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父愛如山:我和我的兒女們

(2025-04-22 22:08:25) 下一个

都說“父愛如山”。這個“山”該如何理解?金錢?關愛?還是其他什麼東西?但我對兒女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原始的,更是樸素的。

朋友們說我眼睛裡都是兒女。對兒女有點溺愛了。我卻覺得:父親不就是這個樣子?還需要什麼掩飾和扮相嗎?

我曾不止一次跟兒女們說:爸爸永遠是你們溫馨的港灣。任何時候,你們都可以給我打電話——高興的事或不開心的事,我很樂意做你們的傾聽者。有空話,我們可以一起喝茶;一起吃飯;一起打遊戲;一起出去旅遊都沒有問題的。

我也常對孩子們說“任何時候,有爸爸吃的,就有你們吃的”。這是我母親當年跟我說的。我也說給兒女們聽。我知道,這個觀念已經過時了,但卻是我對子女無私關愛的一種傳承。
我當然知道過去的“山”,無法與今天的“山”相比,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說得慚愧一點:與那些豪氣沖天的中國父母,輕輕鬆鬆拿出幾百萬,幾千萬,送子女出國,買車買樓,有的更為子女成家立業提供到位的物質支援,我是自歎不如的。也許我這個沒有賺錢本事的爸爸,在子女心目中是很差火的,但子女們在我心中卻是“高高在上”的。

我就是這樣一個像我父親一樣的“自私自利”的中國父親——“一切靠自己,幸福必須自己掙來”。也許子女長大了,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可能才會重新審視一下:這個從精神上深愛他們的糟糕的父親。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比較自私的另類的人。

說說自己的幾個臭毛病:

——我喜歡玩手機。

都說退休了,在子女們面前,要有長輩的樣子。而我卻喜歡上了手機。感覺手機如情人,總是帶在身邊,時不時就要玩一會兒,2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朋友經常提醒我:手機藍光傷人,尤其是退休人士,一天到晚抓住個手機,看個不停,對眼睛傷害很大的。其實,我都是知道的。但手機像毒品一樣,真的會上癮。

我都擔心哪一天,自己的眼睛會瞎掉:或黃斑病變;或白內障;或其他什麼眼疾搞出大事。但我就是這個鬼樣子,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

怪不得有人說我,一把年紀,也不學會一點控制,這麼任性,怎麼做孩子的榜樣。

過去老話說“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以此形容一個人具有神通廣大的能力;現在這年頭,一機在手,也能知道天下事,當然前提是互聯網徹底開放。發現今日的世道真是大變樣了。

我看手機,從新聞,遊戲,搞笑,八卦,到精神多巴胺,生理性滿足,什麼鬼東西都看。

當然,不負責任的自媒體新聞和X平台的小道八卦,我看得多一些,大牌的新聞反而看得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天下來,輕輕鬆鬆過去10個小時,便覺得時間過得好快。

不誇張地說:手機可能是今天的人類,也包括我們這些退休人士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侶。不管怎麼說,手機為人類還是帶來的了太多歡樂,負面的東西還是少。

所以,我從來不去批評孩子們玩手機,打遊戲,影響到學業的成績。因為我做不到率先垂范。他們的父親也是一個手機迷,一個貓爸式的人物。

我很相信今日的孩子,比我強很多,無論思維方式,還是行動力。他們懂得平衡玩耍與學習的關係。他們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

事實上也是如此。比起今天孩子們的求學,我們這幫退休人士可能要幸福很多:不需要早早起床按時上學;不需要做功課;更不需要參加多如牛毛的各類考試,以及中學畢業的“一訂終身”的DSE大考。我沒有資格再去約束子女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我還喜歡寫博客。

我喜歡觀察事物,並以觀察事物有所收穫為生活樂趣。我喜歡在Youtuber,X平台、Facebook,以及香港本地的報紙電視看一些資訊,真的假的,我是從來不去管他的,而是憑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再形成有邏輯的東西,心血來潮,就寫成有條理的小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

你說寫日記也好,寫博客也罷,反正就是自己的一點小心思,有些文字寫(留)下來,對自己也是一個安慰;我沒有什麼政治光譜,就是一個樸素思想的人——一個比較純粹的有愛心的人而已。

當然,我寫博客,還有一個小小的健康私隱:
我希望通過寫作,持續保持大腦的敏捷和靈活,令到自己80歲時,還能想事,判斷事物,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不要搞到老年癡呆症就燒高香了。

因為我母親就是78歲時,罹患了令人討厭的阿茲海默症。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包括自己的老伴,只知道我這個小兒子。生活質量如何就不用提了。

當然,如果我的博客有人給我留言,我是最開心了;要是運氣好,有機會網上認識一些高人,那就更加開心。你想,這個忙碌的年代,還有人博客上與你有些共鳴多不容易。這其實是一種殘酷的現代退休人士虛擬社交的互動樂趣。

——我還喜歡自制美食。

退休後,我喜歡自制美食,為了滿足下食慾,總給自己找點藉口:

想想也是。退休後這麼多年,自己天生的好吃,嘴饞的壞毛病就沒有改掉;三天兩頭就想著做點好食的,也就這點念想,算是滿足一下小時候,偷吃爸爸媽媽做的美食的幸福回憶;

另外,我喜歡自制美食,還有一個健康的考慮。都說現在疾病多如牛毛,防不勝防,唯一能抓住的可能就是飲食。所以,食物我都自己做著吃,一來乾淨衛生;二來食材及調料比較講究。相信年齡再大一些,病痛會少很多。我是最怕痛的。

有空時或忙裡偷閒,做點自己愛吃的東西。只要做得動,這個習慣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其實更喜歡獨處。

我在香港生活的這些年,我在內地的兩個親哥以及親人們,跟我說過好多次,讓我有事沒事多回老家看看。兄弟們聊聊天,吹吹牛,敘敘舊,給父母掃掃墓,當然是一種幸福和安心。
可我目前還沒有這種雅興。

我二哥說我是特別享受“孤獨”的人。也許他說的是對的。我父母去世後,我在內地的兩個哥哥,自己都七老八十的人,還時刻惦記著我這個香港的弟弟,常關心我,愛護我,我是非常感恩的。

我知道,內地的退休人員,像我的哥嫂,姐姐姐夫,國家給的養老金不錯,市場物價又便宜,小日子過得是比較愜意的。就像我的兩個哥哥,他們之間經常見面或電話問候,或吃飯喝茶;或忙於子女的事情。每天都開心到不亦樂乎。

我恭喜他們過上了自己喜歡的傳統退休生活。

都是一母所生。我和哥哥們的性格卻截然不同。我是一個特別喜歡安靜的人。比如:

我走路就不喜歡快,而是亦步亦趨,穩穩振振,悠哉悠哉,邊走邊想事的一種人。無論早上運動,還是晚飯散步,都是這個狀態,就一個“慢”字。

說得不好聽,我走路的速度,還不如一些大媽快,但我覺得很愜意。也許我的慢,是我父親遺傳給我的(我父親生前做事就很“慢”,但卻很牢靠)。我感謝父親遺傳給我的“愛憎分明、懂得進退”的睿智性格的基因。

我還特別喜歡待在家裡。人家說,待在家裡,會東想西想,搞出憂鬱症。我卻不這樣看。聽聽廣播,或聽聽經書,喝喝茶,應該是一種享受。

最近,我在互聯網上找到了一些不錯的播客,不再需要長時間的用眼看了。我佩服今天的時代,商家們總能推出個性化的以人為本的好東西。

試想一下:

你坐在家裡,開著木頭門,放下門簾,然後,關上鐵閘門,啟動空氣扇,泡上一杯普洱茶或是西湖龍井,幾塊小點心,安安靜靜坐下來,聽聽互聯網上的播客以及網絡電台節目,心很快就靜下來了。我以為,這對情緒健康一定是件好事情。

我常想:什麼叫修心性?這不就是一種修心性的過程嗎?既能精神啟迪,減少出外風險;又讓自己更加睿智、淡定和慈悲。比到外面瞎逛強多了。

我還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爬樓梯,鍛煉自己的心肺功能。很多人看我每天爬樓梯,一口氣爬31層不覺得累,感到不可思議。好朋友建議我放棄這種傷害膝蓋的運動,醫生也是這樣的忠告。

可我就是喜歡爬樓梯運動。一手抓著護欄,心裡誦讀著正念,然後抬腿,拾階而上,每上一個台階,都感覺是一種征服,特別的愉快,已經堅持了一年多了。我沒有感到有什麼鍛煉的壓力。

我冥冥中感覺到:

這個很多人不大喜歡的爬梯運動可能非常適合我,跟我合得來。我就把她當著了寶貝,可能樓梯間也希望我每天問候她。我把整個樓梯當做了自己的私人健身房,感覺都是我的天地。想想,人真是大不相同。

我有時在想:

如果有一天,我因為爬樓梯把膝蓋搞傷了,甚至需要坐上輪椅,但心肺功能卻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我也沒有什麼後悔,我會非常高興。

凡事難以兩全。我只能選擇一樣。“魚和熊掌可以兼得”。應該不容易做到。估計是理想化的東西,我比較骨感。

說說我的四個孩子。

我有四個孩子。大陸有兩個,香港也有兩個。都是很有見解思考和獨立思想的孩子。人家說我“多子多福”。“多子”倒是真的,“多福”就談不上。

也許時代不同了,做為父親,你能持續關愛自己的孩子,默默為他們祈禱,心裡想著他們,沒有先後,永懷慈悲之心,這就足夠了。凡事沒有奢望,就不會有失望。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還有一句老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覺得都是經驗總結,完全正確的。我的四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全面而精準地詮釋了這些話的真諦。

說說我大陸的兩個孩子。

他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內地的文化以及道德約束。父母的做人做事,深深影響著子女的成長。尤其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父母的言行更是孩子們的榜樣。

原因很簡單。因為:

小的時候,子女們天天跟父母在一起,父母怎麼想,怎麼做,以及價值觀,基本就是子女的價值觀。說得再具體一些:父母和睦,子女多半和氣,幸福滿滿;父母不和,子女多半心事重重,特別懂事。

進入中學,子女們幾乎天天跟老師和同學在一起,較之於父母的影響,子女們多了一些老師和同學的言行影響,子女們開始有了一定的見解,尤其是住校的子女,更是有了獨立和自我意識。

上了大學,隨著身體發育的健全,看得書多了,有了思考,以及自己的小圈子,個人的感情事情,比如欣賞的老師和同學,基本都是很中國的方式。

我的兩個子女:一個在海派文化的上海灘念的大學;一個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念大學,撇開子女的性格不說,學習氣質以及文化熏陶,多少還是有所不同。

兒子的行為方式就比較海派(做事周全,縝密,比較精明),哪怕成家立業自己做父親了,兒子對子女的方式,與我們當年的確很不一樣。他們這一代人,不生則已,生了就特別在乎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對子女的教養,遠遠超過我們的年代。

即便對我們這些退休父親的方式,都是有禮有節,做得很得體,我是很感激他的;而我的女兒就非常港澳化(簡單而內斂)。很有點香港人的味道(性格上有點“非黑即白”)。

儘管女兒還是待字閨中,但港澳的中西合璧文化元素,多少滲透到她的成長經歷中。也許深圳與香港太近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喜歡多樣化和兼收並蓄的人,自然是很喜歡這兩個孩子的。

再說說我香港的兩個龍鳳胎子女。

我的香港的龍鳳胎子女,生在香港,長在香港,雖然都18歲,長得高高大大,但言行上,與大陸的兩個孩子完全兩樣。我不知這是否就是港式的中西合璧的文化。

據我了解:
香港從幼稚園(三年)到小學(六年),從中學(六年)到大學(4-5年),子女都接受所謂港式的中西合璧教育。從師資配備到教材甄選,以及香港的人文關懷,共計15年的基礎教育。

不管怎麼說,香港是“一國兩制”,社會總體還是比較開放。比如有開放的互聯網(Google搜索,Youtuber視頻播放;有X平台,以及Facebook、IG和TG等社交平台)。殖民地文化印記也比較濃郁;社會也很認可香港國際化的英文教育體系,等等這些,都決定了香港子女們的想法,或更西化以及簡單而內斂。與內地的傳統的孩子還是有很大不同。

比如,香港的孩子就不大喜歡與父母在一起聊天說話。他們很少給父母打電話,甚至短訊問候都很少。我以為我的孩子是這樣的。沒想到,我早間的運動圈子裡的幾個本地香港人,幾乎個個都是這樣的評價。大家都很無語,更是無奈。但我對子女們沒有意見。

也許香港的子女壓力比較大。不知是父母帶給他們的,還是他們自己他們搞出來的。總之,他們的說話,辦事,令我感覺到,他們想得很多,方方面面,比我當年至少多了10倍都不止。我真的需要花時間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香港的孩子喜歡獨處和安靜。我的兩個孩子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我給他們電話,99%他們都待在家裡,像日本宅男一樣。他們骨子裡,很認同法治和秩序,以及自由的精神。

我覺得,我應該像慈禧說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因為你是子女們的父親,這就足夠了。

香港子女們的生活方式,也給我一些思考:過去的事情就讓他過去。往事如煙。好漢不提當年勇。好好在香港生活,過好每一天。

我記得30年前,有一本風靡中國大陸的勵志小冊子《窮爸爸富爸爸》,好像是一個叫清琦的日本裔的美國人寫的書。我看了至少三遍。

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窮人的爸爸,給孩子永遠是窮人的思維;而富人的爸爸,給孩子永遠是富人的思維”。現在覺得這句話與中國老話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希望自己成為另一種“富有者”。希望我的精神富有,能夠為我的四個孩子,提供永遠的打拼動力,大幅超越他們的父輩,以及家族的局限性,“早早當家,當大家”,最終獲得成功的金鑰匙——貴人和運氣。子女們絕對有實力和機會!!!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