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傅斯年认为毛泽东乃“宋江一流”

(2023-08-25 09:57:10) 下一个

1) https://mp.weixin.qq.com/s/Rvf6OZxWMRxaYB4N_Kk0jA

不惧毛泽东,硬刚蒋介石,豪横的傅斯年何以最终客死台湾?

民国风骨 2022-10-05 20:16 

国共两党,一直都在争取他,直至中原定鼎、胜负已分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放弃努力,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去了台湾。他学贯古今中外,却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羁绊;他毕生崇尚西学,却始终摆脱不了传统士大夫的情怀。他,就是集学生领袖、教育大家、文化巨擘、史学泰斗、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校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诸多荣誉和职务于一身的傅斯年,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Image

傅斯年

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青年毛泽东,第一次与意气风发的北大学生傅斯年发生交集,但地位的悬殊、志趣的不同,使他们形同陌路。1945年7月1日,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了北大校长傅斯年和黄炎培、章伯钧等文化界参政员。因为北大的缘故,毛泽东与傅斯年畅谈了一夜,还赠送给傅斯年一副手书条幅。

然而,毛泽东的热忱,并没有换来傅斯年的认同,在参观延安大礼堂时,看着各地敬献给毛泽东的锦旗,傅斯年笑道:“堂哉皇哉。”毛泽东默然。此后,傅斯年与毛泽东和共产党是渐行渐远。

Image

毛泽东宴请傅斯年一行

那么,傅斯年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态度又如何呢?

孔祥熙、宋子文与蒋介石的关系,既是姻亲,又是股肱之臣,但即便如此,傅斯年公然搜集孔祥熙、宋子文贪赃敛财的证据,并在报纸上发表揭露孔、宋的文章,连蒋介石亲自出面缓颊都不买账,到底让孔、宋两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灰溜溜地下了台。

1948年,面对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傅斯年更是在公众场合大骂国民政府是大粪。可见,傅斯年对国民党,亦是抨击多于肯定。可是,倔强如斯的傅斯年,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对蒋介石和国民党从一而终呢?

Image

蒋介石与傅斯年合影

剖析傅斯年的悲情人生,他的这种抉择,既与亦师亦友的胡适有关,更与其学识、性格有关。

Image

左起:傅斯年、胡适。

①受胡适思想影响至深

胡适在北大任教时,傅斯年是胡适最为喜爱的学生,胡适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反对暴力革命,推崇渐进式的改革。作为胡适的学生,傅斯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这一点,在“五四”运动中即得到了印证。

“五四”运动,策源地就是始于北大,而傅斯年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是当之无愧的学生领袖。在游行的策划和实施阶段,傅斯年都是最为坚定、果敢、决绝的组织者和先锋者。游行当天,傅斯年更是扛着大旗,义无反顾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并与美英法意四国使馆交涉,完全是一个热血、激进的青年。

但是,当游行学生情绪失控、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后,尽管“青年的内心被激动”, 傅斯年却急流勇退,于1919年赴英国留学。对于傅斯年为什么要退出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众说纷纭,唯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胡适出面要求学生们复课,遭到学生拒绝后,胡适又提议将北大迁至上海,愿去者签名,傅斯年当即签了名。由此可知,傅斯年是胡适忠实的追随者。当他看到学生们暴力化倾向日益严重后,觉得只会破坏、不会建设,对改造社会有害无益,所以就决定去学习欧美的先进文化,再用实际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终其一生,傅斯年都是务实的,但只看到硬币一面的局限性,也伴随了他的一生,至死都未能突破。

Image

留学期间的傅斯年(后排左起第九位)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至深

傅斯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与陈寅恪齐名。不过,追溯一下傅斯年在英国、德国留学期间的轨迹,就不难发现,他几乎是博览了欧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的群书,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民族虽然变化得很厉害,但总还是一个民族的文明,而欧洲文明,则是多民族的文明。中国文明,始终有一个中心,而西洋文明则一代一代不同,改革甚多。”

思想引领行动,傅斯年在对比东西方文化后,总体上倾向于用西方的文化来改造中国的社会。这种改造,包括政治体制、国民心理、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而要实现这种改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培育出更多秉承其思想的大学生,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机构中,充当改革者,进而达到改变整个社会的目标。

实质上,这仍是一种精英主义,与国民党不谋而合,与泥腿子造反的共产党,则是素不相能。

因此,傅斯年在同蒋介石谈话时,像随性的西方人一样,翘着二郎腿,崇尚欧美文化的蒋介石不以为意。但当毛泽东谈及自己喜欢看一些中国通俗小说时,傅斯年却认为毛泽东是籍此研究民众心理,并加以利用,乃“宋江一流”。

在傅斯年的心目中,共产党信奉传统文化,“大体上是祖传的流寇”“不讲事理,不重人性”。反之,充斥着欧美留学生的国民党阵营,似乎更有着希望和未来。

Image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与傅斯年一行在延安机场合影

③受自身性格影响至深

傅斯年出身名门,重义轻利、嫉恶如仇、廉洁自持。这样性格的人,容不得别人犯错误,更容不得自己有污点。

试举一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长。日伪时期,曾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等职的周作人,自觉与傅斯年有师生之谊,写信给傅斯年,让其全盘接收伪北大的教职员工,自然也包括周作人本人。不想傅斯不仅将周作人的信宣之于众,大加斥责,还在北平的《世界日报》发表谈话:“现在伪北大的教授,与北大根本毫无关系”,令周作人是无地自容。

据说,周作人日后未去台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知傅斯年任台大校长,怕自己去了,再被傅斯年“揭疤”和“打脸”。

书归正传,傅斯年很看重道德操守,国民党逐鹿失败后,共产党一再向傅斯年释放善意,但傅斯年自感对共产党多有攻讦和恶语,如投向共产党,一个是会被人讥讽为投机分子。另一个,从内心而言,也接受不了这种近乎贰臣的行为。

再举一例,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这本是家族的荣耀。而傅斯年则认为,在明清易代之际,傅以渐身为汉人,却为满清异族服务,于气节有亏,深以为耻。连祖上的行为都不肯原谅,傅斯年又怎会容忍自己去做这样的事情呢?

在上述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傅斯年去台湾,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绑架。

在去台湾之前,傅斯年将一部分亲属留在了大陆。或许,此时的他,对自己此前的认知已有所悔悟,遂让亲属来为其补救吧。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就任台大校长仅一年多的傅斯年,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质询时,因过度激动,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55岁。死后备极哀荣,蒋介石亲笔书写挽章,陈诚、于右任、胡适、朱家骅、钱穆等政界、学界名流,均吊唁志哀。台大降半旗,学生们哭送校长一程又一程。

Image

傅斯年塑像

回顾傅斯年的一生,于文化、于教育,都是呕心沥血、厥功至伟,于其个人,却满是悲哀与不幸,但我们永远不应忘却,他亦如每一位中华儿女一样,一直深沉地爱着这个国家,至死不渝!

2) https://mp.weixin.qq.com/s/5vkhC98xqWWnnP7Dj3MWLw?

曾是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的民国大炮傅斯年,为何大陆少有人识得

 青林知青 青林知青 2022-10-07 18:14 

Image

傅斯年:未竟千秋业,笔雄十万师

大陆对于傅斯年的了解是止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作为曾经被高赞的五四学生运动总指挥,因为去了台湾而被有选择性地遗忘,这也是当时的通行准则,加之他又不像胡适那样,有不少的趣闻逸事,不吸人眼球也是自然;不过,随着近年来傅斯年研究文献书籍的相继出版,也使得这个名字重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来。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傅斯年作为北大的主要学生代表,戏份还是很多的,妥妥的正面形象,他又被称为民国大炮,在北大有着极高的威望,他为人正直,率性,“虽千万人我往矣”,认定的事便一如既往地前行,奋不顾身。

在民国的那一帮大师及知名人物中,他的年龄算小的,仅比毛主席小3岁, 1896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初字梦簪,要知道,聊城傅家,那在大清朝的历史上是属于妥妥的郡望大族,名声甚是响亮。

Image

聊城傅斯年故居,也是当地的“状元第”

其先祖傅以渐是大清入关开科举后的首名状元,后来成为康熙的老师,几百年下来,家族中进士举人无数,钟鸣鼎食,世代书香,为朝为官者多多,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不成为风云人物,也实在对不起傅家的名号。

家学渊源,天资聪颖又消息灵通,手到擒来地便考入了北大,时值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运动,他积极响应,著文并同罗家伦等人一起,创办月刊《新潮》与新文化相响应,并因其天赋及卓越的组织能力,迅速成为北大学生会的领袖。

傅斯年的名声很早之前就名声在外了,不说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就称赞他是百年不遇的“天下之奇才”,即使著名的历史学家邓广铭,早年在穷乡僻壤的私塾中读四书五经时老师就告知,傅斯年是“黄河流域的第一才子”。

Image

傅斯年考入北大预科时,与弟弟傅斯严合影

胡适对傅斯年的评价要具体得多,“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傅斯年同胡适的关系可谓故事多多,二人亦师亦友,年龄相差并不大,胡适只大傅斯年5岁左右,但却是美国归来的教授,以至于当时学生及教授中不服之人太多,甚至掀起了将胡适赶出北大的声势。

而正是傅斯年的力挺,将学生中倒胡的势头打压了下去,年轻的胡大教授在北大方才能优哉游哉地混了下去,至于教授方面嘛,自有蔡校长分分钟搞定,没学生捣乱,一切都好办。

Image

五四运动

傅斯年在五四运动中的故事多多,作为学生领袖,游行活动的总指挥,先是同几位学生代表一起,和四国使馆交涉,在同军警发生冲突后,并未被捕入狱,因为他同后来主张火烧赵家楼的许德珩等人有分歧,具体如何一个情况,说法多多,莫衷一是。

但可以肯定的是,傅斯年是反对暴力的,“曾劝说同学不要激动。但喧嚣愤怒的声浪,使傅斯年无法控制局势。”

傅斯年一直是胡适的崇拜者,胡适是反动学生过于涉及政治的,他主张的是“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反对一切“过急”运动,当傅斯年与同学们发生矛盾后,胡适的理论自然与他产生了共鸣。

Image

北大教授胡适

于是,当“爱国主义与自由主义并行”的五四后发生暴乱以后,这同他的本意和一贯坚守的信念有了相当的抵触,于是,他很快便退出了学生运动,回到书斋,专门做起自己的学问来。

北大毕业后,他考上了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在英、德留学七年,学了大量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但有些诡异的是,他却连个硕士学位也没拿回来。

当时在外国的留学生不务正业者多多,不是无所事事、男男女女的鬼混,便是东游西玩地蹉跎时光,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先生在《杂忆赵家》中曾描述说:

Image

陈寅恪和傅斯年

“当时的留学生大都不务正业无所事事闹离婚,留学生中真正认真读书心无旁骛,不理会男女情事的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以至于有人把他俩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可见傅斯年的学习有多刻苦,肩比陈大师。

相对于胡适在政坛上的风云历史,傅斯年回国后显得要安静得多,他回国后是去了中山大学,并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后来又应蔡元培之邀,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亦任所长一职。

在数十个国家级的研究所中,唯有这大名鼎鼎的“语史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对此,傅斯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他不但担任了北大的课程,教授“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后来还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Image

傅斯年在安阳小屯殷墟发掘的现场

傅斯年在主持“语史所”取得的最大功绩,是对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他亲自安排人员,数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正是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殷墟出土的甲骨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殷墟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是这项工作后来因日本侵华而被迫中止。

在傅斯年的人生中,他同政治始终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尤其是在同执政党打交道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可以参加议政,针砭时弊,如什么议员一类,但绝不担任任何政治倾向明显的实际职务,坚决不肯加入国民政府。

然而,他却经常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共产党是不友好的,在清党运动中,就公开支持蒋介石。

Image

1929年秋,史语所同人在北平静心斋所址合影。前排陈寅恪(左二)中排李济(左一)傅斯年(左三)赵元任

他坚决支持抗日,对国民政府在战前奉行的外交政策很是不满,而对当局的贪污腐败更是深恶痛绝,他两次上书,对蒋介石的姻亲孔祥熙口诛笔伐,穷追猛打,使其劣迹昭然于天下而被罢职;继而又对继任者,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发文讨伐,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使得这位宋大公子颜面扫地,灰溜溜地下台走人。

要知道,这两人不仅是老蒋的亲戚,而且所担任的职务乃是行政院长,妥妥的国民党柱石级人物,傅斯年正义直言,敢做敢为的性格,在这两次弹劾中表现得是淋漓至尽,不愧为“民国大炮”之称。

国民党败退台湾,傅斯年亦随之而去,一年后,在一次会议上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病逝,年仅55岁,英年早逝,甚为可惜,他早年曾戏说过,将“归骨于田橫之岛”,谁知竟一语成谶,痛哉。

Image

傅斯年和胡适、李宗仁

傅斯年下葬的规格之高,亦是是台岛少见的,不仅蒋介石亲临主祭,还特赠挽章“国失师表”, 国民党大才子于右任写的挽联为:“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相对于温婉,大度的胡适,傅斯年的性格大不相同的,完全是相反的,但二人却是莫逆之交,我对傅斯年是敬佩和同情的,之所以到现在,他在大陆的知名度也是远远低于胡博士的,这同傅斯年的性格是有极大关联的。

Image

台大校园内的傅园(傅斯年墓)

他虽然一生不介入政治,但对于现实中的人和事,他却是要痛快淋漓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位学者的悲剧,他对国民党极端失望,却又早早地就得罪了共产党,就如同林冲上梁山并交了投名状一般,想回头也是不能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今,傅斯年静静地躺在台大的傅园中,每天响起的,是因纪念他而铸成的“傅钟”,那钟声,悠远又沉郁,斯人远去,年年岁岁,台大校园树木已亭亭如盖矣。

Image

 
?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