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19.《泊秦淮》杜牧

(2025-05-06 09:01:49) 下一个

《泊秦淮(1)》

杜牧

烟(2)笼寒水月笼沙(3),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4)不知亡国恨,隔江犹(5)唱《后庭花》(6)。

 

1.  秦淮:秦淮河,流经金陵(南京)市区,汇入长江。

2.  烟:此处指雾霭。

3.  沙:此处指沙堤或沙洲。

4.  商女:歌女。

5.  犹:还,仍然。

6.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为南朝陈后主所作。

 

杜牧(803—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晚唐官员、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唐初期宰相杜佑之孙。杜牧自幼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曾研究兵法并撰写策论咨文多篇。杜牧20岁时已学识深厚,博通经史,22岁作《阿房宫赋》,24岁时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名扬京城。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5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考功郎中兼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晚年居长安南郊的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杜牧于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病逝,享年49岁。

杜牧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的诗、赋、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牧的律诗今存近170首,风格俊爽峭健、雄姿英发。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犹以七绝成就最高,其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他的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深刻,他的抒情绝句则优美流畅,别开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为其甥裴延翰所编。据记载杜牧卒前欲焚毁全部书稿,在裴延翰的恳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后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当代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汇集各方资料编撰而成。杜牧诗现存共524首。

诗词作品总体影响力评分:6.

 

宋雨:在文学史上,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他们两人是晚唐最富盛名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格律精工、用字华美、意蕴深妙。他特别善于写七言律诗。而杜牧的风格有些不同,他虽然也是一个作品全面的诗人,但他的七言绝句写得特别好。你对小杜的七绝评价如何?

唐风:我认为他的七绝是可以与李白和王昌龄比肩的。一个人的诗风受其先天气质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塑造。杜牧出身于高门世族,世代为官。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历顺宗、宪宗两朝。这样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使其性格中的几分多情善感与豪放爽朗的特点相结合,成就了杜牧诗歌意境开阔、柔中有刚、豪迈俊逸的独特风格。

宋雨:杜牧的诗歌题材较广,咏史、写景、伤怀和爱情等方面都有佳作。人们普遍认为他的七绝咏史诗最为精华。这一类七绝诗他写得很多,如《题乌江亭》、《赤壁》、《江南春》、《过华清宫》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下面要赏析的《泊秦淮》。他的这些小诗被后人誉为“二十八字史论”。它们言简意赅、见解独到、婉转含蓄。这些诗中的妙语和点睛之笔,常令人回味无穷。

唐风:写出这样的作品,离不开个人的境界高远和相应的时代背景。杜牧出生于安史之乱后四、五十年 ,成年以后已是晚唐初期。那时候李唐王朝的颓势愈加明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中政治混乱,人民生活困苦。杜牧这样一位抱负远大,忧国忧民,感情丰富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每每回望历史便很自然地多生感慨。

宋雨:这首《泊秦淮》并无题序标明其写作时间,但一般认为是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路过江宁(即金陵、建业,今南京)去扬州时写下的。这是杜牧唯一一次去这座城市。他此前三、四年,在杜家的旧友、大臣沈传师手下做幕僚。先是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后随往宣州(今安徽宣城)。

唐风:那一年杜牧受沈传师之命出行,去扬州见新上任的淮南节度使是牛僧孺。他路过金陵,就作了一次短暂的旅游。后来,还未等杜牧从扬州返回,沈传师就迁吏部侍郎回长安了。于是杜牧便留在扬州牛僧孺幕下,担任他的掌书记,很受器重。此后便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那些故事。

宋雨:虽然金陵六朝故都的地位被隋、唐两朝打压和边缘化,但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到古都去游览、凭吊,抒发幽情。作为旅行者,杜牧当然要好好看看那些个有名的场所,其中之一就是到“秦淮”这个灯红酒绿的地方去感受一下。

唐风: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很显用字的功力。寒夜的水面弥漫着轻雾,皎洁的月光洒在沙堤上。这种对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显出神秘和美妙,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氛围也透着寒气,与人有距离感,不给人以心驰神往的感觉。

宋雨:在这样一个环境和心态下,杜牧的小船停在了一处酒宴之地。“夜泊秦淮近近酒家”一句,语言上依然是平平淡淡,并不显示诗人的热情与向往。曾几何时,金陵是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秦淮河畔的瓦舍和食肆,是光酬交错、醉生梦死的地方。如今金陵虽然脱去了往昔大半的繁华,秦淮河畔的游乐、饮宴场所看来依然有所保留。

唐风:就在此时,在河的那一边,传来了一曲柔靡的歌声。诗人听后感慨万千,吟出了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字面上很好理解:歌女不懂得亡国之痛,在河那边依然唱着《后庭花》。然而《后庭花》是怎样一首歌呢?为什么歌女唱这首歌会引起杜牧的联想和叹息呢?。

宋雨:对,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诗的深意。《后庭花》的全名叫《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即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553—604年)作的一首艳诗。这位陈叔宝与五代的李煜(李后主),北宋的赵佶(宋徽宗)类似,也是一位“文艺皇帝”,他精通音乐,会作诗,对诗的格律化有贡献。但他在29岁登基后,在位八年期间荒于朝政,沉迷酒色,最后国家被隋所灭。陈后主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唐风:很多人将这位陈后主与李后主、即比杜牧晚一百多年的李煜相对比。同样是精通音乐和诗词的文艺皇帝,同样是定都金陵的亡国之君,李煜的名声要好很多。他在位时是理朝政的,而且尽其所能让南唐续命15年。亡国后他被掳至汴京,虽然物质生活舒适,但他无法掩盖自己的痛苦,写出许多思念故国的词作。结果使得宋太宗赵光义将其处死。

宋雨:相比之下,陈叔宝被掳至长安,隋文帝杨坚对他也很优待,准许他以三品官员的身份上朝。但陈叔宝竟然向杨坚请求,希望能到一个更大的官职。杨坚经常请陈叔宝参加宴会,他在宴会上总是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没有一点亡国之君的伤感。因此杨坚叹息道:“陈叔宝此人,全无心肝!”他虽然最后善终,却令人不齿。

唐风:别看这人是昏君,他却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十分常见的俗语和一个成语。有一次陈后主到皇后沈婺华处,很快就出来了,随后作诗《戏赠沈后》,内有:“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当隋军攻入皇宫时,陈叔宝与两个妃子跳到井里躲避。不久,士兵对井下喊话,无人应答。士兵威胁要“落井下石”,下面这才发声求救。于是兵卒抛下绳索往上拉,觉得非常沉重,惊奇此人肥胖。等到把人拉上来,才发现原来一根绳索上串着三个人。

宋雨:哈哈,这也算他对文化的贡献…… 好,我们回到诗的后两句。勾栏、食肆里的歌女唱什么歌,是由听者选择的。况且,歌女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要求她们把这个靡靡之音与两百多年前朝代的灭亡联系起来。

唐风:所以,诗人在这里不是批评歌女,而是指向那些声色犬马的食客。这首歌引起了诗人的对兴亡感叹,同时也暗示,满朝的达官显贵们,在大唐的颓势之下没有足够的危机感。

宋雨:末句“隔江”二字很巧妙,它既是诗人当时在秦淮河畔的实情,又是当年南朝灭国的真实场景。当年杨广、杨素等人率50万隋军直取江南。陈朝有大臣主张出兵抵抗,陈叔宝却说:“王气在此,自有天佑。”认为有长江天堑,对方无可奈何,于是继续歌舞升平,《玉树后庭花》在宫中余音袅袅。如此愚蠢,焉有不亡之理。

唐风:杜牧的咏史诗,细细体会,很多时候虽然感叹是深沉的,讽刺是辛辣的,可是在遣词造句上,却表现得轻灵、含蓄、委婉。这种“曲笔”的方式,在他别的咏史作品中也表现得很明显。比如他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同样很含蓄。然而品味“妃子笑”,并非表现美,而是揭露杨贵妃的持宠而骄,当然更是讽刺天宝后期玄宗的昏庸。

宋雨:杜牧这首《泊秦淮》,除了怀古,应有借古讽今之意,恐怕也希望当朝的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励精图治,走出困境。早年他的成名作《阿房宫赋》,是这样结尾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风:这几句真是有见地。然而,似乎是历史的符咒,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从来就不能吸取教训、避免灭亡。杨广当年是率部统一江南、活捉陈后主的将军,后来他即位为君主(隋炀帝),然而他自己也是末代君主。于是李商隐的七律咏史诗《隋宫》讽刺到:“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正是“后人而复哀后人” ,总是逃脱不了轮回的宿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