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无端排斥对方,都是极其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具体的临床治病中,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中西结合,力克全功。一代伟人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了要“用中西两法治疗”疾病,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发展医药事业的基本国策。按权威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就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于是,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尽管结合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但这个口号却时不时喊得响亮。
窃以为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在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厘清二者内在实质,没有一条科学实在的沟通途径,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结合方式。而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中医与西医本来就存在着文化与技术上的差异,于是乎,或是“同行相轻”,西医中医互生隔阂,本能地排挤摈斥;或是“囫囵吞枣”,双方都片面理解了中西医结合的意义,忽视了二者在文化上的根本不同。“同行相轻”导致不愿意结合,“囫囵吞枣”则不知道怎么结合。所以,尽管中西医结合的口号一直都在喊,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因为效果不明显,就更加引起人们对中西结合的诸多质疑和不信任。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按目前人们对中西医的认知水平,中西医还不能结合,只能联合。因为中西医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二者的理念和方法有着完全不同的系统,从医理病理到诊断治疗没有任何交集之处,它们都可以不依赖对方独立存在。时至今日,尽管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还没有找到能够融汇二者这种差异的公理性依据。所以,目前中西医在理论上始终无法真正结合。故是,我个人认为,中西医在目前情况下,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结合”,只能在“病证结合”前提下中西医诊治方法、治疗手段的联合。
作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丰盛的中餐,可以有几盘西点;一顿丰盛的西餐,可以有几盘中式鹵菜。不仅丰富多采,而且可以满足不同饮食习惯的口腹之欲。一个早餐,一碗水饺,外加一个汉堡包,未尝不可;一杯巴西咖啡,配上一盘山东煎饼,应该也是不错的搭配。餐桌上有一盘地道的辣子鸡,但也同时可以上一份正宗法国牛排,这样更显丰盛而多元。但关键的问题是,可以同时上一份辣子鸡上一份牛排,但绝对不可以把辣子鸡和牛排一锅烩,这等不伦不类,糟蹋了美食。同理,用煮水饺的方法煮上一锅汉堡包,以制作汉堡包的方法来烤制水饺,该是何等的荒谬。
再比如,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服装,不应该只有汉装,也应有西装,因为去公园休闲,着汉装最适宜;去参加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着西服方显庄重。如果上身唐装,下身西裤,系领带,穿布鞋,戴个瓜皮帽,如此中西结合,成何体统,只是滑稽与笑料而已。
但是,中西医联合则完全不是这样的,其精髓是利用西医先进的仪器诊断和手术治疗技术,结合中国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稳健长效特点;互为补充,以图全功。我们知道,西医救命,重在治标;中医治病,重在治本。西医扬汤止沸,见效于瞬间;中医釜底抽薪,获益于久远。西医以手术切除病灶,中医固本清源以杜绝病根。在我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历中,中西联合是经常运用的治疗方式。
总之,中西医的结合,关键是综合协调,联合作战;即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环节的病理机制,按中医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疗效。体现在诊断上是相互为用,即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体现在治疗上是相互补充,针对不同症状,或以西医救其急,或以中医正其源;标本兼治,何功不成,内守外攻,何敌不克。中西兼用,其病去矣。
中医(传统东亚医术)可以也应该更只能作为原始材料,将其某些有效特点和经验,经过西医(西方领导的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融入西医。
未来的所谓中医就如中国银行,中国汽车,中国石油,中国手机,等等等等一样是中国西医。
这算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