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军工虎谭瑞松

(2025-04-01 07:18:28) 下一个

从“道德标兵”到“猎艳狂魔”,“国之重器”沦为私人金库

原创 王柏临 锐利视点 2025年02月25日 07:08 上海

2025年2月24日,中纪委一纸通报震动军工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被开除党籍,其“靠军工吃军工”的贪婪行径被彻底撕开画皮。这位曾掌舵中国航空工业十余年的“军工虎”,最终在权力与欲望的泥潭中轰然倒塌,留下一地鸡毛。

 

一、技术精英的“镀金年代”:从东北车间到权力中枢

1962年,谭瑞松生于吉林市一个普通家庭。1983年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设计专业毕业后,他的人生轨迹便与军工产业紧密绑定。在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公司,他从技术员一路爬升,短短17年便坐上了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的位子。

那些年的谭瑞松,是典型的“技术派实干家”。2000年前后,他主导的航空发动机国产化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某型号发动机研制成功时,他甚至亲自下车间与工人同吃同住三个月。一位老员工回忆:“谭总那时候裤腿上永远沾着机油,开会时能把技术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种“螺丝钉精神”,让他成为军工系统内备受瞩目的“少壮派”。

 

2008年,46岁的谭瑞松升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正式踏入权力中枢。此时的他还保持着“清流”人设:开会自带保温杯,拒绝商务宴请,甚至因下属送了一盒茶叶而大发雷霆。某次内部廉政会议上,他痛心疾首:“军工是国之重器,谁敢伸手,我就剁谁的手!”台下掌声雷动,无人料到这句话日后会成为黑色幽默。

 

二、“军工帝国”的饕餮盛宴:改制并购里的“魔术手”

2018年,谭瑞松登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之位,手握万亿资产调配权。也就是从这时起,他的“饕餮之口”悄然张开。

第一道硬菜:企业改制“抽水机”

航空工业旗下某研究所改制时,谭瑞松授意将估值80亿元的优质资产“打包”进混改企业,再通过关联交易将控股权转移至私人公司。知情人透露:“他玩的是‘蚂蚁搬家’,每次改制都要‘抽水’5%-10%,这些钱最终流向海外离岸账户。”仅此一项,谭瑞松团伙便侵吞国有资产超20亿元。

 

第二道硬菜:工程承包“摇钱树”

某新型战机配套基地建设项目招标时,谭瑞松直接指定其子谭某控制的空壳公司中标。这家注册资金仅500万元的公司,转手将工程分包给其他企业,净赚8亿元“中介费”。更魔幻的是,谭某公司连办公场地都是租用的共享工位,却被谭瑞松称为“军民融合典范”。

 

第三道硬菜:人才选拔“批发市场”

在谭瑞松治下,航空工业的干部任命成了“价高者得”的竞拍会。一位地方分公司总经理为求升迁,连续三年春节向其赠送金条,总重达50公斤。而谭瑞松的“创新”在于:他要求金条必须熔成航空发动机叶片形状,美其名曰“不忘初心”。

 

三、权色江湖:从“道德标兵”到“猎艳狂魔”

谭瑞松的堕落,远不止于金钱游戏。

权色交易产业链

2019年,某航空院校“校花”王某突然空降集团总部任机要秘书。知情人爆料:“这姑娘的专业是舞蹈,简历里最大亮点是‘全国大学生选美冠军’。”王某的“晋升速度”堪称火箭:三年内从科员升至正处,分管百亿级采购项目。而她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定期到谭瑞松的私人会所“汇报工作”。

猎艳“三件套”

谭瑞松的猎艳手段自成体系:

1. “学术诱惑”:以“讨论航空前沿技术”为由邀请女工程师单独谈话;

 

2. “文艺包装”:集团年会必设“才艺展示”环节,相貌出众者直接调入总部;

 

3. “命运操控”:对不从者,轻则调离核心岗位,重则借审计之名逼其离职。

 

某离职女员工控诉:“他说‘歼-20能上天,我就能让你的人生落地’。”

 

四、对抗审查的“三十六计”

 

2023年3月谭瑞松卸任时,其违纪线索已引起中纪委注意。这位“军工枭雄”使出了浑身解数:

 

第一计:金蝉脱壳

将海外资产转移至前妻李某名下,李某持加拿大绿卡,常年定居温哥华。集团内部流传:“谭董早把退路铺到了北纬49度。”

 

第二计:暗度陈仓

指使亲信销毁财务凭证,某子公司连夜碎纸机超负荷工作,导致电路起火惊动消防。

 

第三计:装神弄鬼

谭瑞松被查前疯狂搞迷信活动,不仅重金聘请“大师”在办公室布风水局,还定期用航空煤油焚烧“消灾符”。讽刺的是,这些符纸最终成了纪委的证据链一环。

 

五、崩塌时刻:“国之重器”沦为私人金库

2024年8月30日,谭瑞松被官宣落马时,航空工业内部却异常平静。一位研究员苦笑:“他早把集团掏成了筛子,现在连保密柜里的U盘都能在暗网买到。”

 

触目惊心的“三宗罪”

 

1. 技术泄密:某型直升机设计图纸被发现在境外暗网标价200比特币出售,溯源发现来自谭瑞松情妇的笔记本电脑;

 

2. 产业链蛀空:集团旗下37家配套企业因长期被压榨货款而濒临破产,导致某新型运输机量产推迟两年;

 

3. 人才断层:十年间核心研发团队流失率超40%,某总师离职时留言:“这里不再是造飞机的地方,是造孽的工厂。”

 

尾声:军工反腐的“破窗效应”

 

谭瑞松的倒台,撕开了军工腐败的冰山一角。耐人寻味的是,在其被查后三个月,航空工业系统内有11名局级干部主动投案。而更深刻的警示在于:当“造飞机的人”开始琢磨“捞银子”,“护国重器”就可能变成“误国凶器”。

 

如今,谭瑞松的案例已被写入军工系统警示教育片。镜头扫过他曾经的办公室,墙上“航空报国”的题字早已蒙尘,而窗外,一架试验机正呼啸着冲上云霄——这个国家最锋利的剑,终究不能沾染饕餮的锈迹。

 

(全文完)

 

综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及多篇媒体报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elee 回复 悄悄话 好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