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加州阳光洒满的窗前,望着太平洋的波涛轻轻拍打着海岸,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冥想中闪现的念头。作为一个长年修道的冥想者,我的生活简单而专注,每天清晨在海边打坐,聆听浪花的低语,试图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找一丝宁静。最近,我常常想到微信这个东西,它像一股数字潮流,席卷了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可有趣的是,它的发音听起来就像“微微信”,这让我不由得想:或许这名字本身就是个提醒,告诉我们对里面的信息只能微微相信,别太当真。尤其是那些公众号,为了追逐流量,已经把客观、理性、真实这些原则抛到脑后,只剩下一堆让人半信半疑的东西。让我来慢慢聊聊这个话题,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微信里的信息没那么多确定性,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它。
我记得在量子物理学里,有个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是海森堡提出的。它说,你不可能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总有一个是模糊的。这不就跟微信里的消息差不多吗?那些公众号文章,看起来头头是道,配上数据和图表,可一深挖,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事实”其实是基于不完整的实验,或者是 cherry-picking,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比方说,前阵子我看到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推文,说某种超级食物能治百病,引用了什么研究报告。可我一想,这让我想起双盲实验的重要性。在医学领域,真正的科学需要对照组、随机分配和统计显著性,可很多微信文章省略了这些,直接下结论。结果呢?读者信了,试了,却发现没效果。这就像量子世界,你以为抓住了真相,其实它总在溜走。
历史上,有多少次因为信息的不确定而酿成大祸?拿十字军东征来说吧,那些骑士们听信了传闻,说东方有异教徒在亵渎圣地,于是蜂拥而去,杀了无数人。可事后才知道,很多情报是教会为了权力扩张而编造的,里面掺杂了谣言和夸张。微信公众号不也这样?为了流量,它们往往放大负面新闻,或者编织耸人听闻的故事。记得我看过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解读,说得绘声绘色,可对比正史,你会发现它省略了关键细节,只剩半真半假的叙述。这让我联想到古罗马的元老院辩论,他们总说“audiatur et altera pars”,意思是也要听听另一方的声音。可在微信里,另一方往往被屏蔽了,你只看到一边倒的观点,确定性被人为制造出来。
就像乔治·奥威尔的《1984》。书里那个老大哥政权,通过控制信息来操控人心,真理部专门篡改历史,让人们相信2+2=5。微信公众号有时让我觉得像个小型的真理部,为了博眼球,它们会扭曲事实。比方说,一篇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引用了数据,却忽略了上下文,结果读者慌了神,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奥威尔警告我们,语言可以被用来掩盖真相,而在数字时代,微信就是这种语言的载体。还有《堂吉诃德》,那个骑士因为读太多骑士小说,把风车当成巨人。微信用户不也如此?刷太多鸡汤文或阴谋论,就把虚拟当现实,生活乱了套。
再想想《盗梦空间》,诺兰导演的那个电影,里面层层梦境,你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微信信息就像那些梦层,表面上看是新闻,点进去可能是广告,或者是AI生成的假视频。记得有一集《黑镜》,讲社交媒体如何放大虚假信息,导致社会分裂。那里面的人因为一条假新闻而互相攻击,现实中微信不也发生过?疫情期间,好多公众号散布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结果害人耽误就医。这让我想到医学案例,比如著名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美国政府瞒着黑人患者真相,长达40年,让他们以为在接受治疗,其实是观察病程。信息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成了武器,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微信公众号如果为了流量忽略真实,就跟这实验一样,伤害信任。
美国法庭判例更能说明问题。我在加州住了这么多年,对这里的法律系统有些了解。拿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来说吧,1964年的最高法院判例,它确立了“实际恶意”标准,保护媒体免于轻易被起诉诽谤。但这也意味着,媒体有时会冒险发布不准确信息,只要不是故意撒谎,就能脱身。微信公众号在国内虽然受不同法律管辖,但原理类似:为了流量,它们可能发布未经核实的报道。另一个判例是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强调嫌疑人必须被告知权利。这提醒我们,信息传递要有透明度。可微信里,很多文章藏着推销链接,却不明说,读者信了上当。这不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在作祟?
医学案例让我想得更多。作为冥想者,我注重身心健康,可微信上那些养生帖常常让我摇头。比方说,有个著名的案例是关于维生素C治癌的谣言,起源于保罗·林格的研究,可后来大样本试验证明无效。可微信文章还是反复炒作,读者信了,放弃正规治疗,后果严重。另一个是安慰剂效应,科学证明,信念能影响健康,但如果基于假信息,就成了双刃剑。我见过患者因为微信上的偏方耽误病情,这让我想起佛经里的故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看到的表象往往不实。微信信息就像那些相,看似真实,却经不起推敲。我们该像菩萨那样,不住于相,微微相信而已。
禅宗公案更直接。有个公案叫“赵州狗子”,和尚问赵州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这不是否定,而是提醒别执着于概念。微信公众号往往给你概念堆砌的文章,说这是真相那是谬误,可一深究,全是主观。另一个公案是“庭前柏树子”,弟子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庭前柏树子。这教我们,真理不在言语中,而在直接体验。刷微信时,我们该像禅师一样,别被文字迷惑,亲自验证。圣经故事也类似。想想亚当夏娃吃禁果,因为听了蛇的蛊惑,信了假信息,结果被逐出乐园。微信不就是现代的蛇?那些流量导向的文章,诱惑你相信速成致富或完美生活,可一咬下去,就尝到苦果。
佛经里,《楞严经》讲到魔境,修行者会遇到种种幻象,如果信以为真,就走火入魔。微信信息就像那些魔境,混杂真假,让人迷失。我在冥想中常常体会到,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的觉察,而不是外部的输入。历史故事又让我想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他描述东方奇闻,可很多人怀疑是杜撰,因为里面有不确定性。可即使是半真半假,也启发了欧洲人探索世界。微信公众号如果能承认不确定性,或许还能有点价值,可惜它们往往装成权威,违背理性。
《楚门的世界》,金·凯瑞演的那个,楚门活在假世界里,一切信息都是导演操控的。微信用户有时像楚门,刷着推送,却不知后台算法在喂养偏见。算法为了留住你,推送极端内容,结果你越来越偏激。这让我想起心理学里的确认偏差,现代科学证明,人们倾向于相信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公众号利用这点,制造流量陷阱。另一个剧是《西部世界》,机器人因为假记忆而觉醒。可如果记忆是假的,觉醒又算什么?微信里的历史解读往往如此,篡改事实,让读者“觉醒”到错误的方向。
美国法庭判例还有个有趣的,赫斯特诉美国,1919年,确立了“明显而现实的危险”测试,限制言论自由。但后来被推翻,因为它太模糊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显露无遗:什么是“危险”?主观得很。微信文章也这样,作者觉得这是真相,读者却可能被误导。医学案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环境如何扭曲人性。微信如果成了“监狱”,充斥假信息,人性就容易被流量操控。
禅宗公案“南泉斩猫”,南泉和尚为了点醒弟子,斩了猫。这极端,但提醒我们,别在二元对立中纠缠。微信辩论往往是猫的两半,各说各话,没人求真。圣经里的巴别塔,人们因为语言混乱而散开。微信不也制造语言混乱?不同公众号各执一词,读者迷茫。佛经《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理是整体的。可微信碎片化信息,割裂了整体,让人抓不住本质。
历史故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信了错误的地图,却意外成功。但如果人人信错地图,世界会乱套。名著《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因为假信息误判达西。微信感情鸡汤不也误导人?影视《盗火线》,里面情报出错,导致劫案失败。现实中,微信假新闻害人投资失利。
现代科学里的弦理论,说宇宙有多个维度,我们只看到一部分。微信信息就像投影,缺了维度,就不准。医学案例如幽门螺杆菌发现,巴里·马歇尔自己喝细菌证明理论,挑战了旧信念。微信如果多点这种精神,而不是追流量,该多好。
作为加州冥想者,我每天面对大海,提醒自己:浪花来去,无常。微信信息也无常,别太执着。历史如罗马帝国衰落,部分因谣言四起。名著《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描述信息如何在战场上扭曲。影视《公民凯恩》,凯恩操控媒体,制造假新闻。
禅宗“平常心是道”,面对微信,保持平常心,微微信就好。圣经参孙的故事,他信了黛利拉的假话,失了力量。佛经《心经》“色即是空”,信息如色,空性本无确定。
聊了这么多,我觉得微信本是工具,可公众号为流量违背原则,让它成了微微信的场所。我们该多验证,多觉察,像我冥想时那样,静观其变。
最后,得说句免责的话:哎呀,我这冥想修道者在加州海边胡思乱想,写的这些纯属个人闲聊,别当法律意见或投资建议。要是信了出事儿,我可不负责——毕竟,根据美国普通法原则,言论自由但不保证准确性,读者自负风险,哈哈,就像喝咖啡前看警告标签,万一烫着了怪不得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