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大一大早接到家姐微信,大舅于当天上午高烧并发症,在洛阳医院重症监护室去世,享年84岁。
接到这个噩耗,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从未预估到他的离开会在这个关口,如今发生了也觉得是意外的意料之中。 老人,基础疾病,新冠高峰期,没办法逃过的一劫。
大舅的一生,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阵痛到诞生,成长,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回顾他的一生,就是看到了这个国家在过去84年的足迹。
外公家当时是地主,自己在村里当保长,这挨到60年代,并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家庭背景。一大家子9个孩子,“辛苦拉扯”都是understatement了,全家几乎每天都活在生死线上。
大舅18岁的时候,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部队来村里征招,想也没想就报了名,无他,寻条活路。他长得好,用现在的话说,浓眉高鼻,玉树临风,没吃饱饭还能长到180。这个外形,估计放当时群众当中,是相当打眼的吧
大舅也是个能干人,在部队求上进,学文化,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慢慢的越走越好,后来升到团长,这是后话。
自己好了,也没忘了身后跟着一屁股的家人。每个月5元钱的津贴,全部寄回老家,给大妹妹缴学费,给小妹妹买奶粉,全家的衣食住行都靠他操心。 我妈就是他的大妹,因为有一个在部队当兵的哥哥,哪怕家庭背景不好,在学校也颇抬得起头。小学毕业,外公不让妈妈再上学,大舅连夜打电报汇款回家,嘱咐老父亲一定得让孩子学文化。想来他在部队,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才要家里人避雷。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小妹妹(就是我的小姨)出生, 外婆没有奶水,也找不到吃的,只好给喂稀薄的米汤,饿得婴儿哇哇直哭。 眼看着快饿死了,大舅托各种关系,买了奶粉寄回家,救了小姨一条命。
直到现在,妈妈和小姨说到大舅,都是由衷的感激和爱戴。
我出生以后,慢慢知晓了老冯家家谱里,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那就是远方的敬爱的大舅。他的担当,博爱,对家的不离不弃,对家人的万千挚爱,屡屡在家庭聚会中被回想,谈论和纪念。
没有大舅,就没有我们当时那个家,是我妈的口头禅。
没有人知道大舅在部队是如何磨练自己,发展自己的军事技能,如何靠自己一切从头越的细节。 能知道的,只是他一步步晋升的喜讯。据我爸客观的分析,大舅的升迁,都是真枪实弹,浴血奋战出来的,领着自己的兄弟们,在中越边境,在青海格尔木,在中原,都留下了他们英勇倔强的身影。
将近50岁退役后,大舅和妻子一起,选择河南洛阳安家落户,他成为洛阳市公交公司的总经理,金钱名誉均不图,爱岗敬业少俸禄,用今天的话说,是响当当的优质经理人。
10岁那年,父母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去洛阳大舅家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舅。80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脱离了蓝,土,灰色彩,洛阳像春城一样,欢迎着我们。大舅待我若亲女,抱我坐他膝盖上拉家长,大舅妈一双巧手,给我和姐姐做了花棉袄,黑棉鞋,做了无数好吃的面食。现在回忆起,那真真是真金白银不换的天伦之乐。
后来我工作后,因为地利之便,又去探望过大舅两次,当时他已经退休,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还是和当年一样,他的口头禅是,静啊,这是你的家,常来耍。我离开的时候, 坚持送我去车站坐车,车都开出好远了,看到他还站在那里给我挥手,一摸衣服口袋,多出来200元钱。。。。对他来说,我是他永远回不去的老家的后代,是他要永远爱护照顾的下一代。
等我长大,到今天自己也是一个母亲,想到大舅的一生,那些说出来,没说出来的,记录的,没记录的,都可以用自己的视角来解读。 体会到他艰辛奋斗的一生,不尽如人意的婚姻, 对家人的倾尽心血,对自身的崇高洁好,对工作的奉献,这些都是在共和国经受苦难和走出苦难的大背景下,一个self-made man的传奇。
人固有一死,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难逃渺小。而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我们如何从一片瓦砾之地,站立起来,成就自己,并将家庭举过双肩,将社会责任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从青涩到成熟,从小我到大我,完成人生使命,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得以超越渺小,赋予生命一个永生的意义。大舅就是这样的典范。
我深深的,深深的怀念你,大舅。
节哀,保重!
现在的人,也有不少人,有能力有情商做这样的好人,但是不肯去做,因为做这样的好人太累了!
我一个男读者,佩服您大舅这样的男人,在民主国家或者以前的中国,“金钱名誉均不图,爱岗敬业少俸禄”是好官!
唉,在现在社会风气堕落了的人看来,他是“傻”。不知道他的儿女会不会抱怨他?
“大舅妈一双巧手”绝对是好内助!“不尽如人意的婚姻”是不是也和他这种洁身自好有关?还是他太顾自己的家有关?大舅做得很不容易,不知道他的夫人和儿女如何?
一个人能够被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如此爱戴,这一生,活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