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信:中国除了芯片,猪也被卡脖子

(2025-04-22 17:40:02)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gkixzwjqi4duzbJ8R2lzmQ

中国为什么除了芯片,猪也被卡脖子?

 单仁说 单仁行
 
 2022年04月23日 17:28

Image

Image
单仁行视频号
热点视频推荐↓↓↓
 
 
单仁行
 
 
,赞176
Image
单仁行
今日文章↓↓↓
做最难的事,走最远的路,才能实现“商业成功”,单仁行,10分钟

-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2215

 

01

 

近几年来,芯片卡脖子问题几乎是一个全民话题,我们也在单仁行上聊过很多次。

 

但可能我们没想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粮食也在被卡脖子之列。

 

前不久,国家领导人在海南调研的时候强调,种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央视财经的一篇文章,叫《8个品种本土种猪灭绝!本地猪市场占有率从90%降至2%!本土“二师兄”去哪了?》。

 

不光是芯片被国外卡脖子,就连猪,特别是专门繁殖生猪的种猪,也在被国外卡脖子。

 

今天我们就透过“种猪”这个细分领域,来聊一聊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同时,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细分领域。

 

Image
Image
Image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猪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耗国。

 

从供需关系来看,2019年全球猪肉的消耗量1亿吨,中国消耗了将近4500万吨,排名第二的欧盟消耗2000多万吨;从人均来看,2019年中国人均消耗猪肉32公斤,美国是29.4公斤,中国人均猪肉消耗量比美国要多。

 

Image

 

之所以猪肉的需求这么大,一方面是人口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生猪相对于牛、羊来说,出栏周期更短,培育的效率更高。

 

所以,猪肉生意的关键环节就在于种猪的繁育,它们就像手机中的芯片,决定了手机的性能和体验。

 

过去,本土猪在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了90%。

 

但到了今天,本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剩下不到2%,几乎难觅踪迹,市场上更多是国外进口的种猪繁育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

 

根据央视财经的数据,2020年,中国进口种猪3万头,每只种猪的价格在3~5万,其中40%来自加拿大、30%来自美国,而法国、丹麦各占比15%和10%。

 

本土猪为什么没落?

 

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相比于本土猪,国外进口种猪(繁育)的瘦肉率更高,可以达到60%左右,本土猪只有40%左右。

 

第二,进口种猪的出栏周期更短。

本土猪的饲养周期大概需要一年,但进口种猪只需要一半的时间,也就是6个月就可以出栏。

 

Image

 

并且在饲养成本上,本土猪的肉料比是1:5,也就是说长一斤肉要5斤饲料,进口猪的肉料比是1:3甚至是1:2,长一斤肉只需要2、3斤的饲料,从喂养成本上来说,本土猪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

 

所以,进口品种无论是质量、成本和生产效率上都超过了本土品种,这也是本土猪没落的根本原因。

 

产品不好,不能怪市场不选你。

 

但在原因背后,还有着一项隐秘的竞争,也就是培育种猪的技术之争。

 

03

 

种猪的培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网友们经常开玩笑的“母猪的产后护理”还真是一门学科。

 

Image

 

喂养种猪不仅要关注饲料的饲养指标、营养指标,还需要挑选合适的基因,利用基因技术培育优质种猪。

 

但是,这些技术,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封锁着。

 

这也可以从侧面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已经拥有超过100多家国家级育猪场,还有着温氏、正邦、天邦、牧原股份这样的养猪巨头,却没有一家世界级的种猪企业,还要去进口种猪?

 

Image

 

其实也不是,早在2014年,天邦就想从全球第二大育种公司法国CG引种,收购了CG41%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但因为投票权上没占到优势,CG董事会其他人全票反对与天邦公开技术,不愿把种猪基因组公布给天邦,只愿意降低价格卖种猪。

 

2018年,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发布公告,全资收购美国猪育种公司Waldo Farms的计划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拒绝,收购被迫终止。

 

这两起案例,都切切实实地揭开了冰山上的一角。

 

跟很多领域一样,国外的“种猪”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巨头:

 

一是布局早,早期就向全球市场进军,在市场做大后,利用规模优势挤压后来竞争者。

 

二是技术起步早,能够进行科学系统的育种,用数字化系统和基因工具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

 

三是明确的竞争策略,这些国外企业进入某个国家后,不会一下子包揽整个产业链,而是合资或者代理给本土的企业。

 

我让你很快地赚到钱,你就不要想着搞什么技术研发了,多累啊。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我们有大企业,却没有强企业的原因。

 

04

 

当然,今天大家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从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可以看出端倪。

 

2019年还只是笼统的表示要提高生物育种;2020年提出了保障猪肉供给;2021年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2022年直接提出“大力推进种源这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Image

 

政策方面越来越完善,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去“研发核心技术”,

 

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特别欣赏华为?

 

不是因为华为做了多大的生意,而是华为亲身实践出了一条成为巨头的方法,就是敢于敢于坐最冷的板凳,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把巨额资金砸向研发。

 

其实在种猪的培育和喂养环节中,我们也存在着弯道超车的空间。

 

这个弯道就来自于互联网技术。

 

网易从2009年就开始数字化养猪,通过传感器远程监控猪的养猪状况、进食量、甚至排泄物,在喂养上用了自动液态饲喂系统,6个人就可实现整个养猪场的监控管理。

 

Image

网易养猪厂的猪舍内部

 

阿里云还搞了AI养猪,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给每一头猪建立健康档案;京东农牧通过物联网技术控制喂养时间,让猪可以提前5-8天出栏。

 

Image

 

温氏股份的团队也量产了“猪芯片”,可以判断种猪的性能。

 

假如当前的国产种猪企业,能够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兴工具来育种,未来极有可能诞生出一个“种猪界的华为”。

 

05

 

最后,我们做个总结。

 

虽然看起来我们今天谈的是农业领域,但背后是无数个领域的现状。

 

做生意,有时候就怕聪明人。

 

因为太聪明,总想着赚快钱,不想“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的“亏本生意”。

 

这就导致大量企业选择了“造不如买”的路线,不重视人才,也不搞研发,还让一些本土坚持做原创的企业活的很难,结果就是在关键领域长期受制于人。

 

一步慢,步步慢,你再想着走到产业链上游赚大钱,不好意思,技术的差距让你连门都摸不着。

 

Image

 

所以,猪的问题,其实不只是猪的问题了。

 

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傻子”能够去做最难的事,走最远的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成功”。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Image

 
Image

Image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免费试听课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