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顺其自然说定数

(2023-04-20 15:36:54) 下一个

很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至今难忘。

故事说有一个流浪汉,看到寺庙菩萨坐在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便求菩萨换一下角色,菩萨说可以,但做了菩萨开口说话

  流浪汉坐上了整天香烟缭绕,求者众。他始终忍着没开口。一日,来了个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磕头起身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磕头起身,看到了掉在地下钱包穷人菩萨真显灵了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那是人家丢的东西想起了菩萨的话。接着,进来了一个渔民求菩萨赐我出海安全磕头起身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富翁认定是渔民了钱包,而渔民大呼冤枉,两人扭打起来。流浪汉再也了,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自己积了德而渔夫因为与富翁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不会葬身大海

  流浪汉默默离开了寺庙……

  谁能说流浪汉做错了?谁又能否定菩萨的正确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顺其自然的发生发展,结果也许会更好一些。可问题在于,芸芸众生,凡夫俗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是什么样子呢

所以,圣人处世,静观其变,是一种超凡的能力;所以,贤者告诫我们,顺其自然,上天赐予的幸福

其实,几千年前的圣人就告诉我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而“失马得马,焉知祸福”是人们熟知的故事;《淮南子·人间训》还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三代行善。有一天,家中的黑牛生下了白犊;过了一年,这家的老头无缘无故瞎了眼。一年后来那头黑牛又生下了白犊,这家的儿子又无缘无故瞎了眼。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都城,所有的老幼青壮都奉命坚守,最终还是被攻破了。楚王怒而下令杀掉所有守城的人,但这父子俩因为瞎眼的原故,未能守城,因而就躲过了楚兵的屠刀。战事停息后,这爷俩又都恢复了视力。所以作者感叹:“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不为失马而遗憾,不为得马而高兴?因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根本不能预料后面发生的事。然而,具有大智慧的人却能冷静地分析形势,客观地判断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列子居郑国,家里很穷,有门客对郑相子阳说,列子是德才兼备的高尚之士,却在郑国衣食堪忧,显得郑国不重视人才,最好周济周济他。子阳于是派人给列子送去了几袋小米,但却被列子谢绝了。列子的老婆就抱怨列子,家里揭不开锅了,还拒绝官府的救济,死要面了活受罪。列子说告诉妻子,国相是听了别人说我的好话才送给我米,说不定过几天听了别人说我的坏话又要处罚我了,所以这种赠送不能要;今天不受其赏,正是为避免他日而受其罚。果然没过多久,子阳因事激起民愤,郑人纷纷叛乱反对他,郑国君王为了平息风波,便把子阳杀了,并同时处决同党;而列子因为拒粟而免受牵连。

列子免祸的智慧,在于他能果断拒绝无故之福;他知道,无故之福和无故之祸是矛盾的统一体。受无故之福,必然要承受无故之祸;同样道理,无故承受了莫名之祸,极有可能会有意外之福。所以,深明事理的列子能拒绝无故之福,从而免受了无故之祸。

所以,古人认为,大凡某件事情的发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天意;既是天意,我们就必须坦然面对,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当然,在今天看来,这都是唯心的观点;但是,宇宙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唯物主义的核心认知。既然发展有规律,那么,盛衰就有交替,“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的宇宙至理,那么,我们会少了许多焦灼,多了一些坦然;社会会少了许多争执,多了一些和谐。

这里必须特别声明,这里说恪守定数,乐天安命,绝对不是内卷,更不是躺平;而是达观,更是潇洒;不为外物所累,一切顺其自然,不为得喜,不为失悲。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为朋友的种种擘划,不要太执着于个人的主观色彩;多尊重朋友的个人意愿,也许对方心仪的方向,正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