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鬧饑荒,全世界為之同情和牽掛。
今天我看到鳳凰衛視香港台報道,說儘管以色列威脅加沙居民如果不離開加沙土地,以色列將加沙夷為平地。而大部分加沙居民已經做好準備,寧願被炸死,也絕不離開加沙這塊土地。
我看哈馬斯要偷著樂了。一夜之間,加沙問題瞬間變成了加沙居民和以色列的對抗,這下以色列可真的左右為難。
看來,同宗同族還是厲害。大敵當前,內部矛盾先放一放,一致對外,似乎是很多國家屢試不爽的遊戲。如今,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軍事衝突,正在悄然演變成了一場正兒八經的種族戰爭。
這樣的變化。令我想到,前一陣子,特朗普上台之後,強力整頓美國社會的反猶主義傾向,從哈佛大學到民間機構,以及各類形形色色的團體,方方面面,都是玩真的,敢於碰硬絕不含糊。特朗普還是看得很準。
現在明顯感覺到,經過特朗普的強有力的措施,美國社會的反猶主義勢頭,算是基本得到遏制。我看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最近啟動的,打擊非法移民和反猶主義分子的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漲的反猶主義情緒。
而加沙的問題,因為近期加沙居民的吃飯問題,出現大的麻煩,而令到加沙局勢似乎更加錯綜複雜。一邊是以色列提出的必須釋放全部人質再停火的要求;一邊是哈馬斯提出的“先停火再放人”的和平要求,到底國際社會怎麼看,我看也是莫衷一是。
有意思的是:
法國的馬克龍總統跟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公開唱對台戲,意外站在巴勒斯坦一邊,並豪言將在九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公開承認巴勒斯坦國。聽說他的這一宣佈,並沒有得到巴勒斯坦臨時領導人阿巴斯的多少掌聲,看來加沙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我相信,沒有人比阿巴斯更了解現在的加沙是怎麼回事。這麼多年都過來了,加沙人也沒有提過要成立什麼巴勒斯坦國。他們似乎很享受每月800美元的難民的日子。這個收入水平,老實說,比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國民待遇還要高。加沙居民沒有理由不懷念曾經的聯合國救濟的日子。
事實可能也是如此。一個加沙地區,土地面積不到360平方公里,卻生活著將近220萬人口(這還是2025年的數據,聽說加沙沒有發生戰爭之前,人口更多),這個人口密度可能是亞洲最大的。
如果過去的加沙居民,一直享受聯合國的難民待遇,真的有800美元(約合6400元港元)的人均收入,還不用做事,這個小日子應該是很好了。算一算,220萬×800美元/人均=1,760,000,000美元。這筆巨額援助款,也不知誰提供的。相信阿巴斯最清楚了。
誰能想到,一場哈馬斯恐怖襲擊,徹底斷送了加沙居民寧靜難民的好日子。你說加沙居民會怨誰?會恨誰?
其實,今天好多事情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成立巴勒斯坦國的確是好,可以一次過解決千年土地糾紛問題。但加沙戰後重建,你讓居民齊心協力,靠勞動掙錢吃飯,讓阿巴斯政府按照原有人均800美元標準,繼續保持加沙居民的生活品質,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加沙居民捨不得走,寧死也要待在加沙,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許我小看加沙居民的國家(家園)意識了。但我想,這年頭,誰願意給錢讓你過好日子,還是硬道理。
現就看美國人和以色列如何以大智慧,把加沙居民的小心思,連同阿巴斯自治政權的訴求,還有哈馬斯的野心,一碼歸一碼,妥善而有機的處理好,這的確需要很大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