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正文

(转载)《再谈丹道》

(2025-02-03 15:51:15) 下一个

《再谈丹道》

张良士 撰

(转者注:此文原连载于1948年《苏州日报》,标题为《内功与丹道》(2月21日~3月8日,连载16篇)和《再谈丹道》(4月18日~6月8日, 连载21篇),总计37篇约3万余字。作者为平江张良士(乾乾子)。因作者称汪东亭为“太夫子(太老师)”,称徐海印(海印子)为“吾师”,所以张良士应是徐海印的弟子或学生。其后,应读者的要求将这二部分合并为单行本,名为《丹道概论》 于是年8月由《苏州日报》社出版印行。)

一   弁言

日前,笔者写了一篇《内功与丹道》的论文,在本报刊载了十几天。这篇东西曾引起了许多读者研究的兴趣。不过,在那篇论文中,仅将吾国丹道,作了一个概论,其间细目,未加详论,且未将各种丹道类似的法门,分别异同,以至有不少读者都来质词,这是很抱歉的。现在为使读者对于丹道内容更为明了,并使丹道与其他类似法门的界线划分清楚起见,特不辞饶舌,再谈丹道。惟于外丹法门,因繁复难行,故暂不论,尚希读者原谅。

丹道是一种进化学,内丹法能使生理进化,外丹法能使物质进化,因此,炼丹成功叫做“僊”。“僊”从“亻”从“?”,“亻”者人也,“?”者迁也。意谓从凡人升迁为超人,就叫做“僊”。可见“僊”字之中,就寓着进化的意义。

“僊”字亦可写作“仙”。“仙”字的寓意有二:(一)因为炼丹修仙的人,往往遁迹山林,故“仙”字之中藏着“山人”二字;(二)山为静物,谷象中虚,炼丹的主要功夫不外乎“致虚守静”,“仙”字之所以从“亻”从“山”者,就是教人学仙须如山谷之虚静。

“丹”字之形,“月”中含“日”。这是寓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月合璧而成丹”的意义。

古人造字,都有深意,如能将以上“仙”“丹”二字之寓意参透,则修仙炼丹之法,可知其概要了。因此,我在详论丹法之前,先将“仙”“丹”二字之做含意,解释如上,以为纲要。

丹道是一种实用的学术,故凡学者,如环境许可,便应依法实行,不可因循自误。须知人生有限,过一日就少一日,若知而不行,何异束手待毙?

一般丹经,都是满纸术语,学者看了,无不莫名其妙。惟著书之意,本想阐扬丹道,而照这样写法,未免大失愿意。因为,我以为除外丹与阴阳内丹等两种法门,因有流弊,而不宜公开外,余如清静内丹法,就没有严守秘密之必要。故笔者谈论丹法,除绝对不能公开者外,余均直言无隐,以除积习。

内丹法与生理解剖、医药卫生等学,外丹法与矿物、理化、堪舆、星卜等学,都有连带关系,故凡研究内丹法者,应兼治医药等学;研究外丹法者,应兼治理化等学。学者如能这样地与各种有关学术同时研究,其进步必能比单独研究丹道一种学说者快得多,其了解程度亦必高明精确。

古人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风月襟怀,可与学道;铁石心肠,可与学道”。的确,学习丹道的人,倘无“谋道不谋食”的精神,则决不能绝俗办道;如无“风月襟怀”,则决不能调鼎采药;若无“铁石心肠”,则决不能对景忘情。这几句话,真是学道的箴言,先哲的经验谈。

“法、财、侣、地”是炼丹的四大条件,“信、解、行、证”是学习的四大程序,“诚、勤、恒”是行功的三大要着。假使学者对于上列三项,不能完全只到的话,那么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道家与道教,理学与道学,炼剑与修道,丹法与静坐法等,向来纠缠不清,混为一谈。笔者以为,如欲提倡丹道,则非将丹道与那些类似法门的界线划清不可。除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已在《内功与丹道》文中加以说明外,其余几种,现在再于下面数章中逐一分辨,以便学者看了,可以不再认紫作朱,以皂为白了。

二   理学与道学的畛域

去年上海《铁报》上所载的那篇《美国人炼仙丹》文中说“美国学者向政府陈说愿与吾国学者合作研究炼丹术之意见后,政府已委托马一浮等,先从王阳明至金圣叹一个时期中的儒道参合学说加以整理”云。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理学与道学之相混已历史悠久,而深入人心了。

考吾国学术源流,是理学出于儒家,道学出于道家。儒家的鼻祖是孔子,道家的代表是黄老。孔子虽曾问礼于老子,然并非老子的正式弟子,未得道学的薪传,所以孔子所讲的学说,与老子的根本不同。至于理学,乃系宋儒所讲,非但与道家迥异,即与孔氏之学,亦未必尽符。那么,这理学与道学两种绝然不同的学说,怎会被人混为一谈的呢?只因一辈理学大家如朱熹、王阳明等,都是明讲性理,暗习道学,甚至儒道释三家同参,弄成了儒冠道巾佛袈裟的四不象,遂使理学与道学并讲,儒书与佛经互证,造成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共一家”的笼统思想。

理学与道学的源流不同,已如上述。至于它的实际学说呢,也判然二致。因为性理是一种专讲性功的学说,而道学是性命并重的,用功方面也有自然与勉强之别。理学家的结果,至多不过做到坐脱立亡,尸解的程度,如明朝高攀龙之水解,便是一个例子;而道家的结果,则身外有身犹为中成,须肉身化气,拔宅飞升,方为大成。二者结果的优劣,亦大有高下,岂可指张为魏,强异为同哉?

理学书中,往往参杂道家思想,而道书之中很少引证理学。且只有理学家诠注道书,如朱子注释《参同契》,很少道学家注解理书的。理学与道学的谁借重谁,于此可见分晓。惟世人资禀各异,有宜于学道的,有宜于学理学的。宜于学道的未必宜于理性,宜于习理学的又未必宜于学道。故只能各视所宜,而分别取舍,不必强同其异,而贻“指鹿为马”之讥。

三   炼剑与修道的区别

炼剑是武术中的一种高深功夫,它有炼形与炼气两派。炼形派,是将有形之剑炼得能刚能柔,运施自如;炼气派,是将无形之气,炼得化柔为刚,可以杀人。二派炼法,虽各不同,而其目的,大概不外乎自卫与除暴两点。

修道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圣功夫,其法为将后天神气返到先天性命,再将先天性命返到虚无自然,其目的在于返朴还淳,与道合真。

炼剑与修道两件事,非但方法不同,抑且目的各异。若以炼剑为修道,那真是认鱼目为珍珠了。不过,这两件绝然不同的事之所以会被人混为一谈者,其中亦有个缘故。因为上流的剑客往往兼修道要,而修道的人亦每兼习剑术,以致外界的人,便误会炼剑便是修道,修道就是炼剑了。

四   丹法与静坐法之出入

丹法出于神仙家,静坐法出于儒家。取坎填离,此为炼丹之道;主敬止念,此为静坐之法。二者之源流既异,方法亦殊,其所以会被人视为一事者,因为内丹法中之初步功夫,亦从静坐入手,以致局外人便认为丹法与静坐法是同出异名了。

内丹法的功夫,是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归无为,节间逐节功夫都有细微火候;至于静坐法呢,则彻始彻终,一味无为,其间火候不甚讲究。故静坐法门,不能算是一种完善的修养功夫,与精密的炼丹术大相悬殊。

海上名流丁福保所著《静坐法精义》中讲的静坐法,是儒道释三家合参的;蒋维乔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中讲的静坐法,是中外合璧的。他们所讲的静坐法,已非纯粹的儒家静坐法,照其修习的结果,与习儒家静坐法者不同。至于乩笔所传的静坐法,则又形形色色,不胜枚举,惟多怪诞悖谬,不宜学习。

所有丹道与静坐法之出入,以及静坐法之种类,大率如上。学者看了,可以知其梗概了。

五   丹诀不肯轻传的原因

凡是研究丹道者,大概没有一个人不感到得诀之难吧!一般学者,往往随师一二十年,尚得不到全部功诀,至于导师所以不肯轻授丹诀之原因,大概有下列八种:

(一)炼外丹的功效可以点金换骨,炼内丹的功效可以易形通神,这种功效奇伟的内外丹法,倘被善人得了,果能利己利人,替天行道,而被恶人得了,未免要借此损人,贻害社会了。故于传道之时,不得不慎重行事,而抱“宁失传,毋害人”的主意了。

(二)清静内丹法,非常平淡简易,毫无神奇之处,所以老子说“道之出口,淡而无味”。这种平易的丹诀,在没有经验的初学者听了,无不轻视失望的。因为一般人对于丹道,莫不存神奇之心理,岂知所闻之诀却这样的平淡无味,你想他们怎能信受奉行,而不大失所望呢?因此,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而去”。岂知清静丹诀,乍闻之下,虽似平淡,而实行起来,却有奇效,所谓“至奇生于至常”。可是没有经验的人,怎能相信呢?因此,有道明师不肯将此看似平淡的清静丹诀轻易授人,以免被人渺视。

(三)阴阳内丹法,乃是一种在俗道之中行仙道的功夫,不明真相的人,既将目为邪道,定力不深的人又易发生危险,因此,不遇上根利器谨言慎行的人,绝不轻受,以免误人招谤,而蹈张紫阳三授匪人三受其累之覆辙。

(四)天元外丹法,功能换骨飞升,效验神效,如误传匪人,为害匪浅,故向不轻授,以昭郑重。

(五)地元外丹法,功能点金,君子得之,果能济贫助道,上接天元,而小人得之势必贪得无厌,因财作恶,故亦向不轻传,以杜流弊。

(六)访求丹法往往不辞千里,而得闻全诀又须苦求多年,有道高人自己得来不易,对于弟子,自亦不肯轻授。

(七)凡事得之难,则必视之贵而行之谨;凡事得之易,则必视之轻而行之忽。这是人情之常,事势所必者。故明师不肯轻易授人,以免遭人轻忽。

(八)炼丹之人,如法财侣地未备,而轻率下功,行功之时又不能对“诚勤恒”三点恪遵无违,则虽然行功,亦难见效。既不见效,则对所得之诀未免生疑,甚或以为明师欺人,而妄生诽谤。古人为恐误传此种轻率之人,而受不白之谤起见,故于传授之前,必先详察其性情,细视其行为,且所授之诀又多今日半句,明日一段,不肯一气授全,以昭郑重,而免误传。

所有历代仙师,不肯将丹诀轻易授人的原因,大概不外上列几点。这种谨慎的态度,实出万不得已,并非故秘其诀,以难学者。因为轻授丹诀之结果,每使师弟双方两蒙其害之故。不过,时至今日,世事大变,学者既眩于新说,人民又困于衣食,研究丹道的人,已如凤毛麟角,若再拘于旧例,严守秘密,则炼丹妙术,真将成为绝学了。因此,笔者以为在这个时代中,对于丹诀,除一部分流弊较多不宜分开者外,余者传授起来,可以略加变通,稍微宽些,以广流传,而挽颓势。

六   读丹书的方法

读书穷理,是研究任何学术的第一步工作。丹道是各种学术中的一种,当然在研究之初,亦首须读书穷理。但丹书与其他书籍不同,里面全是寓言术语,假使无人指教,真是“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所以初学者阅读丹书,没有不目炫心迷、废卷三叹的。

古人说:“得诀归来好看书。”这个“得诀”的“诀”字,有两种意义:一是行功之诀,一是读书之诀。能知读书之诀者,则丹经就不难读了。现在将笔者读丹书之诀略举数则如下,以饷读者:

(一)丹法有两种,即内丹法与外丹法。内丹法中,有清静与阴阳二派;外丹法中,有地元与天元二类。学者在读书之前,先要知道这部书,是讲那一种丹法的,然后阅读起来不致有“指鹿为马”之误。

(二)内外丹书中,虽都有鼎器之名,而所指各有不同。地元丹书中所说的鼎器,是以金属打造,用以烧炼的;清静内丹书中所说的鼎器,有内外两种,内鼎系指身中的丹田,外鼎指身外的太虚;阴阳内丹书所说的鼎器,亦有内外两种,内鼎器指身中丹田,外鼎器指同类异性。学者读书之时,须以书籍的门类,定鼎器的解释。

(三)神气是内丹法中的材料,铅汞是外丹法中的材料。惟不论神气性命与铅汞水火,都是相对之物,故凡丹书中的相对名称如龙虎、乌兔、日月、金木、坎离、婴姹等,在内丹书中就是指“神气”二者,在外丹书中就是指“铅汞”二物。学者如能明此,则可不为许多奇怪的代名词所迷惑了。

(四)丹书中先后天的界限,分得相当严。凡在一个名词上面冠以“真”、“元”等字样者,都是指先天之物;如不冠以“真”、“元”、“先天”等字样的名词,大都是指后天之物。

(五)著丹书者,每喜作离合隐语。如《参同契》中“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伦绝无声,化形而仙;百世一下,遨游人间。敷陈羽翮,东西南倾;汤遭阨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各相负乘,安稳长生”等十六句内,隐寓“魏伯阳歌”四字。此种隐语,在丹书中常可见到,读者应当随时注意。

(六)丹书中的重要语句,往往透露于平淡之处,故愈于在书中平淡之处,愈要密切注意,断不可因其平淡,而轻易放过。这是读丹书的一个要诀。

(七)提纲钩玄,去芜存菁,亦是阅读丹书的要法。学者要用拨云见日的手段,毛中求疵的目光去读丹经,才能于沙中得金,石中获玉。

(八)丹书真意,都在言外,倘然以言为实,便是指日为月了。故凡阅读丹书,必须悟弦外之音,切不可按图索骥。所有种种旁门,大多从象言中来,譬如采取日月精华、吞服男女秽物等法,都是以寓言为实事所致。

(九)丹书深奥,断非走马观花者所能了解,凡读丹经,必须三番四覆,熟思细味,才能领会,所谓“思之务令熟兮,反覆观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揣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若贪多务速,囫囵吞枣,则虽读遍丹书,亦难会意。

(十)外丹书中,以《石函记》、《龙虎经》、《琴火重光》等数书为佳;清静内丹书中,以《张三丰全集》中之《道言浅近说》,《规中指南》、《毅一子》、《天乐集》等数书为佳;阴阳内丹书中,以《参同契句解》、《参同契集注》、《悟真篇集注》等数书为佳;女子内丹书中,以《灵源大道歌》、《孙不二女丹诗注》等数书为佳;丹道刊物中,以《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等为佳。学者如能将上列诸书刊熟读细味,则于内外丹法之学理与初步实修法,可以窥其梗概了。至于乩传丹书,则伪多真少,不宜阅读。

按丹书所以难读之故,在于书中都是代名词与术语,而名词术语之中,不外乎鼎器、药物、火候三者。现在我将各种丹法中之鼎器、药物等名词的真义解释如上,又将阅读丹书的各种重要方法略举数例,学者看了,以后读起丹书来,或可比较便利些了。

七   应付环境的办法

历代丹书中,都是只讲炼丹学理,不谈学者环境的。可是,参究学理固属重要,而应付环境,尤为吃紧。因为假使只明学理而无法解决环境问题,那就永远难以实行。不能实行,则徒明学理,有何用处呢?故笔者以为对于学者的环境问题,实有检讨之必要。今特将管见所及,略述数点如下:

日来国事蜩螗,物质缺乏,一般人民,莫不愁衣愁食,困于生计。所有研究丹道者,亦为人民中之一部分,且贫多富少,大多生活环境非常艰困。而正式炼丹,须摒绝俗冗,专务其事,乃能成功。故现代之研习丹道者,都有困于环境不能实行之叹。但我以为,一般困于衣食不能绝俗者,不妨忙里偷闲,在朝晚业余时间中,抽出一二小时的工夫来,实习简易的丹法初功,以调补精神,虽或得不偿失,然总胜于不行。

吸纸烟,浮大白,打罗宋,叉麻将,差不多已成了现代人物的普通嗜好,实则此种嗜好,应断然解除,并以花在这种嗜好上的钱储蓄起来,以备将来实地炼丹时之用。现在烟酒价格贵,赌博输赢大,而存款的利息亦很高,倘能将嗜好上所省下来的钱去放折息,或购物资,那么只要盘上二三年,其本利总数必很可观了。将此积存的款子去炼清静内丹法,大概已足够应付了。

研究丹道的人,也有一部分是环境优裕可以实行的,可是他们又多养尊处优,不耐勤苦,嗜欲强盛,虽守戒律,家庭复杂,诸多阻碍,以致亦往往蹉跎光阴,抱恨终身。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实在令人可叹。我以为,凡是既知丹诀,又有财力的人,就应速斩尘缘,急访侣地,毅然决然,入圜实行,以免因循终身,依然老死。

关于婚嫁问题与夫妇生活,对研习丹道者很有关系。但有人主张避免婚嫁的,有人主张婚嫁无妨的,有人以为夫妇生活不利于炼丹的,有人以为夫妇生活无妨碍炼丹的,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就管见所及,以为凡是环境清贫,身体懦病,而尚未结婚者,则不宜婚嫁;如环境优裕,身体强健,单丁独子,而尚未婚嫁的,则不妨婚嫁,先尽人事。至于已婚学者的夫妇生活,则年老者宜由节而绝,年青者由密而疏,由疏而绝,应取渐进政策,以免双方之感情与生理发生剧变。

学习丹道的人,对其家属,亦应时常讲些仙真逸事,造化原理,以及善恶果报等与他们听,庶使家庭中人能渐被感化,而成同志。此种教化办法,对于学者的环境很有改善的效力。

以上几点,虽不足以说尽应付学者环境之能事,然照此办理,至少可以解决环境中的一部分困难。读者如再有其他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希望赐教,以补缺漏,以便遵循。

八   提倡丹道之我见

按佛学发源于印度,丹道产生于吾国,何以外来的佛学现在倒盛于固有的丹道?岂真佛学优于丹道,丹道不如佛学,所以盛衰悬殊吗?不,那是佛教徒的偏见,并非第三者的公论,不足凭信。

那么佛学与丹道盛衰的真正原因究竟何在?此在佛家门户严紧,不虽他学。且历来都有大善知识加以阐扬,故能日益光大,盛行吾国。至于丹道,则非但被许多旁门小术与类似的学说混淆不清,且又素守秘密,向不提倡,以致弄得真相日晦,乏人问津,衰微得几成绝学了。

因此,我们如欲提倡丹道,则必先将混在丹书里面的许多旁门小术、类似学说,以及含有迷信色彩的东西,淘汰净尽,然后再将纯粹的丹道,用明显的文章,有系统的编辑法,撰文著书,公开阐扬。一方面再组织一个研究社,以便连络同志,接引后学,并可假座无线电广播电台,播送丹道常识与有趣味之神仙轶事,以引起大众之研究兴趣。

笔者对于各种修养学术,差不多涉猎周遍,然欲求其能合于科学原理,具有显著效验,而又注重现实,不讲将来的,则除了丹道之外,实找不出第二种。因此,不辞多事,乐为提倡。惟“单丝不线,众木成林”,尚希海内同志,共起阐扬,庶几“众擎易举”,克收卓效。

九   研求丹道的态度

丹道是一种最玄妙而又深奥的学术,但其门类不一,宗派众多。莫说门外汉莫测高深,就是局中人也难以尽晓。譬如习阴阳丹法者,常讥清静丹法为“磨砖作镜”;习清静丹法者,又斥阴阳丹法为“披麻救火”。其实清静、阴阳,各有真理;南宗北派,殊途同归。那些互相攻讦者,都是些管窥蠡测,井蛙夏蝉之流罢了。

研究求丹道者,应知学无止境,切不可拘于一家之说,而固步自封。务须虚怀若谷,广求博访。学善财之五十三参,孔圣之学无常师,方能集思广益,知见日新。若偶闻一二,便以为尽在于此,那就满者招损,难有进步了。

丹道的微妙,非言语可以形容,必须心领神会,乃能贯彻,所谓“时之子妙在心传”。故研究丹法,非但要心思细密,见地超卓,胸襟宽广,并且要会心言外,得意象先,方能登堂入室,默契妙谛。否则,虽承师传,亦不过粗知皮毛而已。

总之,研究丹道,须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自大自满,固步自封。要有超尘绝俗的见解,不可少见多怪,动生疑虑。又须精研善悟,身体力行,才有入门的可能,成就的希望。

丹道是一种非常的学说,必须有非常的见地乃能学之。如泥于常道,拘于俗见,而去研习丹道,那必格格不入,疑虑纷起,难有成就。

十   内丹法理

(一)清静内丹法

清静内丹法,为一己独修之道,方法简单,较易实行。惟其修法,计有两种:一为从色身透出法身,一为从法身归摄色身。从色身透出法身一派,他们修炼起来,在自身上用功,一旦功行圆满,法身自能透出色身而出法界,这种修法,为北派所尚,王邱、伍、柳等都是此类功夫;从法身归摄色身一派,他们修炼起来,在法身上行功,一旦功行圆满,色身自能于道合真而超法界,这种修法,知者很少,仅西派别传吴天秩、汪东亭以及吾师海印子等宗之。现在我把以上两种清静内丹法分述如次,以便读者之采择。

甲、“从色身透出法身”内丹法

子、名词直解

一、鼎器

“从色身透出法身”内丹法中,鼎器有四:在初关炼精化气时,以气海下丹田为鼎器;在中关炼气化神时,以绛宫是丹田为鼎器;在上关炼神还虚时,以泥丸上丹田为鼎器;在最后炼虚合道时,以身外太虚为鼎器。中丹田狭于下丹田,上丹田狭于中丹田。人之精气神愈炼愈精,愈炼愈清虚,故虽愈移愈狭,亦无妨碍。至于末后以太虚为鼎器者,因欲炼我之神,使其与道合真,周遍法界之故。所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以阶段言,固可分之为四,而以功夫言,则一刻之内具此四法,不能以界空划水,硬分层次。

二、药物

“从色身透出法身”内丹法中,药物有内外之分,大小之别。静极而动,色身所生之阳气,是谓内药;感而遂通,法身所与之真炁,是为外药;天人合发,内药与外药齐生,所谓“内通外亦须通”。在筑基炼己时所采之药,是谓小药;在还丹时所采之药,是为大药。大小药物虽不外乎先天与后二气,然小静则小动,所产之气,力薄而微,故名小药;大静则大动,所产之气,力强而大,故名大药。大小之分,根据于此。至于黍米玄珠,悬于太虚,须于出神之后乃能饵服。

三、玄关

“从色身透出法身”内丹法中,玄关有死活之分,体用之别。丹田是死的玄关;神气冥合,一念不生,是谓活的玄关。寂然不动,神气大定,是谓玄关之体;感而遂通,阳生药产,是谓玄关之用。学者于玄关一窍,须从死的里面求活的,由体而至于用,才能知其先后,得其玄妙。

“从色身透出法身”内丹法中之重要名词,不外乎上列三者。至于真种之喻药物,橐籥之喻二息,坎离、龙虎、铅汞之喻神气,皆易于解悟,不必赘言了。

丑、行功法程

(一)初关功法

学者下手行功,应先静定片刻,俟杂念稍清,鼻息稍和后,乃垂帘内观,在脐后腰前心下肾上之虚无窍内,停神安息。惟以不即不离,有意无意,顺其自然为合度。因为用心太严则火炎,务必顺其自然,乃用文火温养;用心太散则火冷,必守其自然,乃称武火烹炼。如此文烹武炼,勿忘勿助,入于杳冥之中,久之,静极而动,一阳来复,薰心欲醉,四体酥软。此时,、仍须安心窍内,不为动摇,方能气归丹田,而不散失。自此日积月累,自然气足关开,而督升任降,河车路通。凡阳生而运转一次,即为行一小周天。至于书上所谓“三十六”与“二十四”或“一百四十四”与“二百一十六”等,都是象言虚理,不可执泥。

(二)中关功法

初关功夫,自无阳生而行至有阳生,再自有阳生而行至无阳生,便为完功。在气足之时,有两个证验:(一)外肾缩如童子,而成马阴藏相;(二)眉心印堂之间,金光三现。学者在证得以上两种景象之后,便当接做大药过关而行大周天功夫。在大药过关之前,须用两目注视中丹田,勾引大药,俟一粒火珠大药现象时,即微微用意导之自尾闾,经夹脊,过玉枕,入泥丸。在泥丸稍停片晌,然后自上鹊楼,经任脉,下降中宫。于是守中温养,直至六出纷飞,再上迁泥丸,调神出壳,接行炼神还虚上关面壁功夫。

(三)上关功夫

上关功夫,包括乳哺还虚,以及炼虚合道等法。阳神初出,不宜远离,须自近至远,在定多而出定少。及阳神老后,乃能远游。惟丹法不以出神为极致,须至粉碎虚空,与道合真,及为形神俱妙之最上一乘功果。法在阳神老后,虽能弃壳而不弃,再饵服玄珠,做抱一守中还虚无为之功。直至肉身化气,色空不二地步,乃为功德圆满。惟此着功夫,需时甚久,故一般修士,于阳神老后,即弃壳而去。然神妙而形不妙,总非大成,必须形神俱妙,方为全真。

乙、“从法身归摄色身”内丹法

“从法身归摄色身”内丹法,又名“真空炼形法”与“超等天元丹法”。因此种丹法,全在身外太虚中做功夫,故有“真空炼形”与“超等天元”名称。谈种丹法的书籍,实在很少,除在《性命圭旨》中“真空炼形”一章内略谈此法外,其余只有笔者的太夫子汪东亭先生所著的《三教一贯》、《性命全旨》和《道统大成》等书,以及吾师海印子所著的《天乐集》中,专讲此法。其法虽至简至易,而效果却超于一切。功夫虽都在身外做,而效验却都在色身上见。或问:功夫在身外太虚中做,何以效验在色身上见?这因为吾人法身与色身,虽然隔阂,而其间有一息相通。故虽在法身中行功,而色身上能见效验。譬如演傀儡戏者,虽在傀儡身外牵线,而傀儡自能行动。那演傀儡戏的提线,就与吾人鼻息作用一般。所以“真空炼形法”功夫,便在那息上着手。现在我将这种功夫中重要名词的意义和实行的方法,分述如下。

丑、行功法程

“从法身归摄色身”内丹法的实行功夫,只有“心息相依”一法。开始这样做,最后也是这样做。和繁复的阴阳内丹法比较起来,真有霄壤之别。所有逐节火候变化,不过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在外的“心息相依”功夫做得不差,就没有关系。按其他各种内丹法的“心息相依”功夫,大多在色身上做,独有真空炼形法的“心息相依”功夫却在外面法身上做。可是虽说在法身上做,而与色身上亦不完全脱离关系。故如说得切实一些,可以说在法身与色身的交界点上做。色身与法身的交界点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吾人鼻外径寸之地,出入息交换之处。我们如将精神稍加镇静,用心在此鼻外径寸之地,出入息交换之处,微微注意,即觉得在这地方,有个自己会动的关捩。这个关捩,就是天人合发、生死交关的机括,古人名为“玄关”。所谓“玄关”者,便是说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玄妙机关。其实这个机关,就是造化操纵吾人生命的把柄。所谓“人命在于呼吸之间”,此“之间”之“间”,便是“玄关”所在。我们如欲做到“吾命不由天”的地步,就非要把握这个机关不可。所以真空炼形法开始下功,便在这个机关上着手,可谓一针见血、直捣黄龙了。其心息相依实行方法,前在《内功与丹道》文中,虽已讲过,然尚略而未详,现在再把它详述于后。

真空炼形法“心息相依”功夫,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兹分论如下:

(一)直接心息相依法

真空炼形法以身外太虚为鼎器,故其心息相依功夫在鼻外径寸之虚空中做。所谓“直接心息相依”者,便是以心直接放在鼻外径寸之虚空中,与息相依。相依之法,以微微知息出入为度。此微微知息,便是所谓“勿忘”;但息之出入,须顺其自然,丝毫不可用以摆布,这就是“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久久相依,自能心平气和,渐超于定。学者行功,能至定境,则种种效验,不求其至而自至。惟于见效之时,既不可惊喜,又不可贪著,务须见如不见,仍在鼻外虚空中做“心息相依”功夫。这样做去,才能不作魔境,而步步上进。

(二)间接心息相依法

《庄子》上说:“无声之中,独闻和也。”“无声闻和”,便是真空炼形间接心息相依之法。其法以耳在鼻外径寸之地静听出入之息,有声则听,无声则守。不即不离,如“疏雨滴梧桐”;有意无意,如“微云淡可汉”。这样地寄心于耳,寄耳于息,间接相依,自能做至心息俱忘,入于大定之境。及至静极而动,恍惚阳生,则薰薰如醉,而效验渐见了。

以上两种“心息相依”方法,若有若无,即色即空,最为微妙,可谓一超直入之调息顿法。若行之合度,见效既效,证位又高,断非色身上调息者可与比拟。惜浮燥者行此法门,每每不易合度。因为在身外虚空中,心息相依较为玄虚而难以着力之故。惟有一补救办法,即在调息之,先做静功。法在桌上置一白手帕,用双目注视之,注视之时,亦须不即不离,方为合法。每日行功二三次,每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这样地连做一月静功,心神自能渐渐和平,然后再做心息相依功夫,就容易入门了。做调息功夫时,须有息则在鼻外虚空中依,无息则在鼻外虚空中定。或依或定,都在身外虚空中,所以名为“真空炼形法”。至于效验,虽都在色身上见,而务须听其自然,不可因而著身。至要至要!

(二)阴阳内丹法

甲、名词直解

子、鼎器

阴阳内丹法中,鼎器有内外之分,正副之别。现在把它分辨如下:

(一)内外鼎器:我之下丹田为内鼎器,彼之产药处为外鼎器;内鼎器为受药之所,外鼎器为产药之所。

(二)正副鼎器:正鼎器中计有三种:一、药鼎,筑基炼己时用之;二、丹鼎,还丹时用之;三、火鼎,还丹后行火时用之。至于副鼎器者,以铸剑与造蟠桃酒之用。惟正鼎器不可用以铸剑,副鼎器不可用以采药、还丹与行火。此外更有先天未及一丈之鼎器,此乃用以呵气开关者。

丑、药物

阴阳内丹法中,药物有内外大小之分。药产之时,又有癸前癸后之别。现在把它分论如下:(一)内外药物:在开关展窍,一己内炼之时,以心液为内药,肾气为外药;在临炉采药,双修外炼之时,以我家之汞为内药,彼家之铅为外药。(二)大小药物:在筑基炼己时所采药鼎中之铅,是为小药;在还丹时所采丹鼎中之铅,是为大药。(三)药产之时,药鼎中之小药,产于癸前,所谓“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丹鼎中之大药,产于癸后,所谓“只论铅生于癸后, 不言阳生于癸先”。

寅、火候

阴阳内丹法中,火候有二:(一)内火候,用以采炼和合;(二)外火候,即彼家“三日月出庚”、“五日一候”之时信。内外二火,缺一不可,外不知则药生茫然,内不晓则采炼无法。

卯、雌雄二剑

雌雄二剑,两家各具一柄。吾家之阳剑,主刚柔,定浮沉;彼家之阴剑,主生杀,施刑德。阴阳二剑,缺一不可。至于葫芦之名雄剑者,与此处所说之雄剑不同,请勿误会。

辰、内外橐籥

阴阳内丹法中,橐籥有内外两种:内橐籥是内外二息,外橐籥是雌雄二剑。

巳、琴床

阴阳内丹法,有琴床一种。因其状若琴,上有孔窍,故名琴床。在龙虎相见,外景现前之时,因恐两家流于猖狂,故以琴床隔之。

午、玄关

阴阳内丹法中,玄关有内外之分,死活之别。我身下丹田,是谓死的玄关;吾心喜怒哀乐之未发,神气合一之时,是谓活的玄关。寂然不动,是为玄关之体;恍惚阳生,是为玄关之用。至于外玄关者,系指乾坤合、坎离交、口对口、窍对窍时而言,所谓“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丹书名词都有寓意,譬如鼎器之名,是取其中空之意,因为器虚方能受物,实则不能中用,所谓“器用者空”。吾身丹田,本为一窍,既名为窍,当然是虚能容物的,故称之为内鼎器;至于彼家之产药处,在药未产生之时,亦是空的,故名外鼎器。药物之名是取能治先后天之两种疾病之意。吾人之内伤外感是谓后天疾病,饥寒老死是谓先天疾病。既能愈疾,自可名为药物了。按“药物”之名始于唐末崔希范所著《入药镜》中。剑之命名,意在驱邪护身,斩断情丝。因为人自借剑得药之后,自能情魔渐除,脱离欲界。橐籥、琴床乃借物为喻,意在象形。玄关之名在于会意,因玄关一窍机括玄妙,不可思议,实一玄妙之机关。总之,丹书异名虽多,然皆各有其意,现在将其中重要者逐一解释如上,余者可以类推了。

乙、功程真理

阴阳内丹法之实行功程,向来口口相传,不著竹帛。其不准公开的原因,无非为防流弊,这是古人谨慎之处,笔者亦颇同情。但其实行之方法,固不宜公开,而其功程之学进,实毋庸讳背。因为事如太晦,反易引人猜疑。何况此事本极光明高超,又何不可告人之有?因此笔者将其功程真理阐述如下,以告读者,并释群疑。

按阴阳内丹法,有顿、渐之分,上、中、下之别。上乘顿法,不许笔述,下乘渐法,有损于人,皆不宜谈。现在折两用中,将中乘功程,略述其理。

中乘阴阳内丹法之功程,计分十段:(一)开关,(二)筑基,(三)采药,(四)结丹,(五)炼己,(六)还丹,(七)温养,(八)脱胎,(九)玄珠,(十)面壁。现将各段功夫之学理,逐一分论于下:

(一)开关 开关之法有二:一为自力更生,一为仰仗他力。凡壮年与中年之人,可用自力更生之法。因为年当富强,神气未衰,积累尚易,故只须用清静内丹法之凝神调息功夫,一己独修,即能气足开关,河车路通。至于年老之人,气血已衰,如欲清修开关,未免事倍功半,故须置一先天未及一丈之鼎器,借他先天中后天之气,呵气开关,此呵气开关之法名为“吹笛”。

(二)筑基 筑基功夫,是追他气血,入我丹田,名为取坎填离。在追取之时,须用橐籥。追取之法,必由师授。彼之气血,又须辨老嫩,防寒燥,不可差错。如行功合法,约经百日,即可离宝成乾,而返为童体了。

(三)采药 筑其虽成,而阴精难固,必须再采药鼎中所产之先天小药以制伏之。此味小药,产于癸前,所谓“铅遇癸生须急采”,“三元八卦岂离壬”。因为癸为阴中之阴,不堪为用;壬为阴中之阳,乃可取用。然欲采此小药,必须黄婆探测,又须用剑追取。得药之时,精神如醉,所谓“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四)结丹 结丹是聚我真炁,结而成丹。但此非还丹结胎之谓。结丹之位在于下丹田中。结丹之功,除子时阳火,午退阴符之外,余时须调息绵绵,凝神默默,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乃无走漏之患。乃火候功足,自然血化为精,精化为汞,结成一颗内丹,宛如朱橘。此为养命立性之功。

(五)炼己 炼己一着,是烹汞成砂之功。须采弦前弦后之铅,勤行周天火候,方能使活汞成死汞,赤血化白血。

(六)还丹 在炼己功纯,内汞坚凝之后,即应求彼八两先天真铅,配我半斤后天乾汞,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其采炼功法,大率与前相仿,惟炉鼎药物,大小不同,大药产时在于癸后而已。

(七)温养 温者,是说养胎之火,须不寒不燥,因为火寒则丹不凝,火燥则丹易炼,俱非所宜;养者,是说养胎之法,须从容涵育,如天之泽物,晴雨以时,母之孕子,寝食有节,然后用能生成。温养时间,须历十月,所谓“采药止一时,合汞须十月”。

(八)脱胎 温养十月,道胎圆成,一旦瓜熟蒂落,自然脱胎。脱胎之前,有六出纷飞之景。脱胎之时,顶门透出阳神。初出神时,不可远游。必须才出数步,便即收回,方无迷失之患。及至三年调神功毕,神已老成,乃可任意遨游。

(九)玄珠 玄珠者,乃五千四八先天鼎中所产之白虎首经,饵而服之,可成天仙。饵服玄珠,须在阳神老后,所谓“神仙再做神仙”。

(十)面壁 饵服玄珠以后,即应行面壁九年,炼神还虚之功。惟面壁者,非面墙壁枯坐,而系目中如万仞当前,一尘不到之谓;九年者,非历时九年,而系九转功深,化身亿万,周遍法界之谓。俟面壁功完,则修真事毕。那时升遐度世,可以悉听其便了。

以上所谈阴阳内丹法理,在门外汉看了,或犹嫌其未显,而局中人看了,恐怕已将斥我太露了。惟或嫌或斥,笔者只能置之不顾了。

(三)女子内丹法

笔者对于丹法,已谈得不少了,可是都是男子丹法,关于女子丹法,尚未提及。一辈女读者们看了,未免要误会我重男轻女了。其实倒并不是什么重男轻女,因为女子丹法,除初步功夫与男不同外,余者即无甚差别。如能懂得男子丹法,就等于懂了大部分的女子丹法了。

女子丹法,亦有清静与阴阳两种。其初步功夫,除真空炼形一派与男子修法无异外,余者略有出入,现将其分论如下:

甲、“从色身透出法身”之清静女丹法

女子内阴外阳,生理上以血为主,故每逢一月行经一次,于下手之时,须从无经(此指年老经净者言,并非指年幼未行经者)而做至有经,再从有经而做至无经,无经以后的功夫,便与男子相同了。其入手修炼之法,是用神在两乳中中间的一穴之中,微微观照。观照之时,务须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因为过于着意则火燥,过于散乱则火寒,都不合自然之道。年轻者依法行持,约于旬日之间,即能于行功时,觉有暖气一缕,自下上升至两乳中间,此即血化为气之景。久久行之,自能收无经者经重来,有经者经净之效。惟以上功法,于经期之间,应暂停行为要。女子于赤龙斩绝之后,便可接做凝神下丹田,与男子同样的功夫了。女子炼丹,虽较男子多此一层斩赤龙的功夫,而因其生理上与性情上之特殊优点,故见效之易,成功之速,往往反胜于男子。所以女界学者,可不必为多此一层斩赤龙功夫而忧虑。

乙、女子阴阳内丹法

男女阴阳内丹法,亦只初关功夫不同。因为男子阴阳内丹法,在初关之中,即须仰仗他力。而女子阴阳内丹法,在初关之中,只须自力更生,直至还丹之时,方借他山之助。女子双修,不明真相者闻之,未免要惊疑兴谤。其实只要看一看观音图中的法象,便能恍然大悟了。况神仙妙术,迥异尘凡,断非常道邪行可与比拟。

阴阳内丹法,以两仪图阴中怀阳、阳中怀阴为根据。因为男子外阳而内阴,女子外阴而内阳,一如两仪图中阴阳互藏之相。阴阳互藏,则偏而不全,不合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遂有取坎填离,七返九还之说,所谓“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但金丹大道,乃先天之学,绝非著相的常道,用质的邪术。读者诸君,不可不辨。

对于阴阳丹法,非但一般人闻之生疑,便是一辈子研究清静丹法的人,也都不信。其实只要三覆《参同契》“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与《悟真篇》“见之可用,用之不可见”之语,便可释然了。不过此种丹法,必须上根利器,方能承当,否则每易逾淮成枳,变正为邪。古人之不肯明言轻授,就在于此。

十一   辨邪防骗

世上事物,都是相对的,故既有正道,即有旁门。丹道中的种种旁门,大多是从误解丹书中的象言而来。譬如丹经以日月喻阴阳,旁门便因而造出了一种采取日月精华的方法;仙家借阴阳而双修,邪道便误会是御女采战;再如古人以卦象明丹道,不知者却在色身上定八卦方位而育修;丹法从凡息返胎息,不明者却以吐纳为要道;甚至采生割折,不顾人道,吞污服秽,妄希长生,种种胡为,不胜枚举。总之,先天丹法,决不在后天形质上着想;虚无大道,怎会在矫揉中妄作?何况“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岂有为非作恶者,可以成仙证道哉?

晚近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旁门邪术,到处皆是。什么教,什么会,大多是纠众敛财的机关,望好道诸君,以免受欺被骗,后悔莫及。凡以正道授人者,决不重于财势,故如以重价为传道条件者,便非正道。学者不拘从师入倘遇以金钱为先决问题者,便不可深信。如遇以种种利益引诱者,更不可盲从。好道诸君,不可不察。

十二   作者自白

读者先后看了我两篇丹道的论文,除与笔者素识者外,恐怕有不少的人要疑我是个羽扇纶巾,仙风道骨,善知过去未来,惯能呼风唤雨的当代神仙了。即其最低限度,亦认为我总带些仙气,与众不同吧!岂知笔者的实际情形,非但与读者理想的不符,抑且病骨支离,弱不禁风,是个十足的“人比黄花瘦”的东亚病夫。读者听了我几句自白,未免要惊诧不信吧?现将笔者体格情形与行功经过略述于后,以告读者:

笔者早失怙恃,乏人育养,致至七岁时起,即咯血病肺。自后时发时愈,忽轻忽重,缠悬不愈。于民国二十七年冬,因战后环境恶劣,心绪不宁,以致血症大发。一病四年有余。病中虽会遍中西各药,历试各种健身却病之术,然终效验毫无,难以康复。但以笔者自十八岁起,即喜究丹道,故丹经道书,堆积盈架。虽素知诀须师授,书无实言,然因病已至此,无药可救,遂以“死马权当活马医”的态度,照书中所述“凝神调息”之法理,姑妄“按图索骥”,依之试行。不意实习一周,即觉神气冥合,如入另一境界。继即火发下丹,阳气上冲,毛窍齐开,遍体微汗,旋又势退凉生,神静如山。从此一静即阳生,渐渐气满丹田,关启脉通,所有法轮常转,耳后风生,脑中鹫鸣,目耀金光,鼻闻香气,海底涌日,火珠过关,洞见脏腑,白雪纷飞,以及神行周天等形形色色,种种景象,不一而足。同时庭前植物,亦有春花秋放之异。多年宿疾,一旦霍然,精神形容,大胜于前。行功至五月余时,忽有一表亲来访,见我神充形丰,大加庆贺,并立为介绍一笔耕职业。其时,我虽欲继续行功,而重以此君之热忱。鉴于环境之需要,又以嗣母之意,亦欲我出外治生,以补家计,于是就在出世入世不能兼顾之下,出外工作了。这样,功废半途的厄遇,大概是因为“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的关系吧!

自外出工作后,虽忙里偷闲,在朝晚业余之时,依旧继续行功,惟以一日劳攘之余,精神颇难静定,遂致功夫日退,驯至神气日衰,关窍渐塞,疾病复生,慢慢地又回到了带病延年的旧状。目下虽仍朝晚行功,然得不偿失,获益有限。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或问:行功至以上程度,何以犹会倒退如此?那因炼丹的人,非至一得永得的地步,他的功夫依旧要不进而退的。我当年见效虽速,而尚未到一得永得程度,因此,功夫一怠,便渐渐退步了。但我现在如能摆脱一切,重行专修,自较易于为功之故。

笔者前在病中行功之时,尚未得诀,而因能专心勤行之故,竟能见效神速,沉疴立起;现在虽已得诀,而因不能勤行,故反懦病。于此可见,修道一事,知而不行是无用的,所谓“谈尽口诀难免死”。惟欲实习丹法,非先解决生活问题,具备各项条件不可。而生活之解决,条件之具备,又有时节因缘,难以强求,笔者刻正“居易俟命”,静候机缘中。古之“病能养性魔无术,贫到志愁鬼失权”一联,确为战胜贫病、征服环境的妙法,笔者将为拈出,冀与同病者共勉之。

按长生久视之道,固不外乎三元丹法,而却病延年之方,则其术甚众。笔者性好务博,不喜拘于一家之见,故于大道小术,莫不涉猎。惟以年事尚积,阅历不广,故见闻之微,仍如井蛙。倘海内高明,同道先进,能不弃驽钝,赐以教诲者,则无论是道是法,为术为数,均当虔诚领教,洗耳恭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