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信:明朝:始于一只要饭碗,终于一根上吊绳!

(2023-11-07 16:58:50)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JHWgst1iq5BgpcfbMOcWA

維基百科 2021-01-03 16:00

Image

 

Image

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的一幅画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种族纷争,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民变暴动屡禁不止,平民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并在其中乘势崛起,跟随占据濠州的郭子兴。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被当时反抗军拥立的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并率部众先后攻占滁州、和州等地,并最终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采取朱升所建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以巩固根据地,让士兵屯田积粮减少百姓负担,以示自己为仁义之师而避免受敌。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朱元璋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市),其辖区称为京师,由因皇室姓朱,故又称朱明,之后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并收回了燕云十六州,结束了蒙元在中国汉地的统治,统一天下。

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其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也自此失踪。朱棣登基后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市),将北平布政司升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此后许多汉人远赴海外,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国家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时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则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宁王之乱。世宗即位初,引发大礼议之争,他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进而入明的计划,然而因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称万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明中期的政治混乱。

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后铲除阉党,但阉党倒台后,党争又起,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崇祯年间爆发“明末大鼠疫”,传入北京城,死者以十万计,加速明朝灭亡。1644年4月25日(旧历三月十九),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随后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族建立的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于江南地区相继成立南明诸政权,而原本反明的流寇在李自成等领袖死后亦加入南明阵营,这些政权被清朝统治者先后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1662年,明朝宗室最后政权被铲除,永历帝被俘后被杀,满清又陆续击败各地反抗军,以及攻取台湾、澎湖,1683年,奉大明为正朔的明郑向清朝投降,汉族抗争势力方为清朝所消灭。

明代的核心领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经在今中国东北、新疆东部及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曾短暂征服及统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据《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则是权力趋于集中,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传统的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再设西厂(后取消),明武宗又设内行厂(后取消),合称“厂卫”。但明朝皇帝并非完全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程序,同时,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亦可对皇权形成制衡。到了后期皇帝出现了怠政,宦官行使大权的陋习,尽管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中,然而政务大部分已经由内阁处理,此外,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团的集体意见足以与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决断两相僵持不下时,也容易产生一种类似于“宪政危机”的情况,因此“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但明朝皇权受制于廷臣主要是基于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为明朝当时风气普遍注重名节,受儒家教育的皇帝通常不愿被冠以“昏君”之名。但虽然皇权受制衡,皇帝仍可任意动用皇权,例如明世宗“大礼议”事件最后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结束,明神宗在国本之争失利后也以长期拒绝参与政事向朝臣们示威。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最后一个可以和汉唐媲美的盛世。清代张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国号及称呼

 

朱元璋早期给新的王朝定名为大中,后正式定国号为“大明”,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又称皇明,后世称为明朝或明代,又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1644年4月24日(旧历三月十八),明朝首都沦陷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地区建立政权仍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廷则称为伪明,一直坚持到1662年。而郑芝龙、郑成功等郑家势力在台湾建立了政权,仍奉明为正朔,史称东宁王国。

部分人认为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但韩林儿的国号为宋,而朱元璋部的大旗“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反而有些关系。

明史研究者吴晗认为明之得号出于明教,原因是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明教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到中国,但是一直保持神秘,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为了保护自己,明教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白莲教。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但七十年代,学界开始有人质疑“明王”是否出于明教。八十年代初,杨讷阅读现存所有元代白莲教史料后,否定吴晗学说。他除指出吴晗论文方法上的错误,及引证史料之疏漏外,并以传世史料,证实元末起事者所提“弥勒佛下生”与“明王出世”口号,均与明教无涉,而出于佛教经典。但不论吴唅或杨讷,都是从宗教角度来探究。

2014年,北京大学博士生杜洪涛突破了吴晗学说窠臼,循元明承续的思路,参照赵翼大元国号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文义,而主张大明国号亦出自《易经•乾卦》“大明终始”这一字句,为大明此一国号的源由又增添了一种说法。

 

大明开国与统一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比以往任何时候发生得都要频繁,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江州,史称洪都之战(今江西省南昌市)。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基本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建立西吴政权,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朝建立。之后趁元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史称北元。之后于1371年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于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而朱元璋对于不愿效忠新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则表示愿意归顺的可以在大明,不愿意的可以自行离开。

明初不愿仕官和不愿效忠新朝廷的地主文人为了逃避征辟而采取自杀、自残、逃往漠北、隐居深山等方法,誓不出仕(中国古代铨选,有“身言书判”四方面标准,身体有残疾者不能任官)。为应对元遗民对明政权的鄙夷与漠视,朱元璋设立新刑罚,宣告“士大夫不为君用”律,大规模征辟前朝遗老、搜罗岩穴隐士,并且杀害不愿效忠明朝以及为新朝当官的学者,表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导致“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

 

皇权集中与建文削藩

 

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遗留的吏治,惩治贪官,社会经济从战乱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同时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平定天下后,明太祖大封功臣。但随后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加之不少功臣或骄纵或横行乡里或僭越等,明太祖兴起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将功臣及权贵诛杀。廖永忠成为最先被处置的功臣。丞相胡惟庸深得朱元璋宠信,但之后日益跋扈,朝中奏章大事须先经其手,若不利于其的奏章就予以隐匿,并且大肆收取贿赂。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并废除已在中国实施千年的丞相制度。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明太祖更借此案废除中书省和相职。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此时除汤和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明太祖通过打击权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使明初的皇帝专制程度与中国历代各朝相比更为严重。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秦王朱樉、晋王朱?与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明太祖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皇太子朱标于七年前因巡视陕西而病薨逝,遗诏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即明惠宗(亦称建文帝、明惠帝)。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遭到盛庸等忠于建文帝的大臣的痛击,但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明成祖对支持明惠宗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

 

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

 

Image

永乐盛世时明成祖朱棣的一幅立轴绢本设色坐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继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与明宣宗相继兴起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这是明朝的兴盛时期之一。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等到瓦剌兴盛后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同时,明成祖撤去大宁都司,将宁王朱权内迁南昌,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但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明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Image

明朝也在航海时代进行了海上活动,主要涉及东南亚与印度洋一带,最远达阿拉伯与非洲

 

扩大明朝东疆,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羁縻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设置奴儿干都司,宣示明朝对此地的宗主权。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海外的库页岛,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也有为寻找建文帝,围堵西亚帖木儿帝国的说法。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均在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派遣,郑和船队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南亚地区,还于满剌加建有基地。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其中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永乐大典》在编成后即被深锁皇宫数百年,以至当时有多人认为《大典》已在战火中被毁。根据记载,明朝年间仅有明孝宗和明世宗二帝阅《大典》。此外,明成祖并未将《永乐大典》复写刊刻,且决定只制作一份抄本,并于1409年完成。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09年,明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繁荣。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正式永乐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亦有史学家评价成祖迁都北京之举是“天子守国门”,或称天子戍边、天子守边。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入阁以辅佐朝政并提高内阁成员地位,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宽赦建文旧臣,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开始教宦官读书,并开始任用宦官,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虽然有此问题,但仍不失为明君,他与他父亲统治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Image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最后自缢于北京煤山。由于战乱和年代久远,崇祯帝的画像并未流传下来,图片是今人附会的

 

明末经济危机与内忧外患

 

明朝末年,明朝的对外贸易陷入低谷,白银输入大量减少,由于农民缴税需要用到白银,但是一般农民只有铜钱,导致白银价格暴涨,造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这不仅使农民无法缴税,大量逃亡,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手工业与商业城镇的发展,造成民变。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熹宗幼年丧母,对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熹宗早期,倚赖东林党人力争,方能登基,故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导致东林党与其他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1624年阉党控制内阁,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在权势最盛时,魏忠贤的养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庙。全国遍布他的生祠,并号为九千岁后又称九千九百岁。更有阉党的国子监生提出魏忠贤配孔子,魏忠贤父配启圣公。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准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事发时的明朝正值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善恶不分。灾难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后,朝野震惊,中外骇然,人心惶惶。天启年间各种天灾人祸都比不上王恭厂的破坏程度,故沈国元于《两朝从信录》中称此灾变“乃古今未有之变也”。很多大臣认为这场大爆炸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纷纷上书,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时弊,重振朝纲。皇帝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诏,表示要痛加省醒,告诫大小臣工“务要竭虑洗心办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长治久安,万事消弭,且下旨发府库万两黄金赈灾。此事后来亦被御笔太监载入明朝正史。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明思宗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他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然而党争内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刚愎自用,加强集权。当时东北方的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占领辽东地区,袁崇焕等人于辽西宁远、锦州等抵御后金可汗皇太极的入侵。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彻底击败林丹汗,取得了传国玉玺,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并且陆续发起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虽励精图治,但其任人不得法(崇祯一朝撤换过五十个大学士,号称“崇祯五十相”,为历朝之最),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在当时连海南岛都出现下雪气候,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1633年,山西地区爆发流行病,史称“明末大鼠疫”,1643年北京城爆发“京师大瘟疫”、造成20余万人死亡,加速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于1644年4月24日(旧历三月十八)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后世有史学家评价思宗在社稷危难之时没有逃跑是“君主死社稷”,但亦有学者指出崇祯多次迁都南京的计划。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纵容部将在京城内大肆搜刮遂失民心。原为明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带领清军入关,并于一片石战役击败大顺军。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帝入关,北京成为清朝的首都。李自成退回陕西,最后被清军围歼于湖北,大顺亡。

 

Image

明郑势力范围示意图

 

南明与明郑

 

甲申之变后,明朝在南方尚有势力,史称南明。南明主要势力有四系王,分别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监国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键与绍武帝朱聿????、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等。当南明灭亡后,又有郑成功建立的明郑与夔东十三家军抗清。被李自成攻陷后,南明大臣意图拥护皇族北伐。经过多次讨论后由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与刘良佐拥护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称帝,即弘光帝,史称南明。1645年清朝派多铎率大军南下南京,此时弘光帝昏庸,大权由阉党余孽掌握,江北四镇各自为营,最后陆续瓦解。清军攻破史可法死守的扬州,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送到北京杀害。此期间清军发起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与嘉定三屠等大屠杀以镇压反抗的汉人。同时明朝数十万皇族也惨遭清廷和农民军的屠杀。

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各路明军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第二次反攻以节节败退告终。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亡。

此时反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与在金厦的郑成功(史称明郑)。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之,1664年覆灭,其首领李来亨自焚而死。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远征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成功,明郑领有台湾,定都东宁(今台湾台南)。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为水师提督进攻台湾。明郑主郑克塽率众投降,明郑亡。

 

风气

 

明代早期,社会风气比较节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政府控制力的下降,社会风气转向浮华与奢靡,不论士大夫或百姓,在饮食、居住、穿着、娱乐各方面都更为讲究,甚至贫穷人家也追慕仿效,与过去儒家崇尚简朴的风气有很大的差别。商人的地位也明显提高。时人张瀚曾言:“今之世风,上下俱损矣!”明初朱元璋认为“元以宽失天下”,因此要“救之以猛”,一改元朝优容江南士人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打压及迫害江南文人。有明一代,明廷便拟定江南重赋,“官、民田视他地方倍蓗”,并且规定“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仕宦的江南士人,或因党案,或因文字狱之故,动辄获罪横死。

明朝的另一项重要社会风气就是藏书之风。无论官方与民间皆好藏书。私家藏书尤为发达。天一阁是中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其创建者是范钦。在范钦去世时,天一阁藏书的总数达到七万卷。天一阁对藏书严加保管,水火不入。也严禁外借。明代重要的藏书楼还有汲古阁、绛云楼等。而私人刻书也逐渐发达,出现的彩印的套印等新工艺,印制的书籍量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也使得书籍的读者群更为扩大,各种通俗小说的出现也为平民百姓提供另一种娱乐。装帧方法也得到改进,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线装书。

贞节旌表的制度在明朝成为固定持续的制度,使得女性守贞守节从原本的典范理想成为一般性的风气甚至规范。而缠足也在明朝逐渐成为社会上较普遍的习俗。此外,晚明社会风气的开放,使当时成为中国历史上才女文化最发达的时代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