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读到过关于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即,企业如木桶,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其实,这个理论通用于任何系统、组织或个人。即,我们的整体能力,我们最终的幸福程度,不管其他方面有多强,只要有一个短板,整体效能就会被拖累。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婚姻。我如今能有相对健康美好的婚姻,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而不是所谓“好运”,或是“好命”。如果一切归结于“命运”,那就等于否定人的能动性。有同学悄悄话我,说你一定有着幸福的童年。哈哈,天知道。或是,我的先生一定如何如何。是的,好的婚姻一定是两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婚姻也是一个组织,既然是组织,就需要一个领头/操心人物。我的确是会比我先生多想几步,哪怕现在的 CEO 是他。为啥我要多想,因为我的命运在我手,因为我想要好的婚姻/生活。
我们的相爱故事是很美好的,但走入婚姻,一样需要面对一地鸡毛。以前没有孩子时,他忙我忙,已曾影响到我们的感情。有了孩子后,若还是这样的情形,最后吵闹到分手的地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有了孩子后的婚姻生活这个木桶,具体是由哪些木板组成?如果说,丁克时期,两个人还可以自顾自的话,有了孩子后,事情的确多了很多。孩子的一日三餐,不能凑合。孩子的作息需要跟进和陪伴,大约 12 岁前的孩子,是不可以独自在家的。然后,孩子上学的诸多事宜,等等。很多婚姻里的矛盾,多半是在有孩子之后。如果两个人依旧很忙,没有人操心这些具体的事情,那么,这块短板会最终决定婚姻的整个质量。
曾经的我,很抗拒全职妈妈理念的。我被外派美国那年,意外有了小儿。Babyshower 时候,同事问我的计划,我说,回国后接受高管位置,孩子交给妈妈带。老美都没说什么,但眼神中,我可以感知她们的不认同。有个关系不错的市场部的头,推荐我去看一本书,一岁之前的孩子需要什么。应该说,这本书对我的冲击是不小的。最终我决定,归国后辞职在家全职陪伴,完全是个人自愿。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个决定,的确是非常正确。孩子有了很好的童年陪伴,我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所长,继而有了事业的第二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婚姻没有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搁浅,相反,基础更加夯实。
那个时候先生很忙,平日基本看不见人,周末也不敢完全保证。好在家里有阿姨,有老妈帮助,再加上我这个家庭 CEO 的穿针引线,我们这个家算是平稳度过。当然,我也要感谢先生,努力工作,没有搞三搞四,经济上让我们衣食无忧。
孩子大约 8 岁时候,我们决定来美定居。我们商量了很久,该如何调整家庭模式。或是我在美全职妈妈,他在国内提供经济支持;或是,他放弃国内一切,和我们同进同出,我主外他主内。分居肯定不是我们的选项,且初来乍到美国,太多的功课要补,家里需要人。如今十年过去看当初选择,又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有足够的陪伴,孩子的情感发育相当健全;因为家里有人打点,突发事件有人跟进,少了很多的鸡飞狗跳;因为他有时间在家,也可以给我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他也因此有了更多动力实践的机会,邻里朋友都称他为 handy man。
是的,我们各自都在必要时候,放弃了我们认为必须要放弃的,填补了婚姻中的需缺。我们都认同,婚姻/生活这桶水能否越储存越满,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补上短板,而不是任由“经济需求”这块长板疯长。
婚姻是否/如何幸福,各有各的罗马之路。我这里仅分享个人经历的一点心得,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