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回国,好像没怎么买菜做饭;这次母亲身体不好,一个月里大都是我安排饮食,有挺多发现。总体感觉太原人碳水化合物摄取多,果蔬肉类偏少。
我先生是南方人,家里几乎天天米饭炒菜。偶尔蒸个馒头包子,只是主食变化,菜总要炒的。太原有各种饼子,咸甜椒盐,空口就可以吃下去。而且实实在在,一个饼子能顶一顿饭。山西有名的面就更别提了,里面加些酱、煮几片菠菜,就是一顿饭。碳水化物相对菜肉的比例相当高。
记得小时候,每年秋天做西红柿酱是件大事。玻璃瓶要沸水煮过消毒,西红柿要熬得稠稠的,灌瓶密封,是整个缺菜冬天的调剂补充。那时的邻居张阿姨感慨城里生活好,冬天也有西红柿鸡蛋做面的浇头。她老家的村民们,哪有什么菜啊,就是一碗面上浇一股子醋。现在和三十年前相比,生活更是好多了;但和南方相比,太原人饮食还是简单的。
回国的一个月,我每天中午炒两个菜,一荤一素。晚餐母亲只要一碗汤,煮一把挂面、中午的剩菜倒进去,正好搞定。我跟着如此吃,喝个水饱,到晚上九十点钟就饿了。碳水化合物摄取最高、蔬菜水果偏少、蛋白质更少,这是我对太原饮食的一个观察。当然,家里有十几岁孩子的肯定不同,这只是对中老年人饮食的感受。
于是买水果补充吧。什么沃柑、丑柑、小桔子,都很甜。我特别喜欢一种小芒果,半个手掌大,香甜绵软,里面的核薄得像一个硬纸片。在美国从未见过这样的芒果,美式大芒果就甭提了,亚洲腰子形的小芒果也是鼓鼓的核。柑橘类三五元一斤,小芒果八元一斤,性价比挺高。
价格较贵的水果让我非常怀疑。买过两次甜瓜,有菜市场的,也有美特好超市的。闻着很香,一剖两半,里面的籽极甜。但瓜肉入口,明显发苦。奇怪的是,多吃两口就感觉不到苦味了。不同品种的瓜,不同来源,却是一样的现象。还买过一次小西瓜,瓤粉白,滋味却是不相称的甜,让我吃得心里犯嘀咕。国内卖得很贵的提子,即美国的大樱桃,也有幸尝了一下。美国的樱桃有汁,饱满熟透的可以滴下来。国内的提子果肉是湿润的,但没有汁水,像个解冻过程中的柿子。味道嘛,不酸也不太甜,没有樱桃味。我学生物的,知道福尔马林固定组织的功效,严重怀疑是处理过的。
对于香菇,已经不是怀疑了。某天想炒个香菇油菜,在超市挑。香菇菌柄膨大的底端有些脏脏的黑东西,我想把脏的部分掰下来,结果掰不断!我进而试着让伞柄分离,居然分不开!疫情期间我加入一个蘑菇群,在野外采过很多种蘑菇,有的非常容易伞柄分离,专业名为free gill。即便伞柄结合紧密的鸡油菌,也可以揪断。大多数食用蘑菇,都很容易被碰撞导致伞柄分离,所以美国超市蘑菇都是装盒出售。国内蘑菇的金刚不坏之身,让我惊讶兼恐惧,最后一朵都没买。相比之下,速冻的热带水果,反而放心些。美特好四十元一盒的冷冻榴莲,我们非常满意。
最后说说主食,一种红糖油饼。天气凉,没放冰箱,隔了两三天吃,入口一股霉味。我里外都仔细看看,没有任何霉点。后来挑一点糖尝尝,霉味是糖里的。红糖哪能那么浓稠,一定是掺了什么粉。发霉的便是那个什么粉了。表弟送的梅菜扣肉,自带调料。我把剩下的调料包放在姜蒜上面,第二天发现姜蒜被染得金黄。
这还是自己买菜做饭,已有诸多担忧了。一天买了一把茼蒿,老妈说,上面全是农药,得好好泡泡。过一会儿老妈又说,泡太久就没营养了,三十分钟后得捞出来。还有一次老妈说,香椿和海鲜不能一起吃,会中毒的。我哭笑不得,想起以前网上的一句话,“百度看病、微信养生、专家荐股,是当代三大慢性自杀行为”。这些乱七八糟的讲解,转移了公众对食品安全本身的关注,转向繁多的禁忌和虚假的自我安慰,叹息、无语。
很多南方水果还没有长熟就被摘下来让后运到北方去卖,当然口味不会好。
智利和美国的樱桃长途运输到中国,如何保鲜肯定是个问题,口味当然不能和美国本地的比较。
再过一两个月大连的樱桃下来后,你直接从大连空运当天到太原的话,口味不是一般的好吃。
食品安全还真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