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酉与堂妹赴宁寻根记

(2022-02-28 03:37:46) 下一个
丁酉与堂妹赴宁寻根记
 
叶梦华
 
2017年3月
 
为了给我们家族的个体微观小历史再添砖瓦,丁酉(2017)年正月,堂妹叶霏与我赴南京在南京档案馆查询了民国档案并拜访了大表哥端木怡昇,目的是想弄清一些爷爷辈的事情。我们弄清了几件事,更留下了一些将来要进一步探求的事情。兹将该行之始末记录于本文第一节,并将几点收获和存疑代考之处分别罗列在本文的第二和第三节。简单作结后,本文收编有十篇附录。附录一为“爷爷奶奶一辈的概况”,附录二为“大爷爷生平概况”,附录三为“二爷爷生平概况”,附录四为“三爷爷生平概况”,附录五为堂妹叶小丽撰写的“叶鹏飞家事拾遗”,附录六为大姐叶蕴华笔录“蕴华和梦华访大表哥端木怡昇”,附录七为现代快报评论写的有关南京市新档案馆的简介,附录八为义农会简介,附录九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园简介,附录十为“栖霞山张家库简介”。
 
1. 此行之始末
 
话说振华叔叔于丁酉年大年初一在北京后海边孔乙己酒楼设午宴款待前来给他拜年的大姐、蓉姐和我。午宴是叶霏安排的,在座的有,振华叔叔的大女儿刘霖及外孙王楠,二女儿叶霏、女婿李铁军和外孙女李亦霏等。
 
席间谈到我和蓉姐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下午去地处北京东路的老地方的南京档案馆时(,找到了一些1946年的户籍卡和修建中山陵时收购民地时的收据。那天下午,我和蓉姐去迟了点。档案馆三位接待我们的人虽很热心,无奈转眼就到了下班的时间。蓉姐和我找到了爸妈大姐等人的户籍卡,又草草翻了翻六本中山陵购地收据的存根,就离开了。我打算今年二月中旬在南京和大姐蓉姐等相聚时,再去南京档案馆一次,把一些事情再查询一下。叶霏当席即说:“需要不需要我也去一趟?”其后我一人在广西旧迹寻踪时,她又一次提出她可以到南京来与我共同努力,弄清一些爷爷辈的事情。
 
叶霏如此热心,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们不但可以共同努力去寻根,而且三个爷爷的后代们诸如菊华、跃华、蕴华、蓉华、叶霏和我等又可以在宁欢聚一堂。考虑到档案馆周末不开门,叶霏请了一天的假和我分别从北京和广西奔赴南京,于2月16日星期四晚先后到达南京。我住蓉华家,叶霏住菊华家。2月17日星期五一早,我乘地铁1号线在安德门转10号线来到位居南京西南的梦都大街上新建的南京市档案馆。半个多小时之后,叶霏也由菊华姐专车送到,与我并肩作战。
 
新的南京市档案馆十分气派,和当年坐落在北京东路南京市市委大院里的旧的档案馆相比,堪称鸟枪换炮(有关南京市新档案馆的全面介绍见附录七)。我因先叶霏早到了半小时,走进档案查询室,心中回味着几年前在旧档案馆得到的热情接待,满怀信心地呈上我的美国护照,说明了来意。岂料这次接待我的“小吕”对我十分冷淡。我很不解,问他:“上次我去旧档案馆,得到当时在场的三位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还向我赠送了三本你们出的书。你为何如此冷淡?”他说:“那是上次!”他对我说要查询什么档案先在一张表上填写一下,他好去请示领导。我于是填上两条,一是查看修建中山陵时的征地收据,一是查寻1946年的户籍卡。小吕拿了我填写的申请表消失在接待柜台边。等候良久,他把那写了批文的表还给我。我一看,上面写着:只可查询户籍卡。我一时十分沮丧。想和他论个理,他不搭理;想求个情,他也不搭理。
 
正在我万般无奈之际,救星堂妹叶霏来了。她递上她的身份证,似乎也没有填表,就被批准了。大概只是由于与我同来,旁边的一位接待员才提醒了小吕一下:“请示了吗?”小吕低声回到:“嗯。”小吕转过他冰冷的脸问:“查什么?”“修建中山陵时的征地收据。”小吕在计算机上敲打了一阵后说:“没有!”我一时着急了“怎么可能呢?我和我姐姐来查过的呀!那次我来,我还拿到了原物,共有六册的样子。”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那六册的大小厚薄,并解释说那次只是因为下班时间已到,所以没有细看。小吕不耐烦地说:“上次你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一时想不起来,只记得是在旧馆快要搬到新馆的时候。我埋怨他一定是没有在计算机里仔细为我们好好找一下,服务态度太差。叶霏则在一旁安慰我,也算是鼓励他:“他不错,比北京的服务态度要好多了!”
 
我想我只有求救于上次与我同去旧档案馆的蓉姐了,看看她能否提供线索,帮助小吕找到我们上次查找到的修建中山陵时的征地收据的电子档案。我刚刚打通蓉姐的电话,不料小吕却有了一个大进展。他问我:“上次和你一起来的是不是叫叶蓉华?”我挂断和蓉姐的电话,赶紧回答说:“对对对!”“南大物理系的?”“没错,没错!”就这样,叶霏终于得以授权,我们可以坐在查阅室的计算机前来自己查询搜索了。原来修建中山陵时的征地收据的电子档案属于民国档案中的分案。这个数据库的搜素查询功能没有设计好,所以直接查中山陵征地收据就查不到。我当时的笔录,记有档案号10050010278(00)0019;叶霏记有全宗号1005、目录号1和卷宗号278。卷宗号278的题目可能是“为中山先生墓地圈购民地等事宜。”
 
没想到的是,由于这个数据库的搜索查询功能没有设计好,我们发现叶霏授权后我们可以查询所有民国档案,而并不限于有关修建中山陵征地的文件。这也算是一个惊喜。档案馆号称上午九点开放至下午五点,中午不休息。但事实上,因工作人员要吃午饭,中午12点至下午两点闭馆。我和叶霏抓紧了每一分钟时间,反复查看了修建中山陵征地的收据,当时的紫金山准备修建中山陵的详细地图和很多有关文件。临近下午五点闭馆时,我们又在匆忙之中请小吕打印了一张“叶文藻”的户籍卡。我们的收获和发现的存疑之处将在下面两节里一一叙来。
 
是日晚,大姐乘高铁由京到宁。翌日18号星期六,蓉姐在古鸡鸣寺尼姑所开的餐馆设佛教午宴请三个爷爷的后代已尽地主之谊,计有叶霏、菊华、跃华及夫人童锁琴、大姐和我。时阳光明媚,梅花初开,春意袭人。下午叶霏和我原打算去找叶小丽聚一聚玩一玩的。谁知大姐认为,小丽太小,对叶家爷爷辈的事知之甚少,她说我们应该去造访96岁高龄的大表哥端木怡昇,抓紧时机再向他请教一下爷爷辈的旧事。大姐并且表示她也想一同前往。我给她泼了盆冷水,说:“我和叶霏想弄清二爷爷的旧事,你何必来掺和?”谁想菊华姐已安排好了去内桥看望96岁高龄的大表哥,跃华哥也表示要一同前往。于是,叶霏、菊华、跃华、蕴华和我分乘两辆出租车来到内桥弯南京一中的教师宿舍。
 
这事不免让我感概万分。记得三爷爷的外孙女朱润生就曾费尽心机细细考证了三爷爷是黄埔军校第六、第七期的编译官并用小号字写了密密麻麻八页的考证报告。这次我从美国不远万里来宁二访南京市档案馆,叶霏则专程从京城请假来宁相助,菊华姐、跃华哥和大姐蕴华又个个兴致勃勃,咱们叶家的基因活生生地造就了这一批好事之徒。真有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味道。上至各人“习粉”与否,下至三个爷爷,再至米兰时装、鸡鸣佛餐,天下哪有我们不喜爱的话题和事情?
 
大表哥虽然是96岁高龄的老人,只能用小碎步行走,显得十分困难,但头脑清楚,耳聪目明,谈吐自由。我们五人于三点左右在他客厅里坐定,我摊开昨晚事先准备好了的询问提纲,约有十条,向他一一请教。他老人家记忆力很好,一般都能给出确定的回答。偶尔也有他回答不出的问题,他就不免叹息道:“我当时怎么会想到今天有人来考我这个呢?”约四点半我们向他告辞,说定他200岁前我们一定不断地再来看望他。
 
2011年11月8日我和大姐曾拜访过大表哥端木怡昇,询问叶家旧事(见附录六)。这次对我们俩来说是二访了。有了近几年的寻根经历,特别是昨日与叶霏在南京市档案馆一整天的辛勤查询,我们的问题自然是更为具体了一些。我们终于对二爷爷的一生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特别是弄清楚了二爷爷在紫金山的一块地是怎么回事。和叶霏在南京市档案馆查询的诸收获之点将在下一节里叙述。尚存之疑点则列举于再下一节。
 
叶霏于第二天19号星期日早上乘高铁返回北京,我和大姐则于22日下午乘高铁返京,就此结束了我们的赴宁寻根之旅。回想三个爷爷的后代们在宁欢聚一堂,为叶家旧事奔波一番,十分温馨,叶霏和我算是不虚此行了。
 
(19号大姐、蓉姐和我去西天寺为亲人上坟。21号小学好友贾一德夫妇驱车带我去安徽江苏边境看望小时候小陶圆的玩伴刘建生。回家后晚上高烧39度7,去鼓楼医院急诊,挂水服药。22上午再挂水服药方得以离宁返京,由海弘用轮椅把我从车站推出来,送回大姐家。这算是赴宁寻根的一个小小插曲。)
 
2. 收获
 
这次和叶霏在宁寻根总共一天半,加之其后的网上搜索,并与以前已有的材料汇合,如今综合分析起来,收获堪称颇丰。所谓收获,其定义为对某一事比较确切的肯定或比较确切的否定。本节将罗列这些肯定和否定了的事。
 
第一,我们弄清楚了二爷爷在紫金山一带有一片地是怎么一回事。二爷爷确实曾在紫金山一带有过一块地,种西瓜。那时那一带的西瓜叫马宁瓜,后来修建了中山陵之后就被人称为了陵园瓜。二爷爷是通过参加义农会得到这片土地的。中国义农会(见附录八)成立于1911年。二爷爷通过义农会大约在1911年或1912年无偿得到这块地,又于1925年准备修建中山陵时被国民政府收回,并得到一小笔赔偿种瓜的经济损失的钱。
 
第二,所谓大爷爷和三爷爷为紫金山北麓产权打官司一事实乃子虚乌有。追忆起来,这是爸爸亲口对我说的。他对我说,当时南京的小报对此官司都有炒作。由此联想到二爷爷曾在紫金山有一块地,修建中山陵时被政府收购,我们就误判为二爷爷有紫金山南麓的产权,而大爷爷和三爷爷则有了北麓产权之争。据太爷爷叶德成光绪十年(1885)春五月编写的蕃奕堂宗支簿,他只买下过一个名叫“刘家山”的山。我和叶霏详细查看了当年修建中山陵时紫金山那一块地图上的众山包的名称,断定没有叫“刘家山”的。刘家山必在南京郊区别处。大表哥又明确地说,二爷爷是通过“义农会”在紫金山一带取得了一片地,后在修建中山陵时被政府收回。所以,不存在二爷爷有南麓产权的可能性。
 
那么,为什么父亲会对我说大爷爷和三爷爷为紫金山北麓产权打官司一事呢?推算起来,大爷爷是1926年去世的。所谓的打官司必在1925年或更早。那时父亲不过14岁的样子。他的记忆并不可靠。很可能官司是有关刘家山的产权的,但因为1925年正好是国民政府收购土地准备修建中山陵的时候,加之正好二爷爷在紫金山的地被政府收回,所以那时年仅14岁的父亲混淆了这几件事情。
 
第三,我通过在网上的搜索,发现我能确定刘家山的大概地点了。太爷爷叶德成在光绪十年写的“宗支簿”中说:“当年我买一山坐落栖霞张家库边黄家冈山名刘家山。”经过120多年的变迁,黄家冈和刘家山暂时无法确定。但因为张家库留下了南朝的萧融墓石刻,栖霞张家库却有迹可寻。它如今已演变成张东和张西,就在南京炼油厂那一块。张东离张西仅500米。那一带是丘陵,故必有岗和坡还有小山包。网上说:江宁县栖霞山西北张家库墓所在的张家库地名在地图上已消失,仅留张东、张西两个地名,现该地属于南京炼油厂,墓碑石刻在炼油厂中学内。详情见附录十。
 
分析起来,这一区域本属江宁县,是叶德成就业之处,合乎他购买的逻辑。从他写的“宗支簿”中多处可以感受到,他作为江宁县衙门的文案收入并不丰厚。所以他断然是买不起一座大山的。刘家山必为张家库附近的一个小山包。我把地图放大了看,张东张西附近唯一的一个小山包就是现在的南炼公园,距张东张西700米的样子。我下次去南京一定到张东张西看看地形,如果有个坡(“冈”)通往一个小山包,那就八九不离十了。
 
第四,二爷爷在1928年至1933年间国民政府修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园时作为义农会成员捐过钱。大表哥明确断言,灵谷寺一带某处刻有义农会成员捐赠名单,其中有叶文藻的名字。我们只要有人去一趟灵谷寺,当可找到证据。(关于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园的介绍,见附录九。)
 
最后,第五,把我们这次收集到的材料和以往已有的材料汇集起来,我们对二爷爷的生平概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见附录三。再进一步,汇集叶德成光绪十年(1885)春五月编写的“蕃奕堂宗支簿”中的内容和我前几年编写“叶德成后裔家谱”中收集到的材料,我们对整个爷爷一辈的情况有了更完整的了解,见附录一。就此,把我们爷爷,即三爷爷的生平概况也编写了出来,见附录四。大爷爷的生平目前知之甚少,但为求完整起见,也为大爷爷设置了附录二。叶小丽撰写的“叶鹏飞家事拾遗”一文主要是关于邢佩兰奶奶的,故也就此编为附录五。
 
能取得这些收获,叶霏和我算是不虚此行了。
 
3. 存疑待考要点
 
本节列举尚待弄清和未来要去做的几件事。
 
首先,此行最为郁闷之处莫过于“叶文藻”户籍卡上的相片不是二爷爷一事。现在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当时寻找叶文藻户籍卡的情况是这样。那时已经到了要下班闭馆的时间,我和叶霏还忙于自己在计算机上搜索,突然想起我们还没有申请要二爷爷的户籍卡哩。我们赶紧来到接待台前。接待台前因即将下班关门人较多。小吕在匆忙之中搜索了一下,问我们:“是住在同仁街的叶文藻吗?”我一听是同仁街,就未加思索地答道:“是的,是的!”小吕给我们打印出同仁街的叶文藻,我一看上面有在交通部任职的字眼,遂以为大功告成,就离开了。
 
事后,大表哥和振华叔叔看后都断然否定该人为二爷爷:主要是年龄和相貌不对。二爷爷约是1875生的,1946年国民政府建立户籍卡时已经70有余。我当时被交通部任职和家住同仁街所迷惑,以为蓉姐所说的40年代末在我们家附近见过二爷爷与同仁街是一致的。后来我请蓉姐澄清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二爷爷的,蓉姐和大姐都明确说是汉口路南大校门边。
 
这事分析起来有下属可能:南京除二爷爷之外另有一人也名为叶文藻。这个可能性很大。第一,叶德成的爷爷一辈兄弟四人于乾隆年间来到南京,繁衍后代,后又定“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为班辈名,另有一名叶文藻实不为怪。第二,纵观叶德辉宣统三年(1911)版的《吴中叶氏族谱》,族中历代叫文藻者不少,文藻是个受欢迎而常用的名字。沪苏一带,叶氏门中以“文”字为班辈名者,更是不计其数。该叶文藻生于1909年,1946年时37岁,自称在宁居住了20年。推算起来他是17岁才到南京来的。所以该叶文藻是一位从本地或外地来的可能性也很大。第三,回味档案馆小吕当时的口气,他并没有说这是南京唯一的叶文藻。是我过早地错误认定了同仁街的叶文藻即为二爷爷。
 
这个错误应该有可能纠正。首先可以打电话问一下大表哥1946年时他们家住在哪里。然后再去南京档案馆查询一下另外一位不住在同仁街、最好是住在汉口路的叶文藻。如无此人,那么一个可能性是二爷爷用的是号叶仪之,另一个可能性是他当时很老了不算户主了。我隐约记得我请小吕给我查找二爷爷女儿叶静明的户籍卡,他说没有此人。我们还应该查一下端木家一女三男的户籍卡。2014年蓉姐和我就只查到了我们父母大姐等人的户籍卡,而没有蓉姐、蒨姐和我的。当然了,民国1946年的户籍卡是前几年刚刚找到的,并不完整,正好没有了二爷爷及其一家的户籍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其次,我虽然基本上弄清了刘家山所在地,但是它什么时候从叶家消失的呢?太爷爷叶德成光绪十年(1885)春五月编写的蕃奕堂宗支簿中提及“当年我买一山坐落栖霞张家库边黄家冈山名刘家山”是在他写到他二伯母同治八年去世那页上的。同治八年应为1870年,距1926年大爷爷去世有56年的时间。刘家山应该是在这其间被卖掉的。有可能是叶德成父亲一辈卖掉的,更可能是叶德成一辈卖掉的(因为买了就卖的可能性较小),最可能是我们爷爷一辈卖掉的。我认为父亲凭空编造一个大爷爷和三爷爷为北麓打官司和小报炒作的可能性极小(想来大姐和蓉姐也听到过),父亲那时虽只有14岁,但必事出有因。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刘家山是在当时卖掉的了。
 
欲将此事弄清,一是可以去南京市档案馆一楼的南京地方志室。二是可以去南京市图书馆查询当年的小报纸(因为父亲对我说过大爷爷和三爷爷为北麓打官司时,南京小报有炒作)。前两年我去过南京市图书馆,那里的服务态度更是极差(和上海图书馆比)。我的印象是他们有旧报纸,但没有整理出来,也不提供查询。三是这次我们查询的档案室。小吕说他们有旧报纸,而且可以查询,但必须知道报纸的名称。
 
另一件要做的事是把二爷爷参加义农会的事进一步搞清楚。要在灵谷寺一带找义农会中叶文藻的名字,要到档案馆把修建中山陵时从义农会收回土地的有关文件印出来。最好是能在民国档案里找到有关义农会的材料内含二爷爷的名字。
 
最后,我们应该再去南京市档案馆查询其他家人的户籍卡,诸如叶章和、卢正瑶、叶菊华、叶跃华、邢佩兰、叶静明、端木家的、叶桂馨、徐桂芳、叶肇华、叶育(毓)华以及叶梅先和朱祖诲一家等1946年时在南京的人。
 
弄清楚这些存疑待考之点其实不是收获也是另一种收获,叶霏和我算是不虚此行了。
 
4. 结语
 
我感到把我们这个平凡家族的小事考证整理出来是件很好玩的事,可以自娱,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能还可以让后代们看看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试想我们如能读到爷爷太爷爷写的他们所知道的家庭琐事,那该有多么吸引人呀!这里还可能有些对后代有用的东西,有经验有教训。再说,这也是清末和民国初至1949年的一个个体微观家庭史呀。除此之外,我还感到做这些事写这些文章,能增强亲戚们之间的亲和凝聚力,还能防我老年痴呆呢!
 
总之我和叶霏不虚此行做了件又好玩又有意思的事。
 
 
附录一 太爷爷太奶奶和爷爷一辈的概况
 
太爷爷叶德成生于1840年殁于1912年阴历12月16日,享年72岁。太奶奶生于1843年殁于1912年阴历12月14日,享年69岁。注意:太爷爷是在太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天去世的。
 

排行

生日

之年

太爷爷

年龄

太奶奶

年龄

殁日

之年

享年

对偶

姓氏

大爷爷

文华

延之

1862

22

19

1926

64

大姑奶奶

 

 

1865

25

22

二姑奶奶

 

 

1868?

28

25

?

?

二爷爷

文藻

仪之

1875

35

32

1954

79

三爷爷

文萃

惠之

1878

38

35

1946

68

三姑奶奶

 

 

1880

40

37

1963

83

(湖南人)

四爷爷

文英

1882

42

39

40年代?

60左右?

未婚

 
注1. 爷爷和姑奶奶的排行是按2010年九月23日蕴华和我访大表哥端木怡昇时,大表哥提供的。三个奶奶的姓氏和三个姑爷爷的姓氏也是大表哥提供的。
 
注2. 上述表中的黑体数字是确切的。其他有问号的数字是未知的或按逻辑推算的。
 
注3. 四爷爷的出生之年是如下推断的。太奶奶19岁生大爷爷是确切的。按平均生育年为20年算,她生最后一个孩子大概有39岁或40岁、41岁。因为三爷爷出生于1878年是确定的,其后又生了三姑奶奶和四爷爷。如相隔两年,太奶奶则为39岁,如相隔三年则为41岁。其它可能性不大。因此,四爷爷应于1882年生,最迟1883、1884年。这个误差不会太大。据大表哥说我们的大伯伯叶桂馨在江东门盖了房子后四爷爷一直靠爷爷养活,住在江东门。据菊花姐说,她四、五岁时在陶家巷家中见过四爷爷,那是1940、1941年,四爷爷那时大盖有57、58、59岁的样子。关于四爷爷,振华叔叔也可能有所记忆,但我忘了振华叔叔说过的话了,请振华叔叔再想一想、说一遍。
 
注4. 三姑奶奶在三爷爷和四爷爷之间,所以必出生于1880年或1881年。我记得她大概是1962、1963年去世的。
 
注5. 二爷爷的殁日在1954年是确定的。他至少比1878年出生的三爷爷小二、三岁。假设他没有活到80岁,那么,他就是1875、1876年生的。
 
注6. 大姑奶奶和二姑奶奶的出生之年比较难定。大爷爷和三爷爷年龄差16岁(1878减1862)。我怀疑这期间除了大姑奶奶、二姑奶奶和二爷爷外,很可能还有夭折的。
 
附录二 大爷爷叶文华号延之生平概况
 
生日:同治元年(1862)九月十二日,时其父22岁其母19岁
歿日: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十二日上午六时半时(寅),享年64岁
配偶:陈氏,
儿女:叶章和(1901年生),叶章平(19岁去世)。
菊华注:据长辈说,他曾为衙门的文书。
 
大爷爷生菊华/跃华的父亲叶章和时已是39岁(1901减1862),按逻辑,19岁去世的叶章平是叶章和的哥哥的可能性比是弟弟的可能性要大。不知菊华姐和跃华哥有何高见?
 
大爷爷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要靠菊华姐和跃华去挖掘了。
 
附录三 二爷爷叶文藻号仪之生平概况
 
1875年? 生于南京,时其父35岁,其母32岁。
1897年(22岁) 娶程氏(殁于上世纪40年代)
1898年(23岁) 生大女儿叶静明(殁于1972于苏北宿迁)
1911年(36岁) 国民政府成立;南京义农会成立
1912年(37岁) 南京义农会成立以后,二爷爷在某年(1911、1912或其后)参加了义农会并通过义农会取得紫金山一带的一块瓜地,种植西瓜,名为马宁瓜。大表哥说他小时候吃过自家生产的马宁瓜。大表哥生于1921年。这块瓜地于1925年或1926年被政府赎回,那时大表哥四、五岁的样子。
1918?年(43岁) 招端木豫为女婿
1919?年(44岁) 得外孙女端木怡智,时女儿叶静明21岁。
1921年(46岁) 得外孙端木怡昇,即大表哥;其后再得二表哥和三表哥。
1925年(50岁) 紫金山瓜地被政府赎回修建中山陵,应该赔偿了种瓜的损失,得到些许收入。
同年,娶邢氏佩兰。邢佩兰时年19岁。
1926年(51岁) 生大儿子叶章元
1928年(53岁) 生二儿子叶章亨
1930年(55岁) 生三儿子叶章利
1932年(57岁) 生四儿子叶章贞
1934-1935(59-60岁) 曾去江苏溧水,在大姑奶奶的儿子高某开的钱庄里做文书数月后返回南京。据大表哥说二爷爷一生除此之外没有离开过南京。
1936年(61岁) 家道败落,于1936年或1937年遗弃邢氏。
1937年(62岁) 日本入侵南京。大儿子叶章元去世,时年11岁。小儿子叶章贞也于同年去世,时年五岁。二儿子叶章利于1936年或1937年被邢氏的哥哥带到西安。女婿端木豫也于该年去世。二爷爷从此以后依附女儿叶静明度日。叶静明时年39岁,除有二爷爷这个老父亲之外,还有一女三儿。六口之家,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1937年至40年代,一家六口一直生活在南京。40年代末,他们住汉口路南大校门对面。
1954年去世,享年估计为79岁?(问一下大表哥?),去世地点应为丰富路。
 
据蓉华回忆:
 
他们住在汉口路南大南園大门东面原粮站,有一个小院子的一幢平房里面,那时二爷爷看上去巳经很老了,他和他的女儿一家住在一起。我的印象中,大姑妈(即叶静明)家先住汉口路后住丰富路。在汉口路时大姑妈有一次请我们去吃饭,那次见到二爷爷,已很老了。搬到丰富路以后,我好像跟着爸妈去拜过年,印象不深。但在大姑妈家住汉口路时,我们去吃过饭,印象深,还记得那幢平房的大概样子。
 
据蕴华回忆:
 
我也有模糊印象,小时候见过二爷爷。到新街口附近丰富路拜年的印象很深,但没见到有二爷爷。那应该是在1951年我参军之前。1951年我参军后似乎就再也没见过大姑妈了。他们应该是50年代初左右,一家六口搬至新街口一带的丰富路。
 
据我回忆:
 
我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她们家拜过年,是在新街口丰富路、明瓦廊一带,时间应该在1954年之前,那时二爷爷应该还没有去世,但我不记得大姑妈家有个老人。想来他没有出来见我们。大表姐(即端木怡智,大表哥的姐姐)因甲状腺亢进,两眼外突,我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金鱼眼睛。”
 
我们值得打电话问一下大表哥,他们都住过哪些地方?大概的年份?是租的还是买的?
 
注1. 二爷爷一生经济上宽裕的时期必在1912年之后1936年之前,那时他在紫金山一带有一块瓜地,而且估计也是这段时间里在交通部工作过。
 
那期间家道不错的另一个表象是为国民政府修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园捐了钱。
 
家境不错的再一个表象是1926年,大爷爷去世后,二爷爷供养了大奶奶和他们的儿子叶章和.
 
当然他沾染上吸大烟的恶习之初,可能也是因为家境不错。
 
注2. 二爷爷家道败落的原因估计有三。一是没有了瓜地,二是没有了工作(所以才去溧水钱庄做文书),三是吸大烟。按大表哥所说,端木豫上门时并不吸大烟,是二爷爷把他带坏的。
 
附录四 三爷爷叶文萃号惠之生平概况
 
以下材料来源于父亲文革中写的交待材料和朱润生的考证。
 
1878年 生于南京?
1903年 娶程氏
1904年 生大女儿叶梅先
1906年 生大儿子叶桂馨
1908年 生二儿子叶蘭馨
??年 进保定军校
??年 由保定军校派往日本留学,学军事
??年 回国后在广州陆军测绘学堂任提督(类似总务长?)
1910年(32岁)于广州生叶广馨(班辈名为叶章衡)
1911年(33岁)辛亥革命后回南京,无工作。
其后曾去杭州上海任小职员,具体年份和职务不详。
1918-1919年(40、41岁)再回南京,无工作。偶尔翻译日文军事书籍。
1924年(46岁)与吴涵佩去安徽和县大黄洲(柴洲)作测量工作约二年多。
后由吴惠范介绍在孙传芳政府任副官。
1926至1928年间在军校任编译官翻译日文军事书籍。
北伐战争后,孙传芳政府不复存在。无工作。仍翻译日文书籍
约1930年(52岁)由中央军校炮兵科长史秉直介绍,任中央军校中校编译官。(此即所谓的黄埔第六、第七期)
约于1932年(54岁)辞退中央军校的工作。从此没有再工作。
1946年(68岁) 去世于乘轮船沿长江由重庆返回南京的途中。
 
注1. 我中学时曾在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图书馆里找到过两本著名叶惠之的军事方面的书,是书还是书卡记不清了,好像是先找到书卡后借出了书并翻了翻。
 
注2. 叶肇华详细描述了爷爷在乘轮船沿长江由重庆返回南京的途中去世的情况。他说他那时已经10岁了,也懂事了也记事了。爷爷很早就开始手抖,估计有巴金森病。他突然在船上去世,联想到后来诸后代均死于脑梗,他大概也是由于脑梗而突然去世的。爷爷去世后,怕被船上的人扔到江里去,故伪称重病躺在床上。到南京码头是是由两人夹着架着下船的。
 
附录五 叶鹏飞家事拾遗 叶小丽于2013年6月16日
 
以下陈述和推论,依据叶鹏飞2013年6月12日回忆,并参考南京解放初期的相关历史事件整理。由于叶鹏飞较早跟随母亲(外戚)一家生活,对叶文藻家早期(1952年以前)的情况了解和记忆较少,陈述可能有出入,因而据此所做推论必然不严谨,有待二伯叶振华审核矫正。
 
(一)叶鹏飞母亲邢佩兰生卒年份的问题:1906-1998年,享年92岁。
1. 邢佩兰90岁生日那一年6月叶小丽从广州回到南京,且同年叶小丽儿子上小学,因此推断邢佩兰90岁生日那年为1995年;按照虚岁庆寿的习俗,邢佩兰应为1906年出生。
2. 最后一次祭奠邢佩兰为2005年,(按照习俗,100岁以后已重新托生,可以不祭奠),则可以推论,2005年距离邢佩兰出生年份为99年,因而推论邢佩兰生于1906年。
3. 邢佩兰去世那一年为叶小丽第一段婚姻结束之后,居住于建邺路的夏天,根据叶小丽单身期间的居住地和生活境遇变迁可以推论,邢佩兰去世时间为1998年夏天。
 
(二)邢佩兰下嫁宋家的问题:南京沦陷时与叶文藻失散,迫于生活而携子下嫁宋家
1. 1937年1月,日军攻陷南京,叶文藻与邢佩兰离散,邢佩兰流落难民收容所。
2. 南京沦陷时,次子叶振华9岁、三子叶鹏飞7岁(南京沦陷前被邢佩兰的哥哥带到西安),长子叶章元于11岁时早夭,四子叶章贞为叶文藻带到溧水并于5岁时夭折(叶鹏飞很早就跟随母亲一家,因而对长兄和小弟无印象,因而关于长兄和小弟的描述不足为凭,而叶振华应当对此段历史有所记忆)。
3. 叶文藻与邢佩兰离散以后,邢佩兰生活无着,因而携子叶振华下嫁宋家。
4. 邢佩兰携子下嫁宋家后,叶振华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况,因而从经常出走并留宿叶章和家,并由叶章和送入学校学习,直至1945年7月,因受委屈而离家出走,参加新四军,时年尚不足17周岁。
 
(三)邢佩兰的劳教问题:应从58年劳教至61年的三年时间,属劳教扩大化的对象
1. 中共解放后的戒毒运动,起于1950年,止于1952年,而1954年前,叶鹏飞复员及结婚期间,邢佩兰尚未劳教或强制戒毒,说明劳教原因并非源自戒毒运动,并且那时尚无劳动教养这一概念。
2. 1957年10月执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但劳教对象为内部肃反所清查对象;而邢佩兰并不属于此类劳教对象。
3. 1958年全国的劳动教养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扩大化的趋势,收容对象不仅有反革命分子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将所谓一些游手好闲、有业不就、违法乱纪、不务正业、破坏社会秩序的人纳为劳教对象;邢佩兰所嫁的第二位丈夫宋家开鸦片馆,符合此类劳教对象的定义;因而邢佩兰的劳教,是受到宋家开设鸦片馆,且在解放后依然有所经营的株连。
4. 1961年第十一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召开,按照公安部《关于公安工作十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对收容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对劳教人员的期限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释放了大批劳教对象。因而合理的推论是,邢佩兰因劳教扩大化而于1958年被劳教,并于1961年的劳教对象和期限的整顿而释放。
5. 以上推论的间接证明之一是,邢佩兰至迟于1965年到叶鹏飞家,而据叶鹏飞回忆,邢佩兰曾有若干年在登隆巷卖干货谋生的经历,因而如果邢佩兰1961年结束劳教并于1965年底至叶鹏飞家,符合其有若干年凭卖干货自谋生路的历史。
6. 以上推论的间接证明之二是,据叶鹏飞回忆,叶振华到南京时为一道杠三颗豆的上尉军衔,因而时间应为1955年共军授衔至1964年取消军衔制之间;而且叶振华到南京的时候并未见到邢佩兰,符合邢佩兰的劳教可能为1958年至1961年之间的推论。
 
(四)叶鹏飞生平概述
1. 叶鹏飞出生于1930年10月26日,很早就跟随母亲(舅舅等外戚)生活。
2. 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被舅舅带到西安的外婆家,时年尚不足7岁;由于寄居外婆家,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3. 1949年为胡宗南军队抓夫,并随国军经由汉中入川坚守西南,时年19周岁。
4. 1949年底,在成都战役中随起义国军参加解放军,且于1950年参加川中剿匪。1950年7月转入中共海军(据共军军史资料,则叶鹏飞所参加的共军陆军部队应为二野第三兵团第11军,海军部队应为北海舰队,且叶鹏飞当时驻地为青岛可以作为佐证)。
5. 1952年底复员,进入公交公司,1954年结婚(结婚时邢佩兰尚在宋家,且未被劳教)。
6. 1958年至1960年间,曾随叶振华到叶蕴华家(时间推论的依据为,据叶鹏飞回忆:叶振华到南京时为一道杠三颗豆的上尉军衔,因而时间应为1955年共军授衔至1964年取消军衔制之间;且叶振华到南京的时候并未见到邢佩兰,而邢佩兰的劳教应为1958年至1961年之间)。
 
附录六 蕴华和梦华访大表哥端木怡昇 2011年11月8号蕴华笔录
 
太爷爷是清朝末年县里的文案,相当于县衙门秘书。文案比“官”小,是“吏”。
 
太爷爷共生有四子三女:
 
大爷爷,叶文华,号延之。
二爷爷,叶文藻,号仪之。
三爷爷,叶文萃,号惠之。
四爷爷,叶文英。没有结婚。
 
我们的大伯伯(叶桂馨)在江东门盖了房子后。爷爷一直住在江东门,依靠大伯伯。
 
三爷爷还有三姐妹。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大姐很早去世。爷爷的二姐嫁给姓汤的,大女儿嫁给姓高的。爷爷的妹妹即我们的三姑奶奶嫁给姓易的,她的丈夫死的很早,所以她很早就守寡,没有后代。
 
关于二爷爷的情况
 
二爷爷在中山门外有一大块地。大约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为了建中山陵,二爷爷的地被政府征用,得到一笔钱。
 
二爷爷有钱后就吸鸦片,二爷爷与原配只生了一个女儿叫叶静明即我们的大姑妈。
 
二爷爷所招女婿端木豫是医生。
 
大姑妈结婚后共育有一女三子:
 
大表姐:端木怡智又名端木瑜。终生未嫁。患有糖尿病等。82岁去世。
大表哥:端木怡昇。读书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后来自学成才,在南京一中教数学,主要教初、高中几何。1921年出生,今年虚90岁。他头脑清楚,反应快,走路碎步,写字手抖。知道许多叶家的事。他有一儿一女。老伴儿82岁,行动敏捷,但耳聋。原在制药厂当会计。
二表哥:端木怡昌又名端木璘。被划成右派在苏北劳改时腹泻未得到治疗而去世。他有三个儿子,三儿子死了。有两个是老三届。
三表哥:端木怡晟又名端木隽。有一儿一女。儿子叫端木勉,女儿叫端木艺,在南通艺术学院工作。
 
大姑妈于1974年去世,时年77岁。她是他们一家被下放到苏北宿迁时过世的。
 
被二爷爷招的女婿即大姑父只管自己吃喝嫖赌,不管家。
 
大姑妈带了四个孩子仅靠给别人缝缝补补,做点针线活养家糊口。后来穷的没法子,一家五口不得不住到救济院中。大姑妈与大姑父实际上是分开来生活,没有关系。大姑父死后被别人用四块没有油漆的白板钉了个棺材处理了。也没有通知他的任何亲人。大表哥端木怡昇在放学的路上看见一个停在路上的棺材,上面写的名字就是他父亲的名字,才知道他父亲死了,回家告诉大姑妈。
 
二爷爷因为没有儿子,娶了邢氏,比大姑妈还小10岁, 比大表姐只大10岁。二爷爷和邢氏生了三(应为四)个儿子。大儿子叶章元,未成年而殁。二儿子叶章亨后改名为叶振华,当过志愿军。三儿子叶章利曾在南京公交公司工作。
 
关于二爷爷为何与我们的爷爷关系不好,大表哥知道有这事,但不知道何故。
 
大爷爷去世后,二爷爷供养了大奶奶和他们的儿子叶章和。叶章和因为与国民党的一位大官有密切关系,后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大表哥曾经负担菊华上初中的学费。
 
关于叶章和
 
9月24日电话询问。叶章和大约比爸爸大10岁。由于他结婚较晚,所以孩子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叶章和在锺英中学教书,并加入了国民党。当时锺英中学的校长俞采丞是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书记长。镇反运动中,锺英中学中有好几位老师被捕入狱。叶章和大约在1950年坐牢,1953年或1954年放出来。那时叶菊华他们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靠大姑妈补贴,因为几位表哥都已工作。
 
大表哥家地址:
南京市 内桥湾 19号207室 (在内桥银达雅居的西南边,过了内桥右边就看到银达雅居)电话:152-5246-1278
 
附录七 南京市档案馆新馆 现代快报评论2014年10月29日
 
南京市档案馆新馆对公众开放档案可自助查询。南京市档案馆新馆,就在地铁10号线梦都大街站旁。进门刷身份证,可用电脑进行检索,也可点击Pad调档案。其档案架自动移开,方便取阅。
 
今年7月,南京市档案馆阔别55年的大院,将“新家”搬到梦都大街168号。昨天,南京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即日起,市民可前往免费查阅自己的民生档案。如果你想查阅直系亲属的民国户籍卡,只要出示身份证就可以了。现场还能免费复印相关档案,很方便。今年4月时,明星曾宝仪就曾来南京寻根,在南京市档案馆找到了她外公王悦善先生当年的户籍卡。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也在同一栋楼里,同时首设地方志阅览室。在那里你能轻松了解南京的历史。新馆就在大街边,忘带证件也能查。昨天上午,现代快报记者乘坐地铁10号线到梦都大街站,从1号出口走出,迎面出现的便是深灰色的南京市档案馆新馆。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如今,它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对公众开放。
 
新馆大门一进去,左手边就是三个安检通道,没有门卫、岗哨,让人感觉很轻松。来查阅档案的市民,拿出身份证给工作人员,在电脑上一刷,就可以到二楼查阅服务中心,查阅自己想要的档案了。
 
“现在查阅档案,都是电子化,分分钟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查到的内容。”现场,南京市档案局档案管理处处长夏蓓介绍,来查阅档案的市民,携带身份证,在安检通道刷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没带身份证,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也行;如果啥也没带,工作人员会备个案,发个临时查档卡,很快就可以查档了。
 
可自助查询,复印、开证明都免费
 
“我们馆1959年成立的时候,就在北京东路41号,南京市委市政府大院内。先进大院,才能进馆查档。但根据管理规定,进入大院要在门房办理手续,耗时且程序较多。”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王菡说,过去,南京市档案馆藏在大院中,总有几分神秘,如今,搬到了大街上,直面公众,手续更简化了。
 
南京市档案馆新馆高38米,地面9层,使用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二楼的查阅服务中心面积很大,你可以选择让工作人员帮你查,也可以自助查档,相对个性、私密。
 
“在老馆,我们的查阅服务中心,只有20多平方米,不能同时接待很多公众,现在一共有几百平方米,可以同时接待几百名来查档的公众,同时,还开辟了一间学术研究区,专门供学者来查档、研究。”夏蓓介绍。
 
夏蓓介绍,信息时代,档案查阅也要跟进。除了工作人员人工查档,大厅里设置了多台电脑,经过现场工作人员的首选,市民可以点开桌面的查档系统,输入“登录名和密码”,就可以开启查档之旅。
 
查到了档案,如果需要复印,开证明,现场就可以办理。“复印,开证明都是免费的。”南京市档案局档案管理处调研员万云青介绍,不过,复印有一定的条件,一般免费复印最为关键的部分,复印10来张没有问题,如果太厚了,也不行。
 
能查哪些内容?社保、婚姻、就业等档案有13万卷。南京市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107万卷(件),昨天,首次向社会公布开放了1977-1982年的超13万卷(件)档案,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
 
“目前,根据档案法,已经公开的档案公众都可以查阅,比如:历史文献、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等。一些民国档案,也考虑有序地对公众开放,并且做展示。”夏蓓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到了新家后,收集新档案的工作也将开启。比如:法院、社保中心的档案,都将集中过来。“我们档案馆也在向社会记忆转变,将来会越来越关注民生档案。”
 
那么,民生档案,市民是否可以查阅?夏蓓表示,现在提倡公众就近查档,目前南京市档案馆和区级的档案馆也都联网了,有需求的可以查阅。婚姻、招工、招聘录取通知书、知青下乡回城……一共有36个民生数据信息。市民可以在新馆查询到区级馆的档案,也能在区级馆查到市档案馆的档案。“举例说,你在栖霞结婚,后来住在江宁,马上需要相关证明,以前还要跑回栖霞查档案,现在到最近的一个区级馆查阅,也可以到我们这里来。”
 
直系亲属的民国户籍卡也能免费查。爷爷奶奶的档案,能查阅吗?夏蓓解释说,如果是祖谱,那么,很遗憾,没有办法查阅。因为,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祖谱非常少,目前只有一些名人的祖谱。
 
一个好消息是,市民带上身份证,就能来免费查阅直系亲属的户籍卡了。“我们馆保存了150多万张民国户籍卡,主要是1946年~1949年间的。在这期间,只要在南京居住,都可以找到当年的户籍卡,户籍卡的信息包括了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及已未婚、有无子女等。”
 
档案馆揭秘:库房安装智能系统,用Pad也能调档案。
 
档案馆三楼一共有8个库房,这一层收藏的是公众经常查阅的解放后的档案。档案架既可以手动,也可以采用智能系统。过道里,有一个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库房温度为19℃,湿度为56%,你要什么档案?工作人员,点一下档案架的编号,它们就自动挪开,方便公众人员拿取。“用Pad也能调档。”南京市档案局档案管理处副处长蔡颖梅说。
 
馆里设置休闲区,还有免费WiFi:除了档案,公众在这里也可以放松休闲。档案馆的二楼设置了休闲区,和免费WiFi。公众可以在沙发上休闲,上网。
 
当天,《追梦路上——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陈列展也在档案馆新馆公开展出,珍贵史料还原当年南京地下党现实版《潜伏》,张闻天等名人手稿笔迹也亮相展厅。据悉,新馆有3-4个临展厅,用于举办档案文化展览,今年的国家公祭日,市档案馆也计划利用馆藏档案举办相关展览。南京市档案馆将于11月底至12月初,向社会公布一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资料,以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
 
曾宝仪在档案馆找到外公的户籍卡:今年4月,明星曾宝仪就在档案馆找到外公王悦善当年的户籍卡。专家说,王悦善的户籍卡信息显示,他的籍贯是淮安,户主为谭釐芝。户籍卡上还有王悦善的一张黑白照片,很帅气。16岁那年,他从淮安跑到南京打工,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印铸局”主任谭釐芝家中做佣人,因为识字,后来被介绍到南京总统府印刷厂当印刷工人。
 
查档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中午不休息。目前是周一到周五对公众开放。
 
公交7路、109路、126路、160路,梦都大街/乐山路站下车或地铁10号线梦都大街站1号出口出站。
 
附录八 义农会材料
 
南京义农会由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肇端于美国学者裴义理(Joseph Bailie)的义农会。1911年江南省一带暴雨成灾,“二十余州县灾民三百万人,已饿死者约七八十万人,奄奄待毖者约四五十万人”,金陵大学教习裴义理“深感农业改进之重要”,和张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义农会”,得到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等三十位民国要人“竭力襄助”,由华洋董事组成董事会,故又称“华洋义赈会”。在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活动中,裴义理继感农林人才缺乏,乃于1914年在金陵大学创设农科,次年设林科,再一年合并为农林科,裴义理任主任。
 
又云:
 
辛亥革命时期,南京金陵大学有个美国教授裴宜理,他看到大批流民充斥街头,无以为生,而紫金山却没有开发利用,满山荒芜,便去拜见孙中山,建议发起成立一个“义农会”,组织流民在紫金山植树造林,以工代赈。他的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孙申的赞许,孙中山第一个在义农会发起书上签了名,后来,黄兴、黎元洪、袁世凯、段祺瑞等人也都在发起书上签了名。为了促成这件事,孙中山还通知在紫金山天堡城西北警察部队第二、 IN一带拨 4000亩官荒地给义农会,在临时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拨出 1000元给他们作开办的经费。义农会成立后,经过十多年经营,开辟苗圃、果园、桑园等400多亩,造林数百万株。 1916年,当时的江苏省政府又在紫金山前四方城一带设立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到 1923年,开辟苗圃700余区,每年出苗500万株,还造林约1500亩。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代,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24年发生的江浙战争,使江苏省政府财政陷于困境,造林场和义农会得不到经费,陷于停滞的境地。
 
所以南京农学院和南京林学院的前身均与义农会有关。
 
附录九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园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改名灵谷公园。我们看到的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在门额上原来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步入青石甬道,两侧松柏参天,在原天王殿旧址上,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的大牌坊,它高1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之一,仿北京十三陵大牌坊而建。牌坊上镶嵌着国民党的党微,中门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均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书写的。走入无梁殿,正中首先可以看到三个龛,它原先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在无梁殿改为祭堂后,正中供奉有“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碑为“国父遗嘱”,西碑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壁上镶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上刻有33224
位阵亡将士的姓名,他们大部分是在北伐战争和松沪抗战中牺牲的革命将士。如今无梁殿的前两面被辟为了辛亥革命蜡像馆,馆匾由陈立夫书写,展出22幅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无梁殿的后方有一个半圆形的大草坪,即为第一公墓的中心墓区,这里原是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在这里安葬的主要是在北伐、抗战、内战中阵亡的将士1029名,其中128位在上海松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以示不忘“一二·八”事变。墓园南侧的中心花坛中,耸立一株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公墓的围墙,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宽阔轩昂的建筑是松风阁。明代这里是律堂的位置。清代修复后变成观音阁,1929年这里建成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题写馆,陈列阵亡将士的遗物,在抗战中遭破坏。现已成为人们游览途中驻足休息的场所,它是重檐庑殿顶九开间殿。
  
松风阁后广场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铭鼎垂勋”四个大字,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这个位置原是宝公塔,现被迁到西侧密林中。
  
在中枢线的终点是灵谷塔,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塔高60米,造型玲珑,在塔基台阶的正中是一块雕有“日照山河”图的丹陛石,上面是花岗岩的平台。在塔的底层外壁四面刻有蒋介石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四个门楣,前门书“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灵谷塔前,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 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 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附录十 张家库(张东、张西)
 
我曾在一网页的读者回应栏里找到过“张家库现已演变为张东张西”等内容。该回应说:“现该地属于南京炼油厂,墓碑石刻在炼油厂中学内。”无奈,当时没有把网址记下来,正式写这个附录时却再也找不到该网页了,只好以后再说了。幸好有当时在谷歌地图上的有关截图,如下。
 
(地图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戴宁生202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kdm' 的评论 : 我觉得应该有可能的。比如说,端木豫上门和叶静明结婚,说明他家中一定还有兄弟。他兄弟的后代们也都姓端木了。你如有机会去南京,到南京档案馆查民国的户籍卡,可能会找到线索。互联网上应该也有有关端木的信息。
kdm 回复 悄悄话 读了你的文章,带给我许多回忆。南京是我的家乡。我姓端木,东南大学毕业。这么多年我只遇到过除家人以外另一个同姓的人。他家乡也是南京的。生活在南京的姓端木的人会是同一个家族的吗?
世界在我心中 回复 悄悄话 家史应该考察,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