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叫的苗

基督徒中的写作者,爱神爱道爱文章
正文

神爱的孩子---小结局 清白面庞和清澈目光

(2023-10-04 07:22:46) 下一个

        时光转眼到了2020年,距离恩爱夫妻营已经五个年头了。土豪太太早已带着儿子回了国。因着相处五个月对王施喜的信任及良好印象,土豪太太决定到北卡投资买房。王施喜一看,这肥水怎能白白流到外人田地,就去接受了房地产经纪人的培训,考了执照。三年功夫,王施喜给土豪一家买了五所房子,中介费就赚了近三万美元。然后每所房子要找租客、签约;每个月催租金;时不时的修修补补…除了按摩师的工作,又多出许多事来。王施喜更加忙碌了,而且忙得开心。关键还不是挣钱,而是他的眼光,无论考察房子location 加condition的眼光,还是识别租客的眼光,都一再经受了考验,令他不佩服自己都不行。土豪发大财,王施喜跟着赚管理费,每年也多了不少收入。真正应了人无外财不富的老话,王施喜、刘晓君都感觉手头宽裕了,年底也舍得一家人去墨西哥、加勒比一带住度假村、坐游轮了。

        恩爱夫妻营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新关系又被新的生活习惯巩固下来。营会结束不久的一次例行体检,发现王施喜血压偏高,而饮食、锻炼是控制血压的首选方法。于是每天晚饭后,王施喜、刘晓君在小区里走一大圈,接近四十分钟。坚持半年之后,成效显著。而散步又成了二人交流的好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晓君听王施喜讲他与律师、房客斗智斗勇的故事。晓君从这些描述中,对王施喜多了几分新的认识。

        王施喜真正在乎的,并不是钱,而是被肯定、被尊重的面子。王施喜的为人处事中展示了典型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中国思维。租客如果要拖延付款,只要实实在在明说,打好招呼,王施喜从来不计较,更不会罚款。曾有一个黑人牧师,几乎每个月都拖欠房租,搬走后还欠两千多块。王施喜说看在是神仆人的份上,一笔勾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对佛罗里达搬来的年轻夫妇,签约入住之后,对房子不满意,提出一大堆修理要求。王施喜寸步不让,一条条反驳。最终年轻夫妇请了他们军方一个律师重签合同,每月房租降了一百五,他们负责修理事宜。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年轻夫妇还是三天两头出幺蛾子。王施喜给晓君举了一个例子。年轻人说烘干机的电源线被老鼠啃了,露出铜芯不安全,声称花了两百美元换了新电线。事实真相是他们要用自己的烘干机,而电源插头与原有的不配。他们换了四个头的插座以便连自己的烘干机;然后以老鼠啃为借口,让王施喜付这个钱。精明细致的王施喜一眼看穿这些诡诈伎俩,对这种刁民绝不妥协。晓君对讨厌的人,一向是避之唯恐不及;王施喜所展示出来的不依不饶、讨回公道,使晓君暗暗生出几分佩服。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维护公义。

        这些年晓君也更深地认识了自己。她总结信主后的经历,2010年参加门徒培训是她个人信仰成长的转折点;2015年的恩爱夫妻营,则是改善夫妻关系、使二人更同心的开始。过去很多年,晓君带两个孩子去教会;王施喜除了节日聚餐,概不出席。然而王施喜年过五十之后,特意要求减少了机场Spa的工作时间,当然和土豪的投资房收益也不无关系。隔三差五的,王施喜也加入晓君孩子们一起出现在周日聚会中。而且王施喜很注意捧场,2020年疫情期间,他总是坚持参加周五晚上的小组查经,以及周日的敬拜,说得捧个人场。王施喜也响应对奉献的呼吁,或邮寄支票、或网上转账,比晓君积极多了。疫情前一家人去教会,王施喜发现敬拜开始后不久,教会的长老经常四下张望,看出席率如何。王施喜感慨说,做长老不容易啊,一只羊都不能丢。晓君心想,有这个必要吗?教会是神的,神自会保守;张望不张望,改变不了任何事实,徒然给自己增加压力。王施喜则不同意她的观点,说任何一个组织,包括教会,都得有领头人,才具备凝聚力。这样看来,晓君倒比王施喜还落后了?这让晓君有些困惑,她只能解释为每个人的注重点不同。王施喜在意的是外面的、整体的;她看重的是内心的、个人的。哪个更重要,其实没法比。

        从晓君的标准衡量,王施喜受洗这么久,连圣经都不曾静下心来完整读一遍,算落后的。但王施喜有全局观,擅长体谅他人的难处,是组织管理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王施喜确实已经进步了很多。第一届恩爱夫妻营之后有一年的跟进,每月一次,轮流在各家聚会。有分享、有聚餐、有联谊。王施喜几乎一次不拉地参加了,也和一些弟兄颇有了点交情。

        时隔两年,家新机构又推出夫妻关系进深营,第一期的几家纷纷相约参加,王施喜也顺水推舟地去了。进深营更着眼于圣经教导,关注夫妻的同心事奉,有点上岗前培训的意思。一起祷读、等候神等等。王施喜和刘晓君不是一个水平,王施喜基本接不上话;很多时候晓君还得像老师一样,一一从头说起。如果王施喜愿意听,晓君愿意倾囊相授;但王施喜经常听几句就打断,全懂了,典型的不求甚解。晓君觉得他肯去就不容易了,也不强求。至少两个人不是完全没有交点的平行线了。有时候听到宣教士的呼吁,王施喜说,等退休了一起过去,肯尼亚、英国都可以。晓君去教课,他去厨房做饭。晓君想这也蛮好,玛丽亚也需要一个姐姐马大嘛。

        工作上的驾轻就熟,夫妻关系的和谐,让晓君更加相信神的大能、更有心追求了。2018年秋,晓君加入了于宏洁牧师办的香柏木培训中心,大开了眼界。晓君自认是有心钻研圣经的,也在教会教了三年多主日学;但开始香柏木的学习后,才认识到自己的井底之蛙状态,才发现前人已经做了如此详尽的整理和研究。一个范例是耶稣出来传道三年半的经历,《基督生平》这门课把时间、地点、所有的神迹教导,参考四部福音书,总结得清清楚楚,图表列得一目了然。那门课后晓君才顿悟,什么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什么叫信仰的传承。基督信仰经历了两千多年,屹立不倒;期间经历过多少属灵的争战,多少异端搅扰以致真理越辩越明;又有多少饱学之士倾注心血在其中。

        晓君开始了火热的学习,无比喜乐。原来学习可以如此快乐!不为什么分数、职称、成果,单纯地毫无功利地享受这个过程。千百年来无数属灵前辈心血智慧的结晶,她唾手可得,何等的福气!

        晓君渐渐对于宏洁产生了兴趣。于宏洁还有五个哥哥,六兄弟都是爱主的弟兄,又分别在各自专业领域有建树。他们的祖母是虔诚信徒,父亲是牧师。这一家人的故事写下来,多么有见证、有力量!

        晓君自从信主之后,就有一个梦:拍一个电影,把基督徒的生活展示给国人,吸引他们加入神的大家庭。现在她又有了第二个梦,采访于宏洁,写一个于家六兄弟的宏大见证。但她一个平凡的信徒,和于家毫无私交。她能想象,对方一定会表示乏善可陈,没资格著书立传。就算对方愿意,又凭什么轮到她写呢?

        2020年初,一个朋友告知晓君第一届创世纪征文大赛的消息,“创文创世纪,写神写故事”。晓君顿觉时机来了。如果她在一个全球性的征文比赛中崭露头角,岂不是对她写作能力的最佳认可吗?到时她以写作新秀的身份、同时又是香柏木的学员,去和于宏洁联络,应该是很有希望的。至少不会被质疑资格问题吧。

        晓君琢磨一番,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命运翻转的那个时辰》。以妓女喇合为主人公,设想了喇合与以色列探子的互动,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喇合愿意帮助犹太人灭自己的城?背叛同族人的动机何在?怎么在短短对话中展示有神带领的以色列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这一切又为喇合嫁入以色列民中,最终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埋下伏笔。

        这是晓君第一次扩写一个圣经故事,起始和结局均已定了,她要把中间的情节丰满化、可信化。晓君一辈子循规蹈矩,非常正统;然而内心深处,她对那些叛逆的、浑身散发挑逗和危险气息的女性很是欣赏,比如《低俗小说》中的Mia, 比如《母亲与孩子》里的Elizabeth。晓君把喇合塑造成一个为解决家庭困境,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长姊;见够了男人的丑陋和卑劣。以色列人的探子则是旷野中长大的、单纯阳光的少年,激起喇合的纯真天性,渴望寻回真诚和关爱。

        晓君写的得心应手,洋洋洒洒很快就超了六千字的限制。她只好忍痛删去若干精彩对话,最后以喇合的角度写第一部分“偶遇之人”,以探子角度写第二部分“必成之事”,展示了犹太人无往不胜的雄风。写完大作,晓君深信自己将得奖,迫不及待地盼着公布结果的日子到来。

        因为全球的新冠疫情,从三月底开始晓君就在家工作了。教会的活动全部改为网上zoom 会议,香柏木培训中心也应情势,开始举办一个月一次的师生见面会。于宏洁与世界各地的学员通过网络见面聊天,也解答一些问题。晓君一次不拉地参加了,先给于牧师留个脸熟的印象。

        于宏洁年近七十了,没有课程视频中的神采奕奕,显得苍老而平静。令晓君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直率活泼的姊妹问,“疫情几个月了,我和先生孩子在家,过得挺好的。每天做些好吃的,一家人在小区走走,感觉就像休假一样。听到大家特别沉重地讨论疫情等等,我怎么一点儿沉重不起来?我是不是没心没肺啊?”这个问题引起大家的笑声,仿佛大人看着一个孩子调皮。晓君却觉得这个姊妹很真实。不知道为什么,她也觉得疫情离她很远,一家人不会感染的。王施喜的很多措施,比如进门用消毒液、口罩都留在车上三天后再重复使用、尽可能不去买菜等等,晓君觉得瞎紧张,全是自己吓自己。

        一定程度上,晓君同意这位姊妹的说法,换个活法挺好的。居家的时间,让她发掘出许多以往忽略的乐趣。在家工作的三个月,一早一晚,甚至加上午餐后,晓君和王施喜会走几个大圈,把小区都走熟了。一株桃树,从满树红艳艳的花朵到一树绿叶;一架紫藤,从一帘幽梦到结出累累豆荚…晓君真实地从四周景物体会了时光的流逝。四月初,晓君注意到一种鲜艳夺目的四瓣红花,中心是紫黑的十字斑纹,金黄的花蕊。上网一查,居然是罂粟花!后来碰上了主人,来自古巴的单纽,这才知道罂粟种植观赏没问题,但剪下来超过十棵就犯法。花谢了之后,留下一个个高挺的小灯笼似的果,上面一个平顶。果和平顶之间有一圈小缝。等果实熟了变得干枯、发褐色,一摇沙沙作响。把果倒过来,细小的黑色种子就倾泻而出,很有意思。单纽送了不少种子给晓君;晓君后来蒸了包子、花卷送去,一来二往地好像有了几分友情。这在疫情之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王施喜精心侍弄的一棵柿子树,年初结了上百的果子。到七八月,被松鼠一个个糟蹋掉。一天晓君散步,看到邻居老太太的桃子树,果实累累。但树下已经掉了不少果。一只松鼠过来,在地上捡了一个桃叼在嘴里,不是躲一边享受,反而又朝树上爬。不知道存什么祸害的心!晓君跑去敲了老太太的门,自告奋勇替老太太把所有够得着的桃子全摘下来。老太太挺高兴,给了晓君四个桃、几个西红柿。晓君想象松鼠返回后的徒劳无获,感觉报了柿子的仇,大大欢喜。

        不过最最开心的,还是采笋。附近一片竹林,像胳膊粗的紫色的笋。下过雨之后,一个个冒出头,非常可爱。晓君时常散步过去,采上两棵,就是一盘菜。他们还嗮过笋干,与农夫市场的猪肉同烧,是全家人的最爱。疫情阻断了人与人的交往,促使晓君亲近起大自然来。这个习惯养成,又延伸为摘无花果、采蘑菇、捡白果、摘甜瓜,成为2020年一个独特的主题。晓君散步时录了各种鸟的歌唱,小兔子的欢悦蹦跳,蜗牛的奇妙翻身,萤火虫的闪闪发光;还有没录下来的鹿、狐狸、腹鼠、蛇…这些平凡又新奇的体验,让晓君体会了人生的另一种乐趣。

        居家的日子,晓君格外体会到王施喜的可贵。每天的午餐晚餐,王施喜认认真真、变着法子让一家人吃好。晓君绝没那个本事和耐心。二人还探索附近的小径。穿过一个后院到达富人区,在百万豪宅、高尔夫球场边走走;游泳池附近的林中小径,一边直通UNC,另一边都走不到头。这些小探险,让二人更亲密了。悠悠洋洋已经成了十九、十七岁的年轻人,不喜欢和父母同进同出了。他们忙着上网课、谈恋爱、打工、和自己的朋友交往。与父母的交流限于就事论事,鲜少感受层面。晓君虽也遗憾,却也赞同孩子们的独立。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王施喜和晓君,是彼此的陪伴。晓君方向感差,有王施喜在才敢四处乱走,不必担心找不回去。晓君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儿子也上了大学;空巢期二人可以周游世界,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老伴,是多么大的福气。

        这么想来,晓君挺佩服这位发问姊妹的反省精神。她可没认为自己没心没肺,用“既来之、则安之”更贴切,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恰当的。

        于牧师回答说,“你们从快的生活节奏中慢下来,一家人享受家居生活和天伦之乐,这是很好的。不过我们也要记得在医院里救治病人的医护人员,他们的伤亡很严重。我自己的一个表妹,平素身体好好的,也因为感染新冠病毒最近过世了。我们互为肢体,要在祷告中记念那些生病的、受苦的、失去亲人的人们。”

        这席话平平和和,却有着牧者的心怀。于牧师心是大的,考虑的范围是广的。晓君暗暗点头,承认面对疫情,自己是太自我中心了。

        一年前,晓君曾帮过一个医学生的忙,名叫内森-霍夫曼。那孩子聪明、英俊、谈吐得体,智商情商都极高。晓君看内森,就能体会到耶稣爱那个少年官的心情。疫情发生后,晓君曾发过短信问候,希望内森没受什么影响。内森正在急诊室轮转,简短回复了几句,“一天只考虑一天的事”,听得出疲惫和无奈。

        整个疫情期间,最初时晓君担心过国内的父亲。老人二月份时病了一场,所幸不是新冠病毒感染。在美国的亲友中,晓君就是替内森担心了。如果这么优秀的年轻人因为疫情丧生,晓君会非常遗憾难过的。好像必须有一个具体的人,晓君才体会到忧虑和压力,才感到疫情的严峻可怖。然而所有的医护人员、不都是某些人心中的内森吗?任何一个逝者,不都带给许多家庭悲痛吗?神要我们不只管自己的事,也要管别人的事。慈父的心肠,也就由此显明了。

        晓君发现自己对生命好像不是那么珍视的。如果被诊断出癌症,她会尽力配合治疗一下。但如果无效,她也能安然接受。人不都会死的吗?无非早晚的区别。当然,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不能看到孩子成家生子,一定是遗憾的;但好像自己不会特别不甘心地、坚忍不拔地斗争到最后一息。

        疫情期间晓君看了一本书,大卫-范正包的《追逐拯救》。本来这是一本和晓君专业颇关联的书,里面提到的IL-6, CRP, mTOR,全是晓君研究的生物标记分子。但对晓君的震撼,全然关于精神,无关专业知识。大卫在医学院毕业前夕,显出Castleman 病症的症状。前前后后有过五次发作,昏迷多日,器官衰竭,临近死亡边缘。每次抢救过来后,大卫就更加努力地利用自己的医学训练,积极寻找可能有效的药物。大卫还成立了一个组织,引起世人对这个病的重视,联合医生、研究人员、病患及家属,同心合意,迎接挑战。这种对生命的热忱,不放弃一线希望的执着,晓君很佩服。对灵魂的拯救,何尝不该有同样的急切与热情!晓君反思自己,疫情在家的几个月,一门心思在得奖、一步步实现自己计划上。离“兼善天下”的牧者心肠大有差距。

        在家三个月,晓君除了应付工作,就是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知道不知道》,来参加杜克神学院组织的雅歌征文。她以回国参加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为原型,描述了同龄人精神上的空虚与贫瘠。晓君当时兴冲冲回去,很希望把基督信仰介绍给同学们,至少也分享过去二十年的大事,有些精神上的高尚成熟的交流。大家的反应是客气、顾左右而言他。“在外边去去教会、认识些朋友挺好的”,“听说那谁谁也信教了”,这是最常见的回复。令晓君失望的还不是这个,接受新鲜理念不是一挥而就的,她对此有心理准备;让她惊讶的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年谁暗恋谁,谁和谁成了、谁离婚了,这一类八卦。南开也算一流学府吧?二十年不见,聚一起就聊这些?和居委会大妈有什么区别?

        晓君把所有的感受、见闻一股脑儿写进了小说,又把土豪太太赴美生子的事改头换面加到里面。圣经的教导,人是来爱的,东西是来用的。国人的生活则是完全颠倒过来!虽然有许多负面情绪的宣泄,这部中篇却写得一点儿不痛快,相反,很是吃力。晓君分析是以时间顺序描述的缘故。很多想一笔带过的地方,却必须对人物关系、时空转换给读者一个交代。写起来刻板,估计读起来也单调乏味吧。

        难怪莫言说,小说结构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2012年莫言得了诺贝尔奖后,写了一部领奖的游记加随感,晓君特意借来看了。如果说没什么事业心的晓君有任何雄心大志的话,文学奖就是她想象的极致了。信主之后,她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东西,大多是信徒见证。但那些篇幅短小的文章,无法满足她。于家的见证,就成为她宏大叙事的首选目标。

        2020年六月二十二日,创世纪征文公布得奖名单的日子。晓君一早上网查,网站纹丝不动,还是鼓励大家参赛的内容。到了中午一点,晓君忍不住拨个电话过去。一个中年男人回复了,讲美西晚上八点才会公布得奖名单。二人聊了几句,中年男人道,“你在杜克工作啊?杜克今年有个雅歌奖,你知道吗?”晓君说知道,但心里咯噔一下,肯定没戏了,人家都把另一个征文大赛推荐给自己,不就是安慰兼鼓励的意思吗?

        等到晚上十一点,晓君看到得奖名单,果然没有自己。为了显示评审的公平,网上还公布了最后几轮的评审投票结果。《命运翻转的那个时辰》进了决赛,但只得了一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晓君觉得颇郁闷,可恨看不到得奖文章,也无法知道差距在哪里。但她心中不服!

        第二天,晓君就开始写《天国在人间》。是因为《知道不知道》没写痛快?是为了增加雅歌得奖的几率?她也说不清。但开始一个新创造,确是疏解失望的最好方法。晓君选了抹大拉的玛利亚为主角,起源是她看过一本书,介绍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五十个女性。排第一的是埃及艳后,第二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当然这是美国人选的,局限性无需质疑;但一个被鬼附的普通妇人,怎么会超过圣母玛利亚,登上榜首呢?晓君留心一查,很快找出两部以抹大拉的玛利亚为主角的电影;还有两位教皇的评价,前后大相径庭。这越发激起晓君的好奇心,就像对妓女喇合一样,她开始编写玛利亚的故事。

        这些年晓君在教会遇到过几个真基督徒,其中一位老太太,名叫王巧仙,还是她的同乡。严格说王巧仙是天主教徒,但灵里生命是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的。晓君曾花了三个月时间,每周电话采访一次,整理出近十万字的一部自传。这或者也是激励她采访于宏洁的原因之一。

        王巧仙最让晓君震撼的,就是一颗赤子之心。看到一个被车撞到的女子,碰到一个意欲轻生的姑娘,听说一个孤苦伶仃的弃儿,王巧仙的全部心思就是救人、帮人、抚养孩子长大。

        为什么主耶稣说人要恢复孩子的样式才能上天国?因为孩子的心是纯粹、不含功利计较的。一个孩子看见受伤的小动物、瘦骨嶙峋的流浪狗流浪猫,心中只有爱和怜悯;而成人计算的是多少钱才能解决问题,又将带给自己多少麻烦。于是两代人很难达成共识。王巧仙则是既有孩子般强烈的爱与同情,又有成人的能力和坚持。她照顾过的老人、伤者、孩子,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

        晓君想象抹大拉的玛利亚,一个亲眼见过耶稣、看过主神迹奇事的女子,是不是就像王巧仙,或者特蕾莎修女,以孩子般单纯信靠的信心,行出同样的善事,把天国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呢?

        又是虚构,又有原型,晓君写了一个虚虚实实的玛利亚。玛利亚曾被七个鬼附体,得耶稣拯救,但常人看她,还是会戒备提防吧?基督徒遭逼迫逃离耶路撒冷时,玛利亚回到家乡。她收养了两个弃婴,照顾一个残疾的老妇,靠着来自主耶稣的力量,她不求回报地爱人、助人。玛利亚的殷勤、善良,激发了全村人的善意,把天国真实地建立在人间。这篇小说就以《天国在人间》命名。

        这一次晓君改变了结构,完全以一个个人物的角度来写,比《知道不知道》写得顺畅多了。晓君一共写了十二章,前七章是玛利亚自述,后五章是五个人眼中的玛利亚。每个人的版本都是浓缩的精华,避免了具体时空的铺陈,晓君写得开心极了。六月中她已回去上班,每天上午忙工作,下午写一两个小时。三周就完了稿。晓君再次深信,雅歌奖是必中的!如果不得奖,她这辈子再也不参赛了!

        晓君甚至开始规划,如果疫情结束,有个颁奖典礼的话,她该穿什么?获奖感言要说什么?奖金是买一件纪念品,还是全部存起来,用作将来拍电影的第一笔基金。她一直想以自己和大学室友的经历拍一部电影,让国人看看基督徒是怎样一群人,让活生生的平安喜乐的生命,吸引人来归向基督。然后呢?晓君要给于宏洁写封信,得奖表明她有写作的恩赐、有作传的资格。她参加这些比赛,无非就是要证明这一点。晓君要请他们接受采访。既然是公众人物,那就不要低调了。与其三缄其口、让人找不到相关资讯,甚至还被人在网上恶意攻击;不如自己清清楚楚把经历写下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领人归主的服事呢?

        晓君的玫瑰梦做了一个月后,创作的喜悦渐渐冷淡。她忽然想到,再次落榜怎么办?第一次参加创世纪文学奖时,王施喜认真读了她的文章;第二次参加雅歌大赛,两部中篇王施喜根本不肯读了,借口眼睛不好。连自己的父亲,以前也给过她“戏剧冲突不够”的评语。晓君有点悲哀,得奖与否还次之,关键她正处于人生最有经验、精力体力均鼎盛的时期,却没一个用武之地。她渴望写一部传世之作,取材真实人生、能打动人心、可以改变生命的作品!然而这是她个人出于骄傲的筹划呢?还是神给她的托付呢?

        晓君想,得不得奖,她都会写下去。写作已是她生命中最纯粹的喜乐,也是最大的负担。如果得奖,那将是一个印证,是可以着手于家六兄弟传记的绿灯。其余的便是老话所概括的,只问攀登莫问高,无欲无求,无怨无悔。

        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晓君听说了朴树的一首歌《清白之年》,非常喜欢。那忧伤的旋律、沧桑的歌词吸引了她,意境也恰到好处。对晓君而言,孩子们虽然因疫情在家,但已淡出了她的生命。王施喜是生活中的好伴,却不是灵里的同行者。晓君多么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她还没有年老力衰、记忆消退之前。晓君已经很久没学过新歌了,却把《清白之年》听了许多遍,学会了它。意犹未尽,晓君又改动了几句歌词,更好地表达心声。

        指缝中的流年

        迟疑迷惘的脸

        把你的故事对我讲

        就让我闪出泪光

       是不是生活太艰难

       还是世态炎凉

       我们都遍体鳞伤

       也渐渐硬了心肠

       你得到你想要的吗

       换来的是再次绝望

       可曾还有哪个人

       再让你幻想

 

        大风吹来了

        我们随风飘荡

        在风尘中遗忘的清澈目光

        此生多寒凉

        此身越重洋

        熙熙攘攘中模糊的清白面庞

       十架完全了

       我们涅槃成凰

       劫后重生开启新的篇章

       我想回头望

       把故事从头讲

       人生至宝是信、爱和盼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