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举国都谈素质教育,一时间,素质教育成为热门话题,几与当时提出改革一样火爆。这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已令人彻底生厌,岁岁喊改,年年要革;革来革去,反不如旧。中国是教育古国,也是教育大国,自孔子始,许多教育理念,诸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思考”“举要重本”等无数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且可以断言,以后也还是真理。对于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难道也还要改之革之?
近几十年,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很多传统教育理念大受诟病;比如说考试,群起而攻之几十年,专家们也没有弄出一套科学考核的改革方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而考试是唯一较为公正公平的筛选办法。其实,考试没有错,错在我们考试的方法。比如语文考试,改了几十年,语文考试还远不如科举。科举考试衡量语文水平是作文,科举的作文固然是“八股”,但八股也是文理逻辑,有八股总比没八股好。我们今天的语文考试是什么,是毫不科学的标准答案。“水从桥上……过去”,标准答案是“流”,填“漫”不对,零分。其实,“漫过去”较之“流过去”好得多,至少有点诗意。但标准答案是“流”就必须是“流”。论晏殊词的风格是“绮丽”,这是对的,答曰“媚丽”,绝对错了。其实,二者意思一样。标准答案是“美丽”,学生就不能答“漂亮”,同义词也不行。在改革大旗下,这样的考试肆意横行,真是不改也罢,苦了学生,害了学生。
再比如说传统教学的“讲授法”,一直是被批判的靶子。诚然,教师授课,必重启发,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绝对没错。但问题是讲师生互动,明言师与生都要“动”。师动乃生动之本,摒弃师之“动”,学生“动”什么?课堂上教师的“动”,主要就是讲授。而且,学生的“动”,并非嘴动,手动,重要的是脑动。提一些小儿科的问题让学生热烈回答,这便是双边活动,简直是扯谈。教师上课,重要的是启发和诱导,层层设疑,让学生思考、理解,最后明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当然,现代教育中的理工科类专业,动手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动”,但不管怎样,教师不“讲”,学生又何尝能“动”?所以说,教学要改革,不能拿“讲授法”开刀,教师不授课,还要学校干嘛?学生自学不就行了。
再回过头来说素质,什么是素质,权威解释说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而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辞海》有解释,此不赘述。
而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 乃指广义的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部有权威解释,此亦不赘。这些定义似乎都没错,但问题是,我们几千年的教育,难道就没有素质教育吗?让孩子知道“1+1=2”,让孩子认识“天、地、人”,这不是素质教育吗?就是不识一字的奶奶,告诉我们怎样做饭,半文盲的爷爷教会我们剪枝,父亲教育我们说话要诚实,母亲唠叨着做人要凭良心,这也是正儿八经的素质教育啊。然而,我们却不是这样理解的,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于技能教育;固然,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但并非素质教育的全部。于是乎,各级学校有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各个地方有了乱七八糟的培训班。记得有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她太累,连周日还不能休息,上午陪女儿去学书法,下午陪女儿学舞蹈,我说你那女儿学学书法还可以,怎能去学舞蹈?首先,那上身长下身短的体形,恐怕难成舞蹈家,倒是去学举重还合适些。语出调侃,但又未尝不是道理。这是什么素质教育,一窝蜂的劳民伤财,劳心伤神。
而且,这“素质”内涵极广,个人认为,大致分为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两大类。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心态”。而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获得的技艺等。
可见,素质几乎涵盖了人类思想、能力的各个细节。恰恰这正充分说明一个问题,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素质教育。用不着到今天来折腾。素质教育绝不就是跳舞写字唱歌跑步,如果把素质教育如此异化,民族素质危哉殆哉。
更有一点,素质教育是一个中性词。比如说,开锁的专业人员,再好的防盗锁,三五两下,立马开门,这是素质。可那惯盗,黑灯瞎火,三五两下也能开门,那就不是素质?记得几十年前,报上有一条消息,说某地一大盗,刑满释放后,在家招收学员,举办扒手培训班,影响极坏,后为公安部门查处,判以重刑。应该说,那个罪犯培训扒手也是素质教育。
所以说,不了解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天天呼隆隆的叫喊,素质真没了。让教育回归本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这才是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