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终于引起了孤儿院所有人的公愤。从老师到工人,一致要求把杰克赶出去。走向孤儿院院长办公室的路上,杰克心里怪不是滋味。外面的日子不好过,这个他很清楚。那些冷到骨头里的寒夜,那些搞不到食物的日子,那些生病发烧难受的时刻,他都还记得。可是怎么办呢?杰克就是无法不欺负那些他看不顺眼的孩子,无法不顶撞某些他讨厌的老师,无法不回敬一下对他一脸嫌弃的工人。杰克安慰自己,走就走吧,比起进孤儿院的时候,他长大了一岁,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应该比以前更好混了。也许他现在够格进入那些帮派了?当然,进了帮派也未必好,他亲眼见过死在街头的帮派小弟,那可怖的血泊。可是怎么办呢?进了帮派至少有口饭吃,也未必就会死。真会死的话,那就死吧,死了也就再不用担忧了。
杰克就这么吊儿郎当地出现在院长面前。院长认真和蔼地说道:“杰克,你知道大家都不希望你留在这里,你必须离开孤儿院啦。别急着走,杰克。”院长停顿了片刻,盯着杰克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杰克,我决定收养你,今天晚上你跟我回家。你会有衣有食,继续读书学本事。我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独立、受人尊敬的人。但是如果你做不到,我来承担责任。你得罪了人,我去道歉;你破坏了什么,我去赔偿。从今天开始,你叫杰克-格雷斯。我的姓就是你的姓,我的家就是你的家,你的一切行为都将和格雷斯家族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从那一刻起,杰克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能有点儿言过其实;但如果说从那一刻起,杰克决心做个不一样的人,不辜负院长的爱心和善意,这绝对没有半点夸张。
这是英国著名神学家大卫鲍森讲的一个故事,折射的当然是人和神之间的关系。感恩在西方文明、基督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神的创造之恩、救赎之恩,数不胜数。和基督徒相处,常常会听到“感谢主”这三个字。甚至有个笑话,有人问一个刚被抢劫的基督徒,这件事有什么值得感恩?此人回答,感谢主,我是被抢的,而不是那个抢劫者。
我们究竟为什么感恩?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到底做成了什么大工?
最近学教会发展史,中世纪的神学家提出几个理论,挺有意思。
第一是替罪代偿论。因为人太败坏堕落,神义愤难平,必须予以惩罚。耶稣替我们在十字架上受死,平息了神的忿怒。白白得到赦免的人为此感恩。这个观点简单痛快,不足之处是让一个全然无罪的耶稣为罪人死,这安排本身公义吗?
第二种是欠债满足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打个比方,一个极其优秀的父亲,生了一个差劲的儿子。人们看到儿子时忍不住指指点点地批评,这家伙哪儿像他父亲啊!太给他父亲丢人啦!连带着父亲的形象都受损。从这个角度,人人都欠了神的荣耀之债。耶稣则是最贴心的儿子,完美圣洁,顺服神的旨意到一个地步,心甘情愿在十字架上受死。耶稣的美德像是有余的账户信用,可以分给众人。从此人也不欠债,可以与神和好。
无论哪种说法,十字架上的死绝对不是全部,三天后耶稣的复活才是高潮。耶稣的信徒不仅效法祂的死,更要效法祂的生。所以有道德影响论,耶稣的完美道德为信徒树立美好榜样,激励他们成圣。还有属性互通论,信徒通过读经祷告,领受圣餐,越来越多地分享并拥有耶稣的生命,越来越像神。
无论何种理论,表达的事实是一样的。我们从注定灭亡的世界中被救赎出来,进到神的家里。一切美善的都出于神,与神隔绝是地狱,与神同在是天堂。最坏的被挪去,最好的白白赐给了我们。地狱天堂之间的一切,健康、能力、名望、财富、家庭等等,全是短暂、相对的;而永恒、绝对的祝福已经在我们手中。为此,所有信徒都当献上无尽的感恩,这是理所当然的。
杰克在新家里也许仍然会有不开心的时刻,但他的结局和一个流浪街头的人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因着盼望、信念和爱,他一天天成长,满心感恩。这便是基督徒的写照,也是基督徒事事感恩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