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大王”讨债,引爆舆论
多维视角
2025年05月18日
导读: 戴口罩哪几年,深圳有一个人物可谓大出风头,他就是张核子,曾因“核酸帝国”引发广泛争议。戴口罩哪几年,深圳有一个人物可谓大出风头,他就是张核子,曾因“核酸帝国”引发广泛争议。
近日,张核子因旗下深圳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起诉多地卫生健康部门再度登上热搜。自2024年起,张核子名下深圳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陆续将莆田市卫健局、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卫健委等多地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告上法庭,索要口罩期间的检测款项。这一“硬刚”举动,揭开了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普遍面临的回款困局,也让张核子及其背后的核子基因帝国,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01、在核酸检测领域找到了“主战场”
张核子的职业生涯颇具传奇色彩。这位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曾以高新技术人才身份被引进至深圳市公安部门,参与筹建早期DNA鉴定中心。2003年,张核子离开体制后,先是创办装饰公司,后于2012年成立核子基因,才算找到了“主战场”。在官方叙事中,张核子的目标颇为宏大:“让基因技术渗透到生活中,延长人类寿命10岁以上”。
但真正让他走向“巅峰”的,却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其旗下的核子华曦实验室,以“加盟+直营”模式迅速扩张,被称为“病毒式扩张”,高峰期实验室覆盖45座城市,累计检测超7亿人次。伴随业务狂飙的,是争议的雪焦点——2022年11月,兰州市卫健委曾通报其“核酸造假”。网友扒出“核子开到哪,新冠爆发到哪”的时间线,旗下公司多次因违规操作被处罚,张核子本人更被曝因合同纠纷成为“老赖”,遭法院限制高消费。
02、核酸检测机构“病毒式” 扩张
核子基因的扩张速度,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密不可分。这家号称“全国拥有100块基因检测牌照”的企业,构建了“司法鉴定+医学检验+健康管理”的业务矩阵,但真正让其赚得盆满钵满的,仍是核酸检测。
据其官网披露,核子基因发展出“基因小屋”、“创客代理”、“区域独家代理” 三种加盟模式:最低32.72万元即可成为代理商,一个标准化“基因小屋”年利润宣称可达45万元左右,而模式三的地级市独家代理,更可通过下设10家基因小屋,能实现年利润500万元。
这种“低门槛、高回报”的招商话术,配合新冠防控期间的检测刚需,让核子基因在短短两年内开设54家直营分公司、565家基因加盟小屋,形成覆盖全国的检测网络。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监管层面的隐忧。多地公开信息显示,核子华曦曾因“未按规定保存记录”、“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问题被行政处罚。即便如此,其商业版图仍一路狂飙,直至2022年底,新冠防控政策调整,他和他的检测机构才逐渐淡出核酸舞台。
03、官司与“核酸标签”
都是亮点
新冠退潮后,核子基因的经营重心悄然转移。张核子被曝进军房地产、预制菜行业,试图淡化“核酸标签”,但此次起诉卫健局的举动,却再次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其“核酸标签”仍然是亮点,似乎已经在他肉体上打上了烙印。据悉,核子华曦起诉的多为三四线城市卫健部门,案由均为“服务合同纠纷”,涉及金额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这类诉讼看似“追讨陈年老账”,实则折射出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共性困境。新冠防控期间,各地为快速筛查普遍与第三方机构签订检测协议,但部分地区因财政压力,未能及时结清款项,也可能部分地区认为检测机构没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有反作用,故欠款一直不愿意支付。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只有张核子敢这么干,换其他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私下协商。”有网友对其表示:有人认为“商业行为应依法维权”,也有人质疑“靠新冠病毒暴富的企业,如今为何执着于讨小”?莫非背后还有大佬?无论诉讼结果如何,张核子与他的核子基因,都已成为新冠时代的一个特殊符号。只是这个符号背后,既有资本的狂欢,也有监管的疏漏,更有公众对“核酸检测行为”的深层叩问。
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