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天讨论做人的问题,愚以为好人虽然难做,但还是要努力去做个好人。对此,朋友们给了我很多鼓励,有的还作了精彩的补充和启迪,比如说:“好人就是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人性的阴暗,还是愿意播撒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的布道者”;因为这是一位优秀教师说的,所以出语精炼而隽永,让我受教了。比如说:“好人难做,做人好难,好难做人,做好人难,但再难还是得做,把人做好了,有时也就不难了”;因为这是一位洞悉人情世故的江湖倦客说的,所以认识深刻而准确,让我对于做好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说实在话,提出要做个“好人”,只不过是自己希冀的理想与努
力的方向;从现实来看,人是很难得做个“好人”的,这是由于人的秉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大凡我们心目中所谓的“好人”,都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极少绝对的好人。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有三性,即天性、禀性和习性。天性是天赋的性是,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所指即天性。禀性人赋予的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说的性恶,所指即禀性。而后天形成的性叫习性,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习性是可善可恶的,告子说性“可东可西”,所指即习性也。
而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人的禀性,也可以称之为动物(物质)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什么?就是自私和贪欲。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唐雷恒老师则将人性的本质进一步细化:“恐惧,趋利避害;贪婪,得寸进尺;势力,欺软怕硬;无情,忘恩负义;无耻,恩将仇报。”而佛教则认为人之与生俱来具有“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析言之,“贪”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而情不愿。“嗔”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不称心如意就怨天尤人,意气用事。“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由是可见,人的本性并非是纯洁而高尚的。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尽管人的禀性是自私和贪欲的,但人还有与生俱来的同情弱小悲天悯人的善良,还有后天的良好教育与影响,这就让人有畏惧,知羞耻,多恻隐;让人们能以理性约束感性,以智慧决定取舍,以正道规范行止。从而让社会少了寒风,多了暖阳;少了争斗,多了温馨。
说了这么多,旨在说明这个世界上真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多数既做不了绝对的好人,也做不了绝对的坏人;为什么做不了绝对的好人?因为世人天生有私心;为什么做不了绝对的坏人?因为人们心中有良知。有私心就无法舍己,有良心就无法伤人。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普罗提诺说:“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所以,我们既做不了绝对的好人(神圣),又做不了绝对的坏人(禽兽),于是大多数的你我他就成了俗人(中庸)。而那些能够做到舍己的绝对好人和能够做到伤人的绝对坏人,要么是伟人(英雄),要么是恶霸(流氓)。
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亦曰:“食色,性也。”故是,平庸者如我,绝对是一俗人,心中也有私欲的洪流,不时汹涌澎湃。但我的良知与理智让我清醒地知道,道德是私欲的围堤;人的私欲如果不用道德的围堤去堵截,若任其泛滥,那是十分危险的。任何人,只有在私欲的洪水没有决堤而泄的前提下,才可以标榜人的高贵与尊严,否则只能是自我嘲讽。所以,亚当·斯密的教导,应该成为每一个俗人的座右铭:“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只管耕耘,莫问收获;风雨劳作,以求升斗。让人生既有粗茶淡饭的清福,又无名缰利锁的牵绊,不是神仙,赛似神仙。还是古人这副对联说得好:“留三分贪财好色,以防世俗不入;剩七分一本正经,以图安分谋生。”他告诉我们,凡人不可脱俗,要有三分贪财好色之心,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享受人生幸福。但同时要精心管理好剩下的那七分正经,守住本心,保持良知,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求得灵魂安宁。
要做俗人,还需自律,自律是人生一个重要的性格元素。自律可以让弱小变为强大,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人管理好情绪,控制好行止;让人生有桥桥渡,无桥自渡。于是乎,“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後门无车,惟有芳草年年佳”,上能扬善于公堂;于是乎,“才薄常为世俗轻,还山力不给躬耕。即今赢得都无事,袖手东窗听雨声”,下可惩错于私室。于公于私,问心无愧;于利于名,恰如其分。“优哉游哉,亦是戾矣”,翻译成白话,就是从容自在,安定逍遥;这才是潇洒自在的人生。
人的本性是什么?就是自私和贪欲。(这里和孟子的性善有矛盾)
你上面的这两段话似乎有矛盾。除非你能将天性和本性截然分开。
以前处处可见的楹联,对人的自律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