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正文

都是女权主义惹的祸:母亲性侵儿子?

(2025-07-10 17:52:52) 下一个

 

在加州橙县芳泉谷的某个安静街区,阳光洒在整洁的草坪上,棕榈树随风摇曳,生活看似平静如画。然而,在一栋不起眼的独栋房子里,黑暗如影随形,吞噬了一个家庭的灵魂。45岁的张艳,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面对的指控如同暴风雨般席卷而来:她被控长期性侵亲生儿子、暴力虐待女儿,甚至企图用塑料袋闷死自己的骨肉。这不是一部好莱坞惊悚片,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的悲剧,震动了整个社区,也逼迫我们直面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法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某些人性的扭曲?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清晨,法庭里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助理检察官艾丽莎·玛丽·斯托丁格站在证人席前,声音低沉却有力:“从2015年起,被告张艳对她年仅6岁的儿子实施了长达六年的性侵,直到他12岁。而她的女儿,在10岁到15岁间,遭受了令人发指的肉体折磨——跳绳抽打、钉鞋割伤、塑料袋套头……”她的陈述像一把利刃,刺破了法庭的寂静。

我,冥想修道者,凝视着这场人间悲剧,试图从纷乱的表象中寻找真相。家,本应是避风港,是温暖的灯塔,为何在这片土地上,变成了囚笼?张艳的儿子,17岁的小杰(化名),站在证人席上,瘦削的肩膀微微颤抖。他回忆起那些夜晚,母亲的眼神“像陌生人,像野兽”。“她让我碰她的胸部,说是哺乳,我只能假装听话。”他说这话时,声音几乎低到听不见,仿佛每一字都从灵魂深处挤出。

小杰的姐姐,19岁的小雯(化名),出庭时眼神空洞。她描述母亲如何用跳绳抽打她数小时,辱骂她“妓女”,甚至强迫她吞食猫毛。最骇人的,是那次塑料袋套头的经历:“我以为我要死了,空气一点点被抽走,眼前全是黑的。”小雯的声音哽咽,法庭里有人低声啜泣。

他们的父亲,48岁的张先生,是这场悲剧的旁观者,也是最终的揭发者。他曾是香港与加州两地奔波的商人,家中经济支柱。发现妻子异常后,他装了监控,试图约束她的暴行,却无济于事。2023年,他辞去高薪工作,只为守护儿女。同年4月离婚后,他带着儿女搬离那个充满噩梦的家。9月,小杰终于向父亲坦白了性侵的经历,10月2日,张先生报警。

站在冥想修道者的视角,我看到法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加州,这片以自由与进步著称的土地,是否在某些时候,因其宽容的法律,模糊了善恶的边界?张艳的辩护律师瑞秋·盖尔伯在法庭上咄咄逼人:“这是一场阴谋!前夫为了房产,教唆子女编造谎言!”她指出,指控在离婚后才浮出水面,缺乏独立证人,证词矛盾,试图将案件定性为家庭纠纷。

但真相会如此简单吗?让我们回溯历史,寻找线索。古希腊的悲剧诗人曾写道,家庭是命运的试炼场。俄狄浦斯王,无意中弑父娶母,酿成悲剧;美狄亚,因嫉妒与背叛,亲手杀子。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家庭内部的黑暗,往往比外界更深邃。而现代社会,法律试图为这种黑暗划定界限,却常常陷入两难。

加州的法律体系,以保护个人权利著称,尤其对女性权益的保障,在全球范围内堪称典范。从1965年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到后来的《性暴力受害者权利法案》,加州为女性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然而,这种保护是否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了纵容?张艳的案例,让人不禁想起电影《控方证人》中的女主角——她用谎言与表演,险些颠倒黑白。法律的宽容,若被恶意利用,可能成为伤害他人的武器。

作为冥想修道者,我不仅观察,更试图理解。心理学的视角,或许能为这场悲剧提供答案。研究表明,施虐者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童年创伤、权力欲、或未解决的愤怒。张艳对女儿的“无理由憎恨”,可能源于她自身的心理扭曲。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中的冲突,可能通过扭曲的方式显现——或许,张艳将对自我或他人的恨,投射到了女儿身上。

而对儿子的性侵,则触及了更深的人性禁忌。人类学研究显示,乱伦禁忌是几乎所有文明的基石,从古埃及的法老到现代社会,这一禁忌保护了家庭结构的稳定。张艳的行为,打破了这一底线,令人不禁联想起《洛丽塔》中亨伯特对少女的病态迷恋——尽管情节不同,但那份对权力的扭曲渴望,却如出一辙。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长期施虐可能与大脑杏仁核的过度活跃有关,杏仁核负责恐惧与攻击反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遭受虐待的人,其杏仁核在成年后可能异常活跃,导致情绪失控或暴力倾向。张艳的过去,我们无从知晓,但她的行为,是否是某种未被治愈的创伤的延续?

加州,这片土地,见证了女性权利的觉醒。从1920年美国女性获得投票权,到1960年代的第二波女权运动,加州的女性走在了前列。然而,权利的赋予,是否也带来了责任的缺失?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女性罪犯:克娄巴特拉,用美貌与智慧操控帝国,却也以冷酷著称;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的奢靡引发民怨,最终送她上断头台。这些女性,提醒我们,权力若无约束,可能成为灾难。

在文学中,类似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怂恿丈夫弑君,最终被自己的野心吞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那些在道德边缘挣扎的女性,揭示了人性在自由与约束间的博弈。张艳的案例,是否是这种博弈的现代版本?加州的法律,赋予女性前所未有的自由,但若自由被滥用,是否会反噬无辜者?

站在冥想修道者的立场,我感受到一种荒谬——如同那位西西弗斯,推着巨石上山,却永无止境。张艳的家庭,是一座荒谬的迷宫:母亲为何憎恨女儿?为何性侵儿子?这些问题,法律无法完全解答。哲学告诉我们,存在的意义,往往在荒谬中显现。张艳的暴行,或许是她对自身存在的扭曲表达——她试图通过控制与伤害,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种荒谬,不独属于张艳。加州,这片物质丰饶的土地,却常让人迷失。硅谷的亿万富翁追逐永生,好莱坞的明星在聚光灯下崩溃——当物质无法满足灵魂,人类便开始自毁。张艳的家,不过是这种自毁的缩影。

尽管悲剧令人窒息,我仍相信,裂缝中总有光透入。小杰与小雯,在恐惧中成长,却选择站出来,用真相对抗黑暗。他们的父亲,放弃事业,只为守护儿女。这份爱,如同大海中的灯塔,指引迷航的船只。

我想起那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被冤枉的男人,在监狱里用二十年的坚持,凿开了一条自由之路。小杰与小雯的证词,便是他们的凿子。而法律,尽管有其局限,却仍是正义的基石。2025年1月12日,张艳将再次受审。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审判已唤醒了更多人,对家庭、对人性的反思。

作为冥想修道者,我看到人类的悲欢离合,如同星辰运行,有其轨迹,却也充满未知。张艳的案例,不是孤立的罪行,而是社会、法律、人性的交织。加州的法律,是否惯坏了某些女性?答案并不简单。它赋予了自由,也带来了挑战。母亲性侵儿子,女儿被虐待至死境——这些不是法律的错,而是人性的裂痕。

我希望,小杰与小雯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平静。或许某天,他们会在芳泉谷的街头,迎着夕阳,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温暖。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应当记住:家,是灯塔,需用爱与责任守护。否则,黑暗将吞噬一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邵丰慧 回复 悄悄话 谢谢 Elmonte 的澄清。

有两句要说:
1. 此女跟女权无关,她未必知道女权为何物。
2.“这些女性,提醒我们,权力若无约束,可能成为灾难”--因权力而疯狂的男人似乎更多。
3. 以极端个例,而得出任何结论, 都需要继续“想一想“ 是否合理。
elmonte 回复 悄悄话 此女我熟识,我一好友是她家邻居,她常去调解故知甚详。大概情况如下:张艳天津人貌美苗条不知有父姥姥养大文化少从小混街道。约20年前在北京一夜店偶遇ZF。ZF香港人家庭富裕在美受教育,一见张艳爱得要死,结婚到美国置产养儿女,待家人极好。大约6年前张出轨,ZF察觉辞职留家加以管束,并将家产信托。张暴躁打骂儿女辱骂丈夫,“老子弄死你”是其口头禅,矛盾更激化。ZF遂在家安装监控数个而妻不知。ZF百般忍耐劝说而妻去意决,2023年初以10万换取张艳放弃儿女监护权离婚。数月后张艳聘律师争夺儿子监护权,ZF坚决不肯遂又付10万和解。张食髓知味,某日回家对ZF痛哭愿痛改前非,ZF大喜以为幸福家庭回归遂在客厅缠绵卧室于飞,张艳随后要钱不得马上报警强奸警察当场拷走ZF。家中录像让ZF脱罪而心灵受伤极深,遂下狠手整理数年录像和儿女言语为证报警。2023年底张艳被捕无力付100万保释金一直被关押。
我们友人叹息认为:张艳出轨数人打骂儿女恐吓勒索丈夫有之,但性侵儿子绝无。而ZF心机深出手狠置前妻于死地也太过.......叹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