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
2007 (89)
2008 (32)
2013 (21)
2015 (74)
2016 (116)
2017 (89)
2018 (58)
2022 (53)
街道的称谓
春日,我们行驶在小镇的一条亨格福德大道(Hungerford Dr),一侧是雪白梨花,另一侧是绯红樱花,花团锦簇,如云似霞。
我们经过北华盛顿街(N. Washington St),比尔大道 (Beall Ave),东中巷 (E. Middle Lane)和门罗路(Monroe Pl),拐入巴尔的摩路(Baltimore Rd)。我留意到美国的街道跟中国一样,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中国的街道,有路、街、巷、里、弄、胡同、大道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路、街、巷。
街一般是主干通道,宽度较大,两侧多为商业或重要公共建筑,比如著名的北京长安街。巷则宽度较窄,通常2-4米,两侧以民居为主,比如杭州的大塔儿巷,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出生地。「南街豪郡城,东圃压州宅」,这里的「街」便是指城里热闹的商业街道。「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巷」在古诗中时常跟「深」字连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小巷窄而深长,适合丁香一般的女郎,撑一把油纸伞,在雨中缓缓而行。古代城市中的大道为「街」,小道为「巷」,这个词义延续至今,比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
「路」一般泛指通用型马路。古代城内通道为「街」,城外才为「路」。「路远香车迟,迢迢向何所」,迢迢向远处去的是「路」。现在已无这种区分,城内街道也可称作「路」,比如上海繁华的南京路。有的城市东西方向的叫「路」,南北方向的叫「街」。这个规则因地而异,并非普遍现象。
弄是比巷更狭窄的通道,常见1-3米,多存在于江南民居,比如杭州耶稣堂弄; 里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居住单元,比如杭州思敬里。说到里弄,总让人想起江南市井的烟火气,厨房的香气、锅铲碰撞声与邻里闲谈声交织在一起,嘈杂、细密又温暖; 这烟火气,不张扬,却浓得化不开,是温软生活的底色,也是江南记忆的灵魂。
胡同是北方特有的狭长通道,两侧为四合院外墙,宽度类似巷但更规整,比如北京名人故居林立的「帽儿胡同」。大道是宽阔笔直的交通干线,常见于新城的现代规划,比如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
在英文中,「街」对应「Street」,「路」对应「Road」,「巷」是「Lane」,「里弄」是「Way」或者「Court」,「大道」是「Avenue」或者「Boulevard」。
「Avenue」和「Boulevard」都源自法国。「Boulevard」承载着巴黎奥斯曼改造的野心,更加豪气,一般是宽阔的现代城市林荫大道。Street和Avenue常常垂直相交,宛如棋盘,比如纽约。纽约南北向是以数字命名的Avenue,东西向是以数字命名的Street。第五大道60街至34街之间,名牌荟萃,彷佛一条流光溢彩的时尚走廊,奢华在空气中悄然流转。
英文中街道的称谓还有车道(Drive),环路(Circle),高速公路(Freeway,Highway)和公园景观路(Parkway)等。曾经我居住过一个社区,街道名字诗意盎然,有桃园路(Peach Orchard Rd),圣泉道(Holly Spring Dr),月桂木巷(Laurelwood ln)和槐木弄(Locustwood Ct)等,美若桃花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路的发展,形成人类文明最初的印迹。道路的称谓,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值得探寻的乐趣。
《世界日报》2025年7月8日
“春日,我们行驶在小镇的一条亨格福德大道(Hungerford Dr),一侧是雪白梨花,另一侧是绯红樱花,花团锦簇,如云似霞。”好美的大道!戴望舒的雨巷又是不同的意境,江南有丁香女郎也出诗人作家。
其实水沫姐就是一个丁香一般的江南女郎,娉婷玉立,自带香气!:-)
在英文中,「街」对应「Street」,「路」对应「Road」,「巷」是「Lane」,「里弄」是「Way」或者「Court」,「大道」是「Avenue」或者「Boulevard」——太涨知识了,尤其是“里弄”的翻译~~
这烟火气,不张扬,却浓得化不开,是温软生活的底色,也是江南记忆的灵魂。——好诗意的表达,比赞:))
水沫周末愉快。
正好我前两天刚看到一段有关的微博,给你凑点料:
路:能够三辆马车并行的地方才能被称为路。
道:两辆马车可以顺利通行的被称为道。
途:一辆马车顺利经过的就叫做途。
街:指两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较宽阔的道,
巷:两边没有商铺,较窄,较短的道,北方称为胡同,南方称为弄堂;
径:独轮车行走的叫小道,步道,
蹊:指多少代人在本没有路的山野间踩踏出来的小道;
阡:在田地里南北向的田埂,
陌:在田地里东西向的田埂。
我也第一次看到这些说法。
学到好多怎么说路的:)
咦,还有板凳坐,先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