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GHBtdNbyJbuVqBwE8fz1w
人们常说:“每一个伟大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在中国牧师和神学家王明道的身上,有人甚至说他八成的成就要归功于他的妻子。这是不是夸张?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刘景文1909年3月29日出生于浙江定海的一个牧师家庭。1925年,王明道拜访她们在杭州的家时与她初次相识。但当时王对她毫无在意,他心想她只是个小孩子,而且他本就无意结婚。他曾以为单身能更好地为主所用。然而,当一位朋友劝他重新考虑时,他开始祷告,寻求合适的配偶。
在一次布道聚会中,他被邀请作讲员,刘景文临时代替原本的司琴弹奏风琴。正是这次偶遇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见她弹奏时的样子,意识到她虽然年仅17岁,却相当成熟。他后来得知她已经是一名教师。
他开始觉得她会是一位好妻子。按照当时中国的风俗,他请一位年长的妇人代为向她家提亲。刘景文和她的父母花了一段时间祷告思考,最终答应了求婚。两人在1926年订婚,并于两年后成婚。那时景文19岁,明道28岁。
婚前的刘景文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读书、工作、与家人一同参加教会活动。事实上,王明道最初就被她家中那种充满爱与和平的氛围深深打动。相较之下,他自己自小无父,由母亲独自拉扯大,家中又充满了争吵与混乱,鲜有喜乐的家庭生活可言。
有一次,当他谈到自己经历的许多试炼时,景文的母亲问他:“若灵命成长一定得靠试炼,那景文怎么办?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苦难。”王明道无法回答。没想到,不久之后,试炼就找上了她。
新婚后,两人搬入北京王明道的老家,与他母亲和妹妹同住。起初,母亲是同意这门婚事的,但当夫妻二人搬进去后,她和女儿的态度突然大变,开始对景文冷嘲热讽,甚至发出各种无中生有的指控。
据王明道回忆,母亲之所以如此,是因她感觉自己被“取而代之”了。而女儿的妒忌与不安更让家中气氛几近窒息。
从小深信“万事出于神”的景文拒绝抱怨。起初她“流了许多眼泪”,但渐渐地,她意识到“主在其中有祂要教导的功课。”王明道写道:“她总以安静的性情面对这些苦难,因此减轻了我许多的痛苦。”
她还明白,当人深信某事时,单靠否认往往无济于事。面对王明道妹妹的指控,夫妻俩渐渐认为那是某种精神错乱的表现。景文说:“我们不该责怪姐姐,她不是明知我无辜还故意找茬,在她的眼中,我真的就是有错,所以她不满也在情理之中。换作我在她的位置,也可能会发怒。世上无缘无故就压迫别人的人毕竟不多。”
王明道也写道:“我们丝毫不责怪她,反而觉得她得了一种疑心病。病人犯错我们应当宽容。”
不过,他也发出劝勉:“如果读者中有人容易怀疑他人,我劝你当作重病一样看待,把它带到主面前求医治。否则你自己受害,也害了别人。”
1930年,景文在这紧张的家庭环境中生下了他们的独子天哲。王明道在回忆中感谢主保守孩子,令他没有记得当时家中那些恶意的言语。
后来,当王母与王妹见到景文在其父亲去世时那份真挚的悲痛,才开始软化心肠。
1937年,王明道为日益增长的会众在北京建起了基督徒会堂,并搬到靠近教会的新居中。
因地域与风俗,两人在订婚期间几乎不相识。婚后,他们之间的差异一度令关系紧张。王明道对整洁非常执着,景文则不急于做家务;她“记性不好”,不爱读书,写信只管大意,使王明道原本盼望她能当秘书的愿望落空。
但另一方面,王明道性情急躁、判断感情用事,缺乏同理心,而景文则温柔、忍耐、无私,善于将问题放在更大格局中看待。他说:“许多妻子擅长‘火上浇油’,结果夫妻双双被烧伤。”
他后来欣赏景文的劝诫,但不喜欢她当众指正他。他认为,马太福音第18章告诉我们,应当私下劝诫对方。“因为我们都是血肉之人,当众指责容易激起羞耻与愤怒,反而帮不上忙。”
“我逐渐明白,我真需要有人这样指出我的错误。而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也得更谨慎自己的言语。”但他也提醒妻子们:“不是每位丈夫都能接受这样方式的劝诫。不要轻易模仿别人,否则你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引发更多问题。”
在信靠主这件事上,景文也常常帮助他。“我是个容易忧虑的人,每天心中充满悲伤与不安。”但他说,“我的妻子无论问题多严重,都能交托给主。”
有一次,景文忘了在冬天前把大水缸倒空,王明道怒而拿起斧头要砸破水缸。景文在心中默祷:“父啊,如果你觉得这缸破了无妨,那就让他砸吧。那样我也就不再担心了。”话音未落,她就听见斧头掉在地上。
她事后说:“若我硬去拉他,他只会更生气,缸一定也破了……依靠主更好。”
婚后22年,王明道说:“我原本理想中的妻子是擅长文笔、能当我秘书的人。但我妻子并非如此……她却是我写作与人生的良好校对者。她不是我曾幻想中的‘理想妻子’,却是主为我预备的‘完美伴侣’。”
1939年日本侵华期间,政府要求基督徒表达支持。所有报纸都得刊登日军口号。王明道左右为难,不知该抗命还是关闭他已经营12年的报纸。他召来景文和几位同工商议。
景文问他:“你是否已预备好被抓、被审、被囚?若没有,就怕你到时不能承受;若你已预备好,那就去吧。”王明道照常出版报纸,结果并未被追究。
更大的逼迫在后面。因为拒绝向某组织妥协,1955年8月7日,王明道和景文双双被捕。
在饥饿、失眠与毒打下,王明道一度屈服,签下从未犯下的“十二宗罪”,并承诺加入该组织。他被释放后,却迟迟不放景文,直到他公开认罪。
王明道退隐,不愿再讲道,甚至想改名搬去乡下。但他们仍不罢休。1957年,他们夫妇因未履行承诺再次被捕。
五年多的再教育无效,1963年法庭判王明道无期徒刑,景文15年。
起初,王明道充满愤怒与灰心,直到他背诵的经文让他意识到自己因妥协的谎言“当受更重的刑”。他写下长信,彻底悔改早前的虚假认罪。
景文被不断转监,青光眼的药物遭扣,她一只眼失明;狱友踢她、拉她头发取乐。但她仍以忍耐作见证,向人传讲福音。
1973年她服刑期满,儿子接她出狱,却被告知还需服三年劳改。她偶尔得探亲。1975年,她与丈夫重逢,距上次见面已是17年。
出狱后,景文搬去上海,与儿子一家挤在一间房。三年后王明道也获释与她团聚。1983年,天哲设法为父母搬入两室公寓,开始家庭聚会。此时王明道已年迈、几近盲聋。
葛培理牧师的妻子葛路德曾来访,并安排眼科手术帮助景文重见光明。王明道尝试多次手术却成效甚微。
但手术数月后,王明道开始语言不清。检查发现是血栓所致,未能痊愈。景文始终陪伴在旁,在他清醒时唱诗鼓励他。王明道于1991年7月28日去世,景文预感自己不久将随他而去。
果不其然,不到九个月后,她病倒住院。检查发现她胃部有肿瘤,已如鸡蛋大小,同时患上肺炎。两天剧痛后,她于1992年4月18日安息主怀,享年83岁。
她的追思礼拜上,人们记念她的信心与无私的服事。她的骨灰与丈夫合葬,碑文写着:“暂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