雨润庄稼,民之至利,国之大功;个人淋一场雨,狼狈一番,与民之种植大利相较,毫末也。所以,行人苦雨而怨,实在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感悟之二:有伞勿矜,与人共享;无伞勿惊,不扰同行。

途中遇雨,首先想到的便是避雨,倘无处可避,则想法遮雨;当然,最好的遮雨工具就是伞。古代无汽车飞机,长途跋涉,必须带伞以防雨;故古人出门,必带之物,除了盘缠之外,一定就是伞了。今人则不然,除了一众美眉与非美眉,夏日出门要带遮阳小伞外,一般出门不太带这玩意儿。待到突然雨至,有伞者心中窃喜,看前后众人奔跑豕突,不觉掩口葫芦笑,自个儿真是天才,颇有先见之明,别人狼狈,吾独优雅。应该说这份感觉没有错,但在张伞四顾之际,能不能让最需要伞的人共用?如老者,如小孩,再不然,邀一女郎,伞下急步,避免了暴雨乱其花容,岂不是一件功德?与人方便,伞留余香,应是一个好的境界。再则,如果自己没有带伞,能跑则跑,跑不动则从容受雨,不可张皇四顾,贸然挤入别人伞下。一伞本来仅容一人,你没头没脑挤入,人家不好拒绝,尤其如老夫之形象丑陋,人家让伞还要忍受恶心;又尤其如老夫之形体臃肿,一站占了整把伞,喧宾夺主,主何以堪。故曰,自己方便,予人方便,善也;自己困难,少烦别人,亦善也。

感悟之三:大雨倾盆,低头看路;大雨过后,抬头看天。

人在雨中,步履维艰,上有急雨,下有泥泞;当是时也,务必专心致志,看清脚下的路,万勿为左右事物所影响,更不要被远近幻景所引诱,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一旦风停雨住,则不必纠结衣衫不整、鞋子泥浆,这个时候,最应该抬头远望,欣赏天边那一道绚丽的彩虹。由是想到人生路上,绝对不可能都是晴好,偶遇风雨,无用怨艾,因为“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常态也。风雨既至,坦然面对,充满信心,“再大的暴风雨也会过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坚信“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当风雨一旦过去,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不要纠缠过往的得失,而是应及时把握明天的朝阳。尤其是在经历艰难之后,更应总结经验,考量得失,俗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痛苦,就难得有成功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要“雨后抬头看彩虹”的根本原因所在。

说到雨中的感悟,谁也不能超越苏轼的人生境界。他有一首著名的《定风波》词,词之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按作者所述,与友人春日出游,突遇风雨,本有雨具,可携带者走到前面去了;同行狼狈奔突,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从容淡定,缓步而行。待雨住天晴,感而有是词。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三年前,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蒙冤受屈,壮志未酬,多年来的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其必然也。然作者天性豁达,超凡脱俗,坦然面对人生挫折。是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淡泊宁静的人生理想。“归去”,表现的是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也无风雨也无晴”,突出的是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生活态度。圣人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回归自然、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的词人,完全达到了这样的人生境界。吾辈愚钝,无敢仰望先贤项背,但宠辱不惊旷达潇洒的生活态度,永远是人生的标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