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遗憾没有学文,看完齐邦媛的《巨流河》,没有这个遗憾了。过去幼稚的想法,作家就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充满激情浪漫;看了齐邦媛的经历,才明白研读、翻译、对比等等有关文学的研究,和做科学没什么不同,甚至要求更高。
从1924到2024,百岁的齐邦媛经历了中国现代史,见证了台湾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发展。她是文史研究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更是一个文化大使,把欧美文学介绍给华人,把台湾文学英译介绍给西方世界。齐邦媛主持了近十年的笔会季刊,致力于文化交流,投入极大心力。她不无感慨地发现很难找到接班人,因为“真正的作家都是单枪独行侠”,并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别人作品的推广上。
徐友渔曾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才情兴致的最大发挥、和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孰轻孰重,是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一个处于国内最佳研究条件的人,其精力应主要用于追寻那千虑之一得、那耀眼的一霎那;还是应该全面系统地介绍新学新知、为最后大规模的团队登顶而拓荒铺路?
齐邦媛无疑是后者。神也眷顾祂的使女,让长寿的齐邦媛写出了自传《巨流河》。既是一生经历及研究工作的回顾,亦是对文学青年的一个严肃提醒。
我大一时曾混进去听中文系、英文系的课,那是新奇好玩。没几天,就听中文系学生抱怨,三红(红日、红岩、红旗谱)读得好痛苦。而我们宿舍的生物系女生,正一本本看卫斯理系列,《头发》、《迷藏》、《聚宝盆》,读得好快乐。后来还得知这样一个书单,望之生畏,还是把文学留给那些潜心做学问、不单单追求阅读快乐的人吧。
鲁郭茅巴老曹,车别杜,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至今我都不知道车别杜是谁?车尔尼雪夫斯基?另外两位呢?欢迎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