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无言

讲述在美华人医生的故事
正文

“我们的那些故事”第一季之“梅花香自苦寒来”

(2022-10-16 20:39:32) 下一个

我们的那些故事 (小说连载)

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前言

讲述在美华人医生的故事

第一季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9月底开始,李建陆续收到内科培训科室发出的面试邀请,总共9个面试。亚瑟对李建说,看来李建的Match成功可以是铁板上钉钉了,稳了。一般科室是按照6-10比1的比例发面试,就是说科室今年招10个住院医生,基本会面试70-80个面试者,保障自己科室在最后的Match中不会出现空额 (如果招不到住院医,结果意味着医院工作人员紧缺,科室不能很好运转)。反过来说,如果申请者能够拿到7个以上的面试,按照概率计算,应该可以Match上其中的一个科室。李建知道概率只是概率,现实是现实,曾经听说过有10个面试的申请者最后没有Match成功的例子。

面试对于中国学生比较陌生,在国内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乏面试的练习和经验,然而,美国学生习以为常,上大学,申请医学院等等都需要经过面试过程。面试是申请者向面试官展示自己能力推销自我的机会,同时面试官也能通过面对面接触申请者获取真实资料从而得到本机构所希望的人才。每个科室培训部主任都是阅人无数的面试老手,通过申请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都能很快判断此申请者是否能够迅速融入和适应本科室的培训。

申请者得到面试机会,说明科室已经认可申请者的资历,就是一只脚踏入了门槛,如何帮助另一只脚跨入,就看面试时的表现。医生的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表现,科室往往会选择一个智力平平而与人为善,乐于合作的住院医生,而不希望有一个自持高傲满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员。

通过面试,申请者同样在评估科室的表现,选择自己心仪的培训科室,教学任务如何实施,病人数量种类是否多样,临床操作是否足够,后勤保障是否完善等等。

李建一共得到9个内科面试,2个在DC,2个在巴尔的摩,2个在费城,2个在纽约,还有一个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李建把9个面试科室排了一下队,准备拿巴尔的摩的一个科室先来练手。这个科室在李建的次档名单中(李建申请时把科室分成1/3 高档,1/3中档和1/3次档),第一次面试主要是得到一个经验看一下面试大致流程,万一有失手也不会可惜。

面试当天李建准时到达,着装得体,正装出席,谈吐清晰,不温不火,不卑不亢,表现一直不错。在和科室培训主任交谈中,主任突然说道:“建,请提供一个在你医疗实践中你感兴趣的病例,谈谈为什么会引起你的兴趣?”李建当场愣住,冷场,自己没有准备过病例介绍,最后只能磕磕碰碰的憋了一个病例出来,表现大打折扣。后来其他面试官问到对科室有什么问题时,李建也提不出很好的针对性问题。一个面试下来,李建总结经验教训,一则,自己轻敌,对于常见面试问题没有好好做准备;二则,对科室研究不透,不能提出好的问题来加深面试者对自己的印象。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继续奔赴之后的面试。

住院医生面试,培训科室不提供路程住宿餐饮等面试费用,一切花费都需要申请者自理。为了节省开销合理安排时间,李建尽量当天开车来回。如果在同一个城市的两个面试,把他们安排在前后两天,一个路程完成两个面试。

面试经历多了,越做越顺手,很多时候与面试者的交谈都是很轻松的话题。在费城的一个科室面试,培训主任是个中国通,很喜欢中国电影,面试中两人花了10分钟谈论“卧虎藏龙”,谈李安和周润发。在纽约的一个面试,李建注意到面试者办公室后墙橱窗里放着一个篮球奖杯,机灵的提起篮球话题,两人一拍即合,谈了15分钟美国篮球和迈克尔乔丹,还有“独狼”马布里的转会消息。当然,李建也遇到过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在巴尔的摩的另一个科室的面试中,培训主任问李建为什么要去读PhD博士,李建回答是为了增加更多科研的经历。主任不以为然的告诉李建,MD也可以做科研的,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读PhD,看看NIH科研部门的头头们一般都是MD而不是PhD。李建无话可说,这个主任不知道,外国学生来美国需要签证和保持身份,读博士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在多个面试中,李建经常会见到熟悉面孔,好几个申请者在不同的科室面试中又碰面。其中一个来自尼日利亚的小伙子引起李建的注意,小伙子叫卢多,和李建很谈的来,两人交流了各自的面试经历竟然发现他们之间有3个科室是重叠的。李建推断由于两人的资质相似所以会收到相同的面试邀请,两人互相祝愿彼此,并且希望能够Match到同一个科室。

克里夫兰科室的面试是在12月底,前一天李建开车6小时过去,第二天面试完下午马上开车回DC。那时正是冬天,一路下大雪,车速缓慢,开到家已是凌晨,疲惫交加,一觉醒来后,发热咳嗽,李建劳累病倒,之后的另一个面试需要重新预约推后一周。

巴基斯坦老兄亚瑟只拿到了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面试邀请,还是他在科室做住院医生的老乡推荐的结果。亚瑟去面试之前找到李建交流面试经验,李建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李建认为,亚瑟为人诚恳厚道做事踏实,只要他在面试中表现自然展示真我,一个面试也有机会Match。

2004年3月份的“火柴日” Match Day,东部时间中午12点一过,李建就接到了亚瑟的电话,亚瑟在电话那头很兴奋的告诉李建,他成功Match了。李建很为他高兴,同时告诉亚瑟他自己也Match了,而且和亚瑟在同一个城市,纽约布鲁克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简单一点好 回复 悄悄话 华人孩子学医的不少。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