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9tEwKsy24clwR3xUq2B62g
凌晨四点,江南某处茶山雾气未散,50岁的王婶就着冷水吞下两片止疼药。她腰间别着竹篓,手指缠满胶布,在陡坡上摸索着采下今春第一片嫩芽。
抖音热榜上那条"采茶女吃白水面条"的视频,此刻正在她掉漆的旧手机里循环播放——镜头扫过众人哄抢的一锅白水挂面、杂乱无章的住所和床铺时,她突然别过头去,一脸不好意思:"拍这个做啥,叫人看笑话。"
可这哪是笑话?分明是一面照妖镜,映出百年未散的幽灵。
当我看到视频里采茶女蹲在不锈钢桶边,捧着大茶缸和瓷碗吞咽清汤寡水时,忽然被拽回2003年秋天的周口火车站。
绿皮车箱里挤满头裹方巾的河南女人,我的妈妈和奶奶也在其中。她们像沙丁鱼般蜷缩在车厢过道,怀里揣着干硬的烧饼,要坐两天两夜才能到新疆摘棉花。
"棉田望不到头,晌午头晒得皮开肉绽。"奶奶总在年夜饭时说起,手指比划着被棉壳割出的血口,"晚上睡地窝子(注:半地窖式工棚),三十多人挤着,放屁声都能听见。"但她说这些时眼睛发亮——当年摘一斤棉花挣八毛钱,比老家种地强。
二十年过去,母亲接过奶奶的编织袋,从摘棉花转战采茶场。视频里那盆漂着菜叶的白水面条,和当年棉农就着咸菜啃冷馍的场景,在时空隧道里完成诡谲重叠。
1919年《新青年》刊登《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揭露女工每日工作14小时,伤病无医。当时知识分子痛心疾首:"文明国度竟存此非人制度!"
百年后的采茶场里:
工时:仍保持"鸡鸣而作,月出方息"的节奏
餐食:从"干馍咸菜"进化到"清水挂面"
住宿:从"四十人通铺"升级为"二十人上下床"
富得流油的资本却早已学会更精巧的剥削术。茶场老板理直气壮:"包吃包住日结100-300元,多劳多得,她们自愿来的!"——就像1930年代上海纱厂主说"包身工有粥喝"般坦然。
某位企业家曾宣称"996是福报",在采茶女这里得到诡异印证。她们凌晨三点上山,日均采摘12小时,换来老板施舍般的"福报":
手指被茶汁染成紫黑色(长期浸泡)
膝盖半月板磨损(日均弯腰3000次)
爬山摔伤骨折不在少数(山路崎岖陡峭无防护,采茶女大多来自平原地区)
更荒诞的是维权困境,朴素的“采茶女”们甚至不知道她们有什么法律赋予的权益。当年轻白领苦苦为"大小周"抗争时,采茶工甚至不算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她们多是"日结临时工",没有合同、没有社保,受伤自认倒霉。
在抖音算法里,年轻的采茶女多作为"田园牧歌"的符号出现:云雾缭绕的茶山,巧手翻飞的少女,配着"茶香悠悠"的BGM。现实却是平均年龄50岁妇人们皴裂的手,是她们偷偷把止痛片磨成粉拌进面汤。
这让我想起《觉醒年代》里,李大钊对着长辛店工人呐喊:"我们要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属于自己!"百年过去,某些领域的工作时长竟出现历史倒车。
可悲的是,当城市中产讨论"逃离内卷"时,采茶工们正拼命把自己卷进更深的褶皱——她们怕被机器取代,怕老板嫌"效率低",怕这点微薄的收入都保不住,甚至连止痛药都选最便宜的类型。
不必奢望也从来不能奢望资本突然长出良心。1918年广州茶楼女工罢工,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权益从来都是争来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政府和劳动者需要的:
政府牵头的组织化:建立采茶工合作社,茶叶片区当地的政府,对于采茶女的人身保障和工作议价权不能散作满天星,应当给予监督和帮助。
技术赋能:对于政府牵头保障的优质茶园片区推广可追溯系统,让消费者知道这些茶叶后面是有尊严、有体面的采茶女们,可以为"人道茶叶"溢价买单,不能为资本高价买单。
法律补丁:将零工纳入劳动法保护,不能一句临时工“日结”,就可以连基本的做人都不做,白水面条,在这个时代,不觉得连喂猪狗都少点营养吗?
有上述这些举措,才能切实保障“采茶女”们的基本权益!
比如浙江某茶场已试点"阳光茶工"计划:安装监控保障安全,为采茶工购买意外险,餐标每人每天15元。虽只是微光,却证明改善并非天方夜谭。
下山路上,在这一批采茶女中手速最快的王婶的竹篓装了八斤鲜叶,今日收入240元。她摸出破旧的手机,给留守老家的孙子发语音:"奶奶下月就回去,给你带新玩具。"——她不知道,自己采的明前茶在上海卖到3000元/斤,更不知道百年前有群学生为她这样的劳工流过血。
暮色中的茶山沉默着,那些没被采下的嫩芽在风里轻轻摇晃,仿佛在问:从辛亥年的"平均地权"到今天的"共同富裕",中国劳动者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竹篓里的春天?
(本文采访多位采茶工,为保护隐私均使用化名)
转发提醒:下次泡茶时,请记得杯中有百年未凉的热血,而今天也需要我们为底层劳动者们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