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要变成球积电?
在油管上看到多个对乌凌翔的采访和他参加的评论节目,觉得他的观点看法有独到见解,很有深度。
实际上台积电把工厂搬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已经是困难重重。从台湾搬去了好多员工,但本土的员工却无法融合到公司的环境中,在Glassdoor网站上美国员工只有28%给了正面评价,相对于英特尔的85%哈。所以刘德音干脆说了要干半导体这一行,要有情怀(passion),台积电也推迟了美国厂量产时间到2024年。
这次去德国,有好果子吃?前面一龙小马哥的特斯拉柏林厂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
台积电在德国建厂前,同样的计划已在日本和美国开始实践。本文作者乌凌翔认为,原本深耕台湾的台积电在德国建厂与经营未必一帆风顺。
(德国之声中文网)终于,台积电在德国设厂的传闻定案了。即使去年以75.88 billion USD的营业额超过三星与intel,贵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企业,也早在过去两年就跨出台湾,分别前往美国亚利桑那、以及日本熊本设厂,台积电首次进军位于欧盟内的德国,仍然必须面对不少机会与挑战。
先谈机会。根据台积电8月8日发布的新闻稿与董事会决议,德国厂总投资金额约100亿欧元,台积电仅拿出近35亿欧元,却占有70%股权,而且享有营运管理权利,尚未证实的50亿欧元德国政府补贴若属实,对台积电因而新增的财务压力可说不算大。
另外的30%股权分别由德国的博世与英飞凌、还有荷兰恩智浦平均持有,也是有建厂有利因素,因为代工服务业本来就必须与客户紧密合作,现在有三位欧洲大客户成了小股东,沟通障碍更少,做为股东,也必然会提供协助。
要提出的问题是,德国政府慷慨解囊,又不占股,目的为何?
有两个层次:一是疫情期间的芯片荒,造成全球汽车工业损失惨重,纷纷向台积电求援,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德国当然愿意花钱把援手请到国内来,确保未来使用更多芯片的电动车不致同样原因又动弹不得。这一点在台积电新闻稿中宣称ESMC(德国厂)制程技术为28/22奈米平面CMOS、与16/12奈米FinFET可以看出来,皆是台积电至少6~10年前就已熟烂的成熟制程,也都很适合车用芯片的需求。
第二是德国也等不起欧盟的补贴了。虽然欧洲议会上个月通过《欧洲芯片法》(European Chips Act),提供总额430 亿欧元经费,看似与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提供的527亿美元旗鼓相当,但法案细分为三个支柱( pillar),对应三个领域:科研与创新、半导体制造、供应链危机管理,而目前欧盟公布的资金分配重点都在科研与创新,目的在“公共投资触发私人投资”。换言之,真正金援芯片制造的资金,都还没影,德国政府只能自掏腰包了。
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拜登政府去年8月通过强调补贴的芯片法,商务部今年3月再公布拿补贴的厂商不得在中国扩先进产能、又要分享“超额利润”. . .等等追加条件,这让台积电吃一堑长一智,这回跟德国政府谈判甚久,就是要确定未来没有陷阱吧?
挑战还不止于此。 ESMC位于前东德、靠近捷克、波兰的萨克森邦首府德累斯顿,可能面对比亚利桑纳凤凰城更凶险的人文环境。首先是工会,这几天亚利桑纳工会对于台积电想要从台湾调派工程人员前去支援的反应,让少有工会运动的台湾产业界大吃一惊-老美真是得了便真还卖乖啊!
其次,德国政府是议会内阁制,左、中、右各党派都在国会中有发言权,现在政府又是联合内阁,社会民主党的肖尔茨担任总理,必须分享权力给其它有相当选票比例的政党,譬如外交部长由绿党籍的贝尔博克担任,在台湾媒体中知名度不低,她似常常公开跟肖尔茨唱反调。面对意见不一的政府,肯定也是台积电少有的经验。
当然,晶圆厂的产能与良率并不依据意识型态,但是,台积电、乃至全世界半导体产业都正在头痛的缺人缺工问题,与此有牵连。德累斯顿本地肯定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工人与合格的工程师,必然要从外地招工。德国近九成的大企业都在原西德地区,能吸引多少他们的员工到前东德地区来呢?不容易。
所以,很可能会招募移民来补充,这又必然会招致极右派的反对,譬如另类选择党,他们在政府中也许没有势力,但是在议会、尤其前东德地区,势力不小。台积电管理一流,那是之前在台湾,以合法守纪又有知识的员工为基础。要管理文化背景相异与工会强大的德国员工,管理技术恐怕还要加强。也许未来能适应亚利桑那的管理人员,才能再调派到德累斯顿吧?
短期内,美国+日本+德国的布局,应是台积电分散产能计划的极限了,同时在三个国家的工程进度顺利与否,也等于为这三个国家开放外资高科技产业政策与实践打分数。只是辛苦了评分的台积电。
乌凌翔,台大电机系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电资硕士,台大政治系博士,现担任《科技力智库》执行长。
https://www.dw.com/zh/客座评论台积电设厂德国人文冲击比美国更大/a-6648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