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49 南泉斩猫说至道 灵默酽茶品真常

(2021-12-07 07:48:15) 下一个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49    南泉斩猫说至道    灵默酽茶品真常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第二十六节 五泄灵默

  五泄灵默禅师,就和前面的丹霞天然禅师等人一样,又是个师承有不同说法的人。
  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众多的禅宗典籍中,它们都把五泄灵默禅师当做马祖的嗣法弟子记录在册,可是同样在这些典籍中,它们也是毫不避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五泄灵默禅师是在石头希迁言下顿悟本来面目的。如此看来,五泄灵默禅师,说他是马祖法嗣没问题,不过你要说他是石头传人,同样没问题。

  五泄灵默禅师,公元74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户宣姓人家。
  灵默禅师从小就胸怀大志,既寻思着自己长大后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从而光宗耀祖。也梦想着自己长大后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
  所以,打小灵默禅师就热爱学习,并且苦练武功,而且为了学业常常废寝忘食。
  等到灵默禅师成年后,自觉学业有成,于是决定到京城里去参加朝廷的公务员选拔。
  不过,当时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异常汹涌,风气席卷之下,就连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也是时有耳闻。所以,灵默禅师离开家乡去参加公务员选拔时,先来到了江西南昌开元寺,拜访了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马祖道一。
  两人见面后,马祖问道:“秀才这是要上哪儿去啊?”
  灵默禅师道:“入京选官去。”
  马祖道:“秀才太远在。”
  灵默禅师反问道:“师父这里难道还有什么选场吗?”
  马祖马上启示道:“目前嫌什么?”
  灵默禅师道:“还许选官吗?”
  马祖使出宗师手段道:“非但秀才,佛亦不著。”
  灵默禅师第一次听到有僧人竟然敢说出这种话语,不由得既觉新奇,又是敬服。于是立马就要出家为僧拜马祖为师。
  马祖笑着道:“我给你剃度让你出家可以,但是你想要明白最终大事的话,还不一定呢。”
  就这样,灵默禅师就在开元寺出家为僧,并且在这里受了具足戒,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有一天,马祖带着一大帮学生走出寺门,沿着寺院西墙散步,忽然有一只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马上问道:“刚才飞过去的是什么?”
  当时的班长惟政马上回答道:“是野鸭子。”
  马祖跟着问道:“它什么地方去了?”
  惟政道:“飞过去了。”
  话音刚落,马祖上前一把就将他的耳朵拽住。惟政被拽得忍不住大叫了起来。
  马祖大声喝道:“犹在这里,何曾飞过?”
  惟政一听,不由得立马大悟玄旨。
  看到师兄开悟了,一旁的灵默禅师有点不高兴而且着急起来,他马上走上前对着马祖道:“我抛家弃业来投奔师父出家,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领会师父的禅法,惟政在你的指导下可以一下就开悟,我也希望师父能一下子就让我开悟。”
  马祖笑着道:“你在我这儿出家为僧,没问题。可是要想明白大事,则需要别的师父来指导你啊,不然的话,你在我这儿就是待到猴年马月也无济于事啊。”
  灵默禅师马上道:“既然这样,就请师父给我指点一个能让我明白大事的宗师出来。”
  马祖道:“湖南衡阳南岳寺有希迁禅师,你到他那儿去,应该能够明了大事。”
  灵默禅师一听,立即就回僧僚收拾包裹,然后拄着拄杖就直奔南岳而去。
  到了南岳寺,见到希迁禅师后,灵默禅师上前礼拜了,然后直截了当的道:“若一言相契则留下来,若不相契我就马上离去。”
  从前面在马祖那儿的表现,大家就可以看出,灵默禅师对于自己迟迟不能开悟,那是心急火燎的啊。正因为如此,他才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到了南岳。自然,说出的话就不那么客气了。不过,古往今来,像灵默禅师这种态度参访师父的,那是非常的罕见啊。
  石头希迁那是和马祖道一并驾齐驱的江湖龙头老大啊,什么阵势没见过呢。自然,对于灵默禅师的话语,希迁禅师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在禅座上纹丝不动的坐着,根本就没搭理他。
  灵默禅师先前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了,现在看到希迁禅师不理他,立即转身就往门外走去。
  不过还没走两步,希迁禅师忽地喊道:“和尚。”
  灵默禅师听到希迁的呼喊,不由自主的回过头来。
  希迁禅师终于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道:“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
  灵默禅师一听,不由得大悟玄旨,于是立马就把自己的拄杖拗折成两截,表示自己从此后就在这里安心学习,再也不会四处游方了。
  灵默禅师在南岳寺留了下来,在希迁禅师身边当了五年侍者,才离开南岳外出闯荡江湖。
  后来,曾经在灵默禅师那里剃度出家的洞山良价禅师在讲述这个公案时,对他的学生们道:“当时若不是五泄先师,大难承当。然虽如此,犹涉途在。”
  北宋大愚守芝禅师评唱道:“石头据坐,五泄便去。石头唤回,却成多事。”
  大愚守芝的弟子云峰文悦禅师评唱道:“大小石头,坐不定,把不住。似这般担板汉,放去便休,又唤回,被伊搽糊一上,道我向这里有个悟处,驴年梦见么?”

  灵默禅师离开南岳后,于唐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来到了浙江台州市天台山中修行。
  天台山中有前朝智者大师智顗创建的修行场所一十二所,灵默禅师来到了其中的白砂道场居住。
  灵默禅师在这里住了两年,不知为何,山中的猛虎也跟了过来居住在灵默禅师旁边,平时不但温顺异常,而且居然还在附近产下了虎崽。要知道这些猛兽产崽一般都是选择在深山密林中,唯恐被人或别的动物发现的。
  但是灵默禅师可不是到山中来和老虎交朋友的,他可是到山中来静修的呢。于是,灵默禅师立即转移地点,来到了地势更为偏僻的东道场搭了一个茅草棚居住。这里不但位置偏僻,而且人烟更为稀少,很是适合清修。
  不料灵默禅师在这里没住上几天,就遇上了极端天气。这一天夜里,这里忽地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而且巨雷惊天动地响个不停。
  山上岩崖崩塌,石头乱滚,小树连根拔起,大树四处倒塌,东道场一带在狂风暴雨和巨雷的摧残下,那是一片狼藉啊。
  等到第二天风停雨住后,许多在山中别的道场修行的人赶紧来到东道场查看情况,等他们到了这里后,发现这里虽然是一片狼藉,但是灵默禅师居住的茅草棚竟然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一片废墟中,而端坐在草棚里的灵默禅师自然也是毫发无损。
  大家看到灵默禅师安然无恙,全都放下心来,不过,他们一个个对此都是惊叹不已啊。消息传开,附近更多的人都跑到东道场来观看这个他们眼中的奇迹。
  东道场一下就热闹了起来,灵默禅师也一下子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名人。但是对于灵默禅师来讲,他需要的是清静的环境。于是灵默禅师又转移静修阵地,来到了浙江东阳市和诸暨市交界处的东白山清修。
  东白山森林茂密,常年云雾缭绕,并且鸟语花香,野果众多。实在是个禅者居山静修的好地方。
  不料,灵默禅师在这里静修的时候,不小心吃了有毒的野果,从而导致中毒。发觉自己中毒后,灵默禅师既没有找人帮忙,也没有离开居住的茅屋外出求医。而是就在茅屋中闭关禅坐,希望用自己本身的禅定功夫把毒化解掉。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用多长时间,灵默禅师坐在那里就大汗淋漓的。不过,他体内的毒也随着这些汗水流了出来。所以没用多久,灵默禅师就恢复正常了。
  灵默禅师可以通过坐禅而把毒逼出身体,看来,灵默禅师的禅修功夫,那是异常的深厚啊。
  不过,灵默禅师在东白山也没有待多久,他就来到了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一带游方,并且在这里随处弘传他的禅法。久而久之,这里的人都知道灵默禅师是个禅法高深的禅师了。
  一个禅师有了声望,自然就会有人来请去开山说法的。这不,阳灵戍将李望听闻灵默禅师的名声后,便迎请灵默禅师来到浙江诸暨市五泄山开山说法。
  五泄山风景奇异,并且因为有独特的五级瀑布,所以号称五泄山。
  公元806年,灵默禅师来到五泄山后,选中了栖真岩下的一块宝地作为建寺的基地。
  建造寺庙的地方确定好了,灵默禅师于是就在众多信众的支持下,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五泄禅寺来作为自己弘法的根据地。所以,江湖上从此后就以五泄灵默来称呼他了。
  不过,灵默禅师在五泄禅寺里面还没待多久,诸暨地区就遇上了非常严重的干旱,老天爷长时间一滴雨都不下,地里的庄稼一天天的看着就干枯下去了。缺少水喝,诸暨地界的老百姓一个个都生活艰辛而且狼狈不堪,可是他们却又毫无办法可想。
  灵默禅师的五泄山本来水源众多,可是水流现在也是一天天的在大规模减少。
  灵默禅师于是拄着锡杖带着侍者,沿着山中的溪涧一路查看情况。当快走到溪涧的尽头处时,看见一条青蛇昂首挺胸的在那里注视着来人,并且有人走近了它依旧纹丝不动,一点惊慌的样子都没得。
  灵默禅师一看见这条青蛇,立马上前去对着它大声呵斥道:“这里的老百姓都已经干渴得受不了啦,地里的庄稼也快干枯尽了,你为什么还不赶紧下雨救助这里的所有生灵呢?”
  到了晚上,诸暨地区果然下起了久违的大雨,甘霖覆盖之下,人们也好,庄稼树林也好,万物生灵都是异常的喜悦啊。
  当地的老百姓听说这次及时雨是灵默禅师呵斥青蛇的功劳后,人们便纷纷来到了五泄禅寺感谢灵默禅师。从此以后,灵默禅师在当地那是声望大振。
  灵默禅师在禅宗江湖中两个绝对老大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那里都深造过,并且还获得了石头希迁颁发的毕业证书,其禅法自然是相当高明的,而且其禅法还融合了石头宗和洪州宗两家之长。所以,江湖中前来找他参学之人,也是逐渐的多了起来。
  灵默禅师的名气传开后,附近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市)观察使也派了一个人来到五泄禅寺找灵默禅师咨询禅法。
  使者见到灵默禅师后,便替观察使问道:“依禅住持?依律住持?”
  灵默禅师一听,马上就作偈一首回答这个使者:
  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灵默禅师的这首诗偈,见解高迈却又明白易懂,颇有禅家意味。前两句充分展示了一个真正禅者内在的境界,而后两句则在内在境界的基础上,又展示了一个禅客外在的充满活力而又普通平实的禅居生活。既体现了一个禅人深谙禅理的高妙,又表现了禅者随顺世缘,自给自足的自在人生。
  这个使者拿着诗偈立马就回去给他的领导汇报去了。观察使看完后,马上就派出专使带人给灵默禅师送来了一百柄钁头。你不是“意在钁头边”吗,那我就专门给你送一大堆钁头来让你留意。
  只是,这个观察使是希望资助灵默禅师他们好好干农活呢?还是专门用这一百柄钁头来勘辩灵默禅师的呢?
  不过,当这一百柄钁头被专使一伙送到五泄禅寺时,灵默禅师刚一看见,立即拿起拄杖就把专使打了出去。而且一边打一边道:“我有一柄钁头,平生用不尽,谁要你送来。”看来,灵默禅师的禅法既高深又犀利,岂是一个地方官员所能勘辩的。
  这个专使回去后,一五一十的把经过告诉了观察使。这个观察使听后,立即站起来对着五泄禅寺的方向给灵默禅师遥遥礼拜。
  灵默禅师的这首诗偈传入江湖后,就受到了所有参禅悟道之士的广泛好评,特别是“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两句,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也被众多的禅宗人士在教学过程中频频使用。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灵默禅师在禅宗江湖声望大起,各地前来参学之人如潮水般涌来。
  有学僧问道:“何物大于天地?”这个学僧应该是明知故问,因为只要是参禅悟道之士,都会认为佛性也好道也好,是大于天地或者包裹天地的。但是,这个学僧却明知故问,偏要灵默禅师说出来。
  灵默禅师自然不会上套的,所以他回答道:“无人识得伊。”
  对于这个比天地还大的东西,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南岳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所以,这个东西既然都比天地还大了,又有谁会认识它呢?
  这个学僧继续问道:“还可雕琢吗?”
  灵默禅师马上逼拶道:“你试下手看?”
  这个东西即看不见也摸不着,即听不见也闻不着,而且起心便错,动念即乖。你又如何下手去“雕琢”它呢?而且,当你把这个无形无相的“佛性”当作一个可以雕琢之物时,你就已经错了啊。
  看来,灵默禅师的禅法,还是非常彻底的。

  又有个学僧来问道:“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
  灵默禅师反问道:“你道目前成来多少时?”
  学僧老老实实的道:“我不领会师父的话。”
  灵默禅师继续开示道:“我这里没有你刚才问的那些东西。”
  这个学僧道:“哪师父总应该有接人处吧?”
  灵默禅师道:“待你求则接。”
  这个学僧马上道:“请师父接。”
  要我接你那还不方便啊,灵默禅师马上道:“你欠少什么?”
  看来,灵默禅师那是深谙禅家本自具足,本无欠少的禅理的。你既然本自具足,你还向外追寻什么呢?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月,孟简从朝廷给事中任上,调任浙东观察使。孟简为官勤政颇有政绩,并且还精于佛典,是个虔诚的佛学爱好者。不过,当他出任浙东观察使后,不知为何,孟简竟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掀起了灭佛运动,浙东地区寺院之类的修道场所几乎全部被拆除了。
  灵默禅师的五泄禅寺也未能幸免。寺院被拆除后,里面的僧众只能四散逃逸。顿时,原本热闹非凡的五泄禅寺,现在空无一人,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屹立在风中。
  这个世界,有灭佛的,自然就有挺佛的。这不,当地暨阳县县长李胄,就对孟简在地方上搞的灭佛运动非常不满。于是立即给朝廷上了奏折,要求朝廷保护佛教。
  万幸的是,朝廷最终同意了李胄的奏折,这样,五泄禅寺又在地方政府和广大信众的支持下,重新修建了起来。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三月二十三日,灵默禅师沐浴更衣后,在法堂上把弟子们都召集拢来,然后把后事都交代完了,最后道:“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辙。吾今示灭,不假兴哀。无强劳形,须存正念。傥遵此命,真报我恩。若固违言,非吾弟子。”
  师父都要准备圆寂了,有什么问题那得赶紧问啊。
  于是马上就有弟子站出来问道:“师父准备到什么地方去?”
  这个问题,恐怕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恐怕也是所有人都想弄明白的啊。
  灵默禅师在缘尽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忘记禅师的本分:“无处去。”佛家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看来,灵默禅师在这个时候依然脚本不乱的呢。
  这个弟子又问道:“我何以不见?”
  灵默禅师道:“非眼所睹。”这种不生不灭的大自在境界,自然不是六识所能分别的,你的眼睛又怎么能看到呢。所以后来洞山良价禅师听闻后,马上赞誉道:“灵默师父实在是个行家里手啊。”
  灵默禅师在回答完弟子的问话后,就在禅床上跏趺而坐,然后两只手掌叠在一起,随即就圆寂了。享年七十二岁。
  灵默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曾经邀请当时江湖中以文辞著称的名僧志贤法师,来给灵默禅师撰写行录。可惜,这篇行录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灵默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依照佛例把他火化了,然后收拾他的舍利就在五泄山中建造了舍利塔。值得庆幸的是,灵默禅师的舍利塔,现在还依然保存在五泄山中,接受着信众虔诚的香火和礼敬。

第27节 南泉普愿

归宗智常禅师是普愿禅师的铁哥们,两人曾经一起求法游方达二十年之久。
  这天,智常禅师又来找普愿禅师聊天,两人沿着山路边说边行,走着走着,普愿禅师就落在了后面。
  忽然,一只老虎从草丛里窜了出来,普愿禅师大吃一惊,害怕的一步都不敢走,于是他赶紧高声呼喊走在前面的智常禅师。
  智常禅师听到普愿禅师的呼喊,赶紧跑了回来,然后对着那只老虎喝了一声,老虎一下就钻入草丛里不见踪影了。
  普愿禅师于是问道:“师兄啊,你看老虎时觉得老虎像个什么呢?”
  智常禅师得意的道:“我把它当猫儿看待。”
  普愿禅师道:“不过和我相比,还是差一点点啊。”
  智常禅师反问道:“师弟看老虎时又觉得它像个什么呢?”
  普愿禅师笑着道:“它就像个老虎啊。”
  什么和老虎最像呢?当然是老虎和老虎最像啊。看来,普愿禅师才是能直探万法根本的禅师啊。就好像后来有僧人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文益禅师回答道:“是曹源一滴水。”
  如此看来,普愿禅师真的害怕老虎吗?
  如此看来,纵使智常禅师一喝之下能使老虎退避三舍,不过论及禅宗功夫,他还是稍逊于普愿禅师的啊。

  普愿禅师有一天正在法堂上坐禅,忽然,他对着空中不知喝了一句什么,把守候在门口的侍者吓了一大跳。侍者赶紧跑了进来,既没发现什么人,也没发现什么异常。正在诧异时,普愿禅师对他道:“你马上去安置病人的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个僧人死了。”
  侍者一听,赶紧就往涅槃堂跑去,不料在半路上正好碰上涅槃堂的堂主急匆匆的走过来。
  侍者赶紧问道:“师父让我到涅槃堂看有没有一个僧人死去了?”
  堂主道:“刚才就是有一个僧人死去了,所以我专门前来给师父汇报呢。”
  于是两人来到法堂,给普愿禅师汇报情况。正在谈说间,忽地又有一个涅槃堂的僧人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对着普愿禅师道:“师父,刚才死去的那个僧人又活过来了。”
  普愿禅师问道:“这个僧人说什么没有?”
  涅槃堂僧人道:“他说要见师父您呢。”
  于是,普愿禅师他们就来到了涅槃堂看望这个死而复生的僧人。
  到了涅槃堂,普愿禅师问道:“刚才你到什么地方去了?”
  僧人回答道:“我到阴间去了。”
  普愿禅师继续问道:“具体怎么回事呢?说来听听。”
  僧人道:“我到了阴间,迷迷糊糊的走了百多里路,走得脚手疼痛不已无法继续行走,而且又累又渴,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有个妙龄少女在旁边的一个华丽的大楼台上呼喊我上去喝水歇息,我正在艰辛之时,有人相邀,正合心意。于是挣扎着走上楼阁,不料刚走几步,旁边有个老和尚猛的呵斥我道:‘不许上去’。我乍听之下,心头一惊,便从楼梯上摔下来了,随即也就醒过来了。从而得以再见到师父们啊。”
  普愿禅师语重心长的对他道:“什么好楼阁,你若不是遇到我把你呵斥下来,你立马就会投身猪胎去了啊。”
  这个僧人遭此际遇后,每天只管日夜不停的拼命干活,直到把自己的手指都磨短了很长一截也无怨无悔。寺院里的人从此后都把他叫做南泉道者。
  有一天,南泉道者提着篮子去摘梨,正在采摘时,普愿禅师走了过来,随即问道:“篮子里的是什么呢?”
  看来,普愿禅师是想勘辩一下这个僧人了。
  我明明在摘梨,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不过,南泉道者也没吱声,而是直接就把篮子翻了过来。既然你睁着眼睛故意看不见,那么我干脆就用篮子把它覆盖住,顺便也把你的话头和一切都“盖住”。看来,这个南泉道者禅风犀利,并不是个只晓得一天到晚傻干活的人呢。
  后来,这个原本有病的南泉道者,活到七十岁后,才端坐着圆寂而去。

  当然,普愿禅师在数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最让后人津津乐道,最让教内教外所有人都瞪目结舌并且争论不休至今都没个定准的故事,那就是“南泉斩猫”公案。
  南泉寺的首座是个爱护动物的人士,所以在僧僚养了一只猫。不过那个时候的寺院,在居住条件上,除了方丈可以有个单间以外,别的所有人全部都是一排排的在长连床上歇息的。
  所以,首座养猫,自然就会影响到大家的作息和生活,并且这天还把挨着首座床位的一个僧人的脚给抓伤了,自然,这个僧人就和首座争吵了起来。
  并且吵着吵着整个僧僚就分成了支持首座的和支持受伤僧人的两伙人在对吵了。
  眼看双方的火气越来越大,负责僧僚的管理人员赶紧跑去给普愿禅师汇报情况。
  自然,普愿禅师很快就出现在了现场。看到师父来了,整个僧僚自然没有那个人敢出声争吵了。
  普愿禅师问明情况后,马上找了一把刀来,然后又把那只猫儿提起来道:“你们都在我这儿学习了这么久的禅法,如果有人能说出一句契合禅意的话出来,我就不斩杀这只猫儿。”
  既然是这只猫儿惹出的事情,那我就用这只猫儿来解决吧。
  可是,面对师父的考验,整个僧僚却没有一个人吱声的。
  看到没有人应对自己的话语,普愿禅师手起刀落,直接就把这只猫儿斩成两段了。
  没过多久,大师兄赵州从谂禅师从外面回来了,普愿禅师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赵州从谂,然后对他道:“你能不能说出一句契合禅意的话出来?”
  赵州从谂也没吱声,而是直接就把鞋子脱下来放在头顶上就出去了。
  普愿禅师不由得叹息着道:“先前你要是在这里的话,就能救得那只猫儿的性命了。”
  上述就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非常有名而且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南泉斩猫”公案。
  普愿禅师斩杀猫儿的事情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教内教外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很多禅师也对此发表了非常多的各种评论。
  作为一个僧人,大众广庭之下斩杀动物,不论是普通信众,还是那些循规蹈矩的出家人,对于普愿禅师都是一片批评乃至于声讨,而且这种责难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
  不过,既然普愿禅师是一名悟道的禅师,我们还是来看看禅宗人士是怎么评论这件事情的吧。
  南宋万松行秀禅师评唱道:“正当恁么时,尽十方世界情与无情一齐向王老师手中乞命。当时有个汉出来展开两手,不然拦胸抱住云:却劳和尚神用。纵南泉别行正令,敢保救得猫儿。”
  元朝中峰明本禅师评唱道:“南泉剑为不平离宝匣,赵州药因救病出珍瓶。然虽庆快一时,争奈古佛家风扫土矣。”
  明末清初的永觉元贤禅师评唱道:“南泉据令廓尔无前,两堂祇得拱手而听。赵州虽能超出,怎奈也祇在刀下全身。老僧当时若在,却不恁么。待道道得即不斩,但云两堂未争时和尚又作么生?管取王老师束手入方丈有分。”
  明末清初的另一禅师瑞白明雪评唱道:“赵州戴草鞋而出,虽曰据款结案,也是贼过后张弓。子若在却救得猫儿,虽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争奈怜儿不觉丑。山僧看来,二俱有过,好各与三十棒。山僧与么批判,也要诸方检点。”
  虽然历朝历代禅师们对此已经有了很多高见,但是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这里说上几句自己的浅见贻笑于大方:直饶你在南泉未提起猫前道得,尤是痴钝汉。待提起再说,贼过后张弓。斩后再议,一场懡?。要救猫儿么,待南泉老汉提起刀待斩之时,但上前道:“世尊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且看这老汉如何抵对。

  普愿禅师的禅法和人品随着江湖人士的来往而逐渐传播开来,进而获得了广大江湖中人以及众多信众的高度好评,就连当地的官府,也认为普愿禅师是个禅法高深且能不逐名利的世外高僧,足以成为天下的法眼。
  于是在公元827年,当时的宣歙观察使陆亘,带领池州太守以及监军刘济,专门来到南泉山中,找到混迹于樵牧的普愿禅师,请求他下山弘法,教化众生。
  在南泉山上居住了三十二年的普愿禅师,就这样被陆亘一帮政府官员请下了山。
  随即普愿禅师被陆亘安置在了自己官府所在地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处寺院里。
  消息传至江湖中后,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又从四面八方往宣州汇集,弄得普愿禅师所在的寺院,一天到晚都是人声鼎沸的。
  陆亘作为地方大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政颇有声誉。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学爱好者。所以,他在办公之余,也常常来到普愿禅师这里,跟随普愿禅师学习禅法。
  这一天,陆亘来到了普愿禅师这里聊天。陆亘对普愿禅师道:“师父啊,弟子也稍微懂得点佛法呢。”
  你说你懂点佛法,那我就来考考你呗。于是普愿禅师问道:“大人十二时中作么生?”
  陆亘得意的道:“寸丝不挂。”
  普愿禅师一听,毫不客气的道:“犹是阶下汉。”随即普愿禅师又补充道:“不见道: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在一般人的眼里,自己能在一日十二时中做到时时寸丝不挂,肯定觉得自己达此境界不错了。可是这种境界在明眼宗师眼里,犹是阶下汉呢。须知,寸丝不挂,犹挂一丝啊。而这一丝,恰好是修行人最难以放下去的。因为他觉得已经空了,已经寸丝不挂了,还放下什么呢?殊不知,连放下也放下,放至放无可放,方有几分相应啊。禅宗,是讲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的。自然,陆亘还没有达到这一层的境界。

  有一天,陆亘又来找普愿禅师学习佛法。陆亘问道:“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作佛,可以吗?”
  陆亘这是明知故问,故意来勘辩禅师的呢。因为稍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用这种石头作为雕刻佛像的原料,那是对佛的大不敬呢,所以,这片石头在佛教徒的眼里是绝对不能雕刻成佛像的。
  可是普愿禅师却平静的道:“可以。”
  陆亘一愣,随即又问道:“是不是不可以雕刻成佛像呢?”
  普愿禅师还是平静的道:“也可以不雕刻成佛像。”
  这块石头不论是坐过还是卧过,石头始终是石头啊。看来,普愿禅师不为事物的表象所惑,依旧是直探事物根本的禅师呢。
  云岩昙晟禅师听闻这个公案后,发表自己的观点道:“坐即佛,不坐即非佛。”
  不料云岩昙晟的弟子洞山良价禅师听到师父的话后,也发表自己的观点道:“不坐即佛,坐即非佛。”

  有一天,陆亘又来到普愿禅师这里问道:“师父啊,弟子在家中用瓶子养了一鹅儿,如今长大欲出此鹅,且不得打破瓶,亦不得损其鹅。未审和尚有何方便?”
  这个问题完全是个两难问题啊,非常的难以回答的呢。可是,普愿禅师听后,马上喊道:“大人。”
  陆亘随即应道:“弟子在。”
  普愿禅师道:“出也。”
  世俗之人纠缠于琐碎的事理,一般的僧人穷经皓首于繁杂艰涩的经文,而禅师们从来都是能透过事物的表象而直探事物的根本的。禅师们从不在事物的表象上作无用功,所以普愿禅师使出宗师手段,一呼之下,就把陆亘从事理的无谓纠缠中连根拔出,看来,普愿禅师确有宗师风范呢。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雪关智訚禅师评唱道:“大夫设个问端固是巧妙,若不遇王老师未免瓶破鹅殒。且道唤出后如何?万里鹏同远,千年鹤共飞。”
  宋末元初的高峰原妙禅师评唱道:“南泉潦倒手眼不亲,纵饶出得也是死货。若是高峰,只向他道大夫还曾示人么?才拟祇对,便与乱棒打出。非特为这汉脱却鹘臭布衫,要使天下衲僧个个解粘去缚庆快平生。”

  不过,普愿禅师在宣州没待几年,就回到南泉寺去了。
  普愿禅师预知到自己快要离开这个尘世了,于是对寺院的首座道:“百年后,第一不得向我头上污。”
  首座回答道:“我怎么敢如此造次呢。”
  普愿禅师继续勘辩道:“我走了后,如果有人问你我到哪个地方去了?你又怎么回答他呢?”看来,普愿禅师临走之前,也不忘殷勤指导自己的学生啊。
  首座道:“我就跟他说师父回归本处去了。”
  在一般人的眼里,人死了后,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而在佛教徒的眼里,却是要六道轮回的。但是在那些参禅悟道之人的眼里,禅师们圆寂后,自然是回归自己的本处去了。
  不过,这些见解,在开悟的禅师眼里,通通都是要被呵斥的。哪怕是高明点的回归本处之说,同样不彻底。因为释迦摩尼在经文中开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来不往,不生不灭。而且,你有个本处可去,还是有所牵挂有所归依的,依然没有达到禅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所以,普愿禅师听到首座的话语后,不由得呵斥道:“你这样早就向我头上污了啊。”
  首座看到师父不肯他的回答,于是问道:“哪么师父圆寂后终究到什么地方去呢?”
  普愿禅师道:“我到山下施主家作一头水牯牛去。”
  首座马上问道:“我也要跟随师父一起去,可以吗?”
  普愿禅师笑着道:“你要跟我一路,衔一根草来。”

  普愿禅师勘辩完首座后,又拿着同样的问题勘辩寺院的监事来了。
  普愿禅师问道:“监事啊,如果有人忽然问你我圆寂后到什么地方去了?你怎么回答呢?”
  下地狱,这个肯定不对,师父那可是得道的高僧啊。上天堂,也不对,因为佛国世界之美妙远胜过天堂啊。可是说回归佛性之本处,也要被呵斥。哪么师父圆寂后,到底去了哪儿呢?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啊,弄不好就要被师父呵斥的呢。
  监事站在那儿前思后想,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出来回答,也就只好一言不发了。
  这个监事不晓得如何回答,不过后来曹洞宗的掌门人之一曹山本寂禅师却替他回答道:“作么?”
  本寂禅师的师弟疏山匡仁也替他作答道:“待有去处则向和尚道。”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十月二十一日,普愿禅师忽地生病了,寺院里面的僧众们一个个开始担心起来。
  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彩虹贯穿于普愿禅师居住的禅室后面的山峰。大家赶紧把弟子们中会占卜的人找来掐指一算,认定是普愿禅师要离开人世的预兆。随后不久,西峰有山岩莫名的崩塌了,而且崩塌的声音竟然传出去数十里之遥。到了晚上,又有小老虎竟然绕着禅室后面的树林来回游走,并且不停的悲号,寺庙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到了二十五日的早上,普愿禅师把弟子们都叫了来,然后告诉他们道:“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说完这句话后,普愿禅师就在禅床上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七岁。
  普愿禅师圆寂的消息传开后,前来悼念普愿禅师的各界人士把寺院以及附近的道路都挤得满满的。信众们的悲伤哭泣声那是此起彼伏响彻山野啊。
  陆亘作为当地的一把手,又是南泉普愿的弟子,所以当他得知普愿禅师圆寂后,便立即来到了寺院祭拜普愿禅师。
  不过,陆亘来到灵堂上后,却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哭哭啼啼的。守候在一旁的院主上前责问道:“大人怎么不哭拜先师呢?”
  陆亘马上道:“院主要是能马上说出一句契合禅意的话出来,我就哭。”
  院主一听,当时就愣在了那里,没说出话来。
  陆亘于是转身就走了。看来,陆亘在普愿禅师的教导下,其机锋竟然强过了寺里的院主,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啊。
  普愿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并没有把他火化,而是把他的全身保存了起来,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在南泉山向阳的地方找了一处清幽之地建立墓塔,然后安置了普愿禅师的真身。并且请了当时的文坛名流,并在朝廷中担任史馆修撰的刘轲撰写了碑铭。

  普愿禅师弘法一生,除了和禅宗江湖上那些参禅悟道之士切磋交流以外,他对中国禅宗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道”这个概念,和佛、佛性、禅、真如等等表示佛家最终的那个东西的各种专用词相提并论乃至于混为一谈,并且有时其含义还高于这些词语。所以,我们在各种禅宗典籍中还能看到普愿禅师的如下话语:
  “佛出世只令人会道,体非凡圣,唤作还源归本体解大道。”
  “只如五祖大师下,有五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
  “佛出世来,只为众生不会道。若不因善知识闻,名无师自尔。”
  “佛未出世时都无名字,密意潜通无人觉知,唤作道人。”
  “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为别事。祖祖相传直至江西老宿,亦只教人会者个道。”
  “有无相形,如何是道?所以若认心,决定不是佛;若认智,决定不是道。大道无影,真理无对。”
  “平常心是道。”
  等等等等。
  所以,从普愿禅师开始,后世的禅师们便佛道并举,禅道并举了。就是我们说某个禅师悟道了某个师父大彻大悟了,我们也会说他得道了,是个得道高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道这个词,已经上升到等同于佛、禅乃至高于佛、禅的地步了。
  而且对于马祖道一非常有名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理论,普愿禅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道:“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他;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
  所以宋朝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非常推崇普愿禅师,他评说道:“王老师真体道者也,所言皆透脱,无毫发知见解路,只贵人离见闻觉知,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若著法报化,便是依他,无自由分。是故发明卢行者不会佛法只是体道,所以得衣钵,此皆过量人行履处,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药石谛当,直贵无事行履处也。”
  普愿禅师不仅在国内培养了大批的禅宗人才,他还用心培养了一位来自朝鲜半岛的双峰道允禅师。道允禅师得法回国后,他的弟子折中禅师于江原道原州郡师子山创建法兴寺,成为了朝鲜禅门九山之师子山派。
  普愿禅师不仅自身禅宗功夫登峰造极,而且还教导出了道允禅师、紫胡禅师、白马昙照禅师等著名禅师。而长沙景岑禅师更是他的学生中的佼佼者,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是一位禅宗大家。普愿禅师的大弟子赵州从谂禅师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
  可惜,普愿禅师却没能和弟子们在江湖上开宗立派。
  南泉普愿和赵州从谂非但没能创宗立派,而且其法脉传承竟然数传而终,直令人扼腕长叹。今天的我们也就只能在古籍中去领略他们的风采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