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9)
2008 (32)
2013 (21)
2015 (83)
2016 (117)
2017 (89)
2018 (69)
2022 (53)
2025 (1)
孙道临的形像,玉树临风,俊逸儒雅。孙道临的学识,渊博深厚,才华横溢。孙道临的气质,诗人和哲人的结合,飘逸而又深沉。孙道临的声音,浑厚而富有磁性,激昂而动人心弦。孙道临,是形像、声音、气质、才学完美的结合。
孙道临于192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孙文耀原是晚清的秀才,但他有感于“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以为只有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道路才能振兴中国,经过刻苦自修,考取官费留学比利时,学铁路工程,回国后即在铁路局当工程师。孙文耀先生作风严谨,一丝不苟,为人清高,不随波逐流。那时他与翁文灏、胡文耀一起,号称“三文”。孩子们都以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而母亲呢,十分慈祥、善良,因为不识字,不善于说话,上街买东西,与人打交道,常常受欺吃亏。但他还总是往好处想,不相信会有人故意使坏,因此毫无怨恨之心,责备之言。那时,北平胡同一般老式家庭的门上曾贴过一副门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久”,下联是“诗书济世长”,这十个字曾给孙道临那幼小的心灵以极深的影响。大哥比弟弟年长十多岁,二哥长二岁,兄弟三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平时很少在一起玩。父亲不准孙道临走出门去与街头巷尾的小伙伴玩耍,他只得孤孤单单地在家里与饲养的小狗、小猫和鸽子逗著玩。它们都成了孙道临的好朋友。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孙道临从幼年就养成了拘谨、内向、沉静的性格,而且直到现在还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这种印记。
和母亲、哥哥们在一起
和父亲在一起
少年孙道临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孙道临的父亲因坚持不为敌人效力,连铁路局支付给他的干薪也不拿了,家道更形衰落。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一九三八年卖去了一座房子,支持孙道临考进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经济系深造。 古朴幽深的燕大校园,使孙道临有了专心采掘知识的宝藏的机会。那时,爱看书和研究社会问题、探求人生的意义,是许多追求光明的青年人的特点,孙道临也是其中的一个。
在燕京大学,孙道临意外地和一位老同学重逢了。这就是他在小学、中学都是同班的黄宗江。这位老同学酷爱戏剧艺术,这次他进燕大读外文系,又在燕园掀起了“爱美剧”(业余演剧)的热潮。他为人纯真、坦荡,富有激情。道临钦佩他的才,更爱他的真。由于他的乐观情绪,常常感染别人,道临又把他比作一条“喧哗的河流”。正是这条“喧哗的河流”,改变了道临的生活航程。宗江拉道临一起组织燕京剧社,并决定演出《雷雨》。不久,宗江又邀他参加《窗外》的演出。他开始显出了他潜藏的表演才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封闭了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孙道临辍学回家。为了生活,他又不得不踏上了人生又一段艰辛的历程。那时,黄宗江已在上海和蒋天流等一起组织剧团演出,而且把妹妹黄宗英也带出来了。他希望道临也去上海,可是道临没有去。道临虽然很爱戏剧,却从未想到要以演戏为生。特别是当他看到职业演员的流浪者似的卖“艺人”生活,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又不愿意向敌伪机关谋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设法在交道口附近租了一个院子,养羊卖奶。他卖了一年羊奶,又因为是“非法”的,只好关门大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下“海”,参加了唐槐秋领导的中国旅行剧团。以后,他又先后参加上海国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与黄宗英、卫禹平等一起演出了《家》、《日出》、《雷雨》、《三千金》、《甜姐儿》和《茶花女》等话剧。孙道临还根据英国文学名作《咆哮山庄》改编了一个题名为《魂归离恨天》的话剧,由丁里导演,黄宗英担任主角。
抗日战争胜利,在近四年的舞台实践中,孙道临在表演艺术上逐渐成熟,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但他对这种“卖艺生涯”仍不习惯。当他一听说燕京大学复校,决定重返燕大完成哲学系的未竟学业。经济条件不行,就半工半读,一面帮助学校看管图书馆,一面努力读书。这次他选读了美学和文学,系统地读了莎士比业作品,还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创造论》(即《诗学》)。当他在1947年毕业时,正好黄宗江从国外回到北平,邀请他参加了宗江自己创作的话剧《大团圆》的演出。接著他和大家一起又应金山创办的清华影片公司之邀,来到上海参加拍摄根据这出话剧改编的电影。从此,他开始了“电影生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新的生活在他面前展现了新的世界。他正是怀著这样的感情,调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扮演了电影《乌鸦与麻雀》中的穷教员这一角色,在银幕上再现了当时革命与反革命尖锐斗争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变化。
1951年,他参加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农村访问。1952年,他又和其他电影演员一起奔赴朝鲜战场,深入生活。老区支前模范和志愿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的领队范正刚同志在战地壮烈牺牲,都常常使他激动得夜不能眠感觉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著他。
1954年,孙道临扮演《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他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形象,努力从内心和形体两个方面去掌握角色,终于获得了成功,使他的艺术生命焕发了新的光采。这成为孙道临艺术创作历程中的转折点。
在这之后他拍摄的《家》中的觉新、《不夜城》中的张伯韩、《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孙道临在表演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的体现。
孙道临和王心刚在《永不消逝的电波》
孙道临在《早春二月》中扮演的肖涧秋,应该说是他表演艺术上达到的又一个高度。这是二十年代革命低潮时期一个处于徘徊苦闷中的知识分子典型。他完全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为了不以自己代替角色,仍然为角色的一言一笑,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使银幕上肖涧秋所流露的复杂而矛盾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孙道临年届四十的时候,爱情的花蕾依旧藏在心底,一直没有理想的意中人。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面呈喜色地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为了艺术追求迟迟未婚的大龄男女,终于幸福地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婚后,一对艺术伉俪相亲相爱,比翼齐飞。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相濡以沫共渡劫难。下面是他们的家庭照,两个人携手一起慢慢老去
粉碎“四人帮”后,孙道临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在影片《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接着集编、导、演于一身拍出的《雷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
作为演员参加拍摄过的电影:
1 雷雨 (1984)
2. 非常大总统 (1986)
3.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82)
4. 李四光 (1979)
5. 51号兵站 (1961)
6. 早春二月 (1963)
7. 革命家庭 (1960)
8. 民主青年进行曲 (1950)
9. 三毛流浪记 (1949)
10. 大团圆 (1948)
11. 万紫千红总是春 (1959)
12. 红色的种子 (1958)
13.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
14. 春天来了 (1956)
15. 家 (1956)
16. 不夜城 (1957)
17. 南岛风云 (1955)
18. 女司机 (1951)
19. 乌鸦与麻雀 (1949)
20. 渡江侦察记 (1954)
参加制作的电影:
雷雨 (1984).... 导演
2. 雷雨 (1984).... 编剧
3. 非常大总统 (1986).... 导演
4. 非常大总统 (1986).... 编剧
5. 继母 (1992).... 导演
6. 詹天佑 (2000).... 导演
7. 石油盛开大庆花 (1977).... 解说
8. 大河奔流 (1978).... 解说
9. 新安江上 (1958).... 解说
10. 祖国啊,母亲 (1977).... 配音
11. 王子复仇记 (1948).... 配音
12. 琼宫恨史 (1975).... 翻译
13. 琼宫恨史 (1975).... 译制导演
[图片和资料源于网络,水影编辑整理]
曾梦想过一定要找一个长得象孙道临那样的人共度一生, 还好世界之大,长得象的人也还真有......, 嘿嘿....
今天是四月一号, 可信也可不信.
补课看呢,谢谢了
“早春二月”里的孙道临和谢芳是中国文人气质的最佳诠释,不是漂亮不漂亮的问题。。。。
dongfangshaoer,和酷宝多聊,她对电影和演员很有见解。
shima喵喵,我也是看他们两人在一起的照片,特别喜欢。
和你一样,我最爱的也是肖间秋和陶岚.那是个经典里的经典,十分佩服导演谢铁li, 能拍出这样一个资到不行的小资电影,至今无人能超越。我爸说他当年是个红小鬼来着.
至今都记得萧间秋在村边小路上的一跃,因为他以为自己能给文嫂一些帮助。
江南,谢谢你光临。嗯,孙道临是才子,王文娟是佳人,我也很喜欢他们。江南又是才子又是佳人:)
孙道临和王文娟,一个书香世家,学识渊博,一个文化水平不高,性格孤僻, 两个人的婚姻其实并不完美. 孙道临曾试图解脱, 但终究没能跨出那一步. 有些老人的回忆录提到过的.
呵呵,司令想过他和谢芳配对~说老实话,我觉得谢芳是配不上他的,主要还是觉得谢芳并不漂亮:)
女儿真是象王文娟,漂亮!可惜没有遗传孙道林那双传神的眼睛。
水沫,感谢啊!
俺爹长得和他有些相像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