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47 如会病目能见性 大义雄辩亦禅机

(2021-12-07 07:26:12) 下一个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第二十三节 东寺如会

  东寺如会禅师,广东韶关市曲江区人,生于公元744年。
  对于如会禅师早年的生活,因为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只知道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如会禅师来到杭州径山寺,在法钦禅师手下出家为僧学习禅宗课堂。
  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会禅师并没有在径山寺待多久,他又来到了江西洪州开元寺,拜马祖道一为师,重新学习洪州宗禅法。
  马祖道一那可是当时江湖上的第一高手啊,致使天南海北前来开元寺参禅悟道切磋交流之士,简直是数不胜数啊。
  不过万幸的是,如会禅师在这数不胜数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马祖道一颁发的含金量颇高的毕业证书。
  既然有了马祖颁发的毕业证书,自然就会有人来请他去弘法的。所以没过多久,如会禅师就被信众迎请到长沙东寺去担任主持开山说法了。
  如会禅师在长沙东寺说法如云,大弘洪州宗禅法,吸引了无数江湖中人前来参禅悟道。因为来到寺院里的人太多,致使寺院僧僚里面的长连床上,一天到晚都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人,床脚经常性的被压折,所以江湖中人都把大家来长沙东寺参学称之为折床会。
  如会禅师在东寺弘法,其法门鼎盛时期,天下很少有寺院能超过长沙东寺的。所以,当时江湖上都把东寺称之为禅窟。

  如会禅师在东寺,常常感慨于马祖圆寂后,人们只晓得收集其语录读诵,而不能体会马祖言外之意。一个个都把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三句语当作金科玉律,并认为此外的那些禅理都不能和马祖的这三句相比。所以,如会禅师感慨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贬佛甚矣。
  为此,如会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公开宣讲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如会禅师这个话流传入江湖后,便立即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那些江湖中人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也是常常引用如会禅师的这个话语来开示学生,而且很多禅师在相互勘辩时,也常常引用此语,致使今天的我们在翻阅各种禅宗典籍时,还能随处看到这句话。
  对于如会禅师的这个话语,北宋末期的照堂了一禅师作偈评唱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举得十分,未敢相保。携条拄杖闲行,切忌回头转脑。”
  同时期的龙翔士圭禅师听到照堂了一禅师的话后,又翻进一层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青山白云,落花芳草。若是伶俐阿师,终不回头转脑。”
  以《无门关》一书名震江湖的南宋禅宗大家无门慧开也作偈评唱道:
  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
  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的宰相崔群因为反对皇甫镈为相,从而被皇甫镈排挤出京城,出任湖南观察使。
  崔群虽然贵为宰相,却也是个佛学爱好者,并且经常和白居易等好朋友一起习禅,勉强算是个参禅悟道之士吧。
  崔群出任湖南观察使后,发现自己的地盘上高僧如云啊。这个时候马祖道一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洪州宗的弟子们四处弘法,声势那是异常的浩大。特别是在湖南道的治所长沙,如会禅师的东寺“禅窟”里,行走江湖之人你来我往的,一天到晚那是热闹非凡啊。
  于是崔群立马来到了东寺拜会如会禅师。不过,当崔群来到东寺的时候,如会禅师正好患上了眼疾。但是,如会禅师还是接待了这个当地的一把手。
  两人一番寒暄后,崔群作礼道:“师何以得?”
  如会禅师道:“见性为得。”
  崔群马上逼问道:“师父见性了吗?”
  如会禅师当仁不让的道:“我当然见性了啊。”
  崔群马上望着如会禅师的病眼半是玩笑半是逼拶的道:“既言见性,其眼奈何?”
  如会禅师岂可被一个门外汉难倒,他马上道:“见性非眼,眼病何害?”眼睛好坏与否,它能“见性”吗?一个人见性了,和眼睛有什么关系呢?而且《楞严经》中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我的眼睛有点毛病甚至于什么都看不见了,可是和我能不能见性有什么关系呢?
  崔群虽然是个佛学爱好者,可是对于这种高明的禅理,却还是第一次听到呢。所以崔群一听之下,不由得感到非常的高兴,马上站起来对着如会禅师礼谢不已。
  既然是当地一把手来寺院视察宗教工作,如会禅师自然便带着崔群在东寺里面四处参观游览。
  两人一路边说边聊,当他们来到大雄宝殿的时候,正好看见一只麻雀竟然在佛像头上拉屎。
  崔群马上转头问道:“这个雀儿还有佛性吗?”
  如会禅师不动声色的道:“有。”佛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啊。既如此,这只雀儿肯定也有佛性啊。
  崔群马上逼问道:“既然这只雀儿有佛性,哪么它为什么在佛头上拉屎呢?”
  崔群这个问话那是话里有话啊,而且极具杀伤力。雀儿如此作为,何来佛性?而且佛者,天人之师,众生之父也。可是却不免要被一只雀儿在头上拉屎,哪么他又何神圣之有呢?雀儿在佛头拉屎,佛却无动于衷,看来,这个佛也只是一个木头钢铁泥胎之类的像而已,不是真佛啊。既然不是真佛,又何必顶礼膜拜呢?既如此,雀儿在他那儿随便拉屎,也就正常了。
  面对崔群的逼拶,如会禅师平静的反问道:“这个雀儿如果没有佛性的话,哪么它为什么不在鹞子的头上去拉屎呢?”
  鹞子属于鹰科小型猛禽,它虽然吃的东西较多,但是雀类小鸟,却是排在它的食谱第一位的。所以,麻雀看到鹞子,躲避都还嫌来不及,又哪儿敢飞到它的头上去拉屎呢。可是,它不敢如此,恰好证明它有“佛性”啊。
  而且,佛如大海,任何众生都可接纳,又何况一只雀儿呢?而且,既然是佛,自能如如不动的。想当年佛被歌利王节节肢解尚且能如如不动,现在一只雀儿拉点屎,又怎么能让他“动”呢?
  崔群听后,不由得对如会禅师的智慧感到万分钦佩,于是就在寺里礼拜如会禅师为师了。

  有一天,马祖道一门下三大高手之一的南泉普愿来看望师兄如会禅师。
  古代的那些禅师们见面后,都是少不了要切磋一番的。
  如会禅师问道:“最近从哪儿来啊?”
  普愿禅师道:“我从江西来。”
  如会禅师道:“还将得马大师真来不?”虽然如会禅师表面问的是你把师父的像带来了吗?背后的话却是,既然你号称是同学们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三个人之一,可是你真的彻底领悟了马祖的禅法了吗?如果真的领悟了,那么就在我的面前露一手出来给我看看吧。
  普愿禅师毫不客气的道:“我带得有来。”
  如会禅师也不客气的道:“既然你带得有,那么拿出来给我看看吧。”
  普愿禅师道:“只这个是。”
  如会禅师马上道:“背后的呢?”
  普愿禅师看到如会禅师脚跟稳固且禅机锋利,也就没有继续和如会禅师勘辩下去了。
  不过,唐末的长庆慧棱禅师却并不满意普愿禅师偃旗息鼓,他在如会禅师说“背后的呢?”后,马上替普愿禅师回答道:“和尚大似不知。”我已经说了“只这是”,已经把我的禅法完完全全的呈现给你了,你还在那儿多此一问“背后的呢”干嘛呢?

  有个闯荡江湖的禅客有一天来问如会禅师:“在下准备请师父去开堂说法,不知可否?”
  如会禅师所主持的东寺已经号称“禅窟”了,其禅门之盛,天下罕及,你还要请我上哪儿开堂说法呢?所以如会禅师马上道:“待将物裹石头暖即得。”
  这个禅客一听,马上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看来,如会禅师这个话语,实在是有其师马祖道一“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之意啊。
  这个禅客不知如何回答,不过,如会禅师的这个话语传到当时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药山惟俨禅师耳朵里后,药山惟俨马上替这个禅客回答道:“石头暖也。”
  药山惟俨这个话语那是颇具禅机且一语双关啊,你说要等石头暖,那我马上就告诉你石头暖了,这个中间没有任何的时间间隙,没有任何的思维过程,没有任何的考量,你说暖了马上就暖了,可谓当机直入。
  而且,这个石头既是指大家所熟知的那个坚硬的东西,更是在隐指可以和马祖洪州宗相提并论的石头宗。这个石头熟了,那个“石头”禅法犀利,席卷天下且难以应对,更是熟透了啊。
  看来,药山惟俨果然不愧是石头门下的第一高手,果然不愧是当时禅宗江湖上唯一能和百丈怀海禅师并列的两个龙头老大之一啊。

  仰山慧寂是个非常爱好闯荡江湖的禅师,这不,在沩山灵祐禅师那儿没学习几天,他又来到了东寺参访如会禅师。反正大沩山也在长沙市的地盘上,离东寺不算太远。
  如会禅师问慧寂:“从什么地方来的啊?”
  仰山慧寂道:“从广南来的。”
  如会禅师道:“听说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吗?”
  仰山慧寂道:“是的。”
  如会禅师道:“此珠怎么样呢?”
  仰山慧寂道:“此珠白月则隐,黑月则现。”
  如会禅师道:“这颗明珠你带来没?”
  仰山慧寂道:“我带在身上的。”
  如会禅师道:“既然你带来了,那么就拿出来给我看看吧。”
  仰山慧寂道:“我昨天到大沩山的时候,灵祐禅师也来找我要这颗镇海明珠,我是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啊。”
  如会禅师一听,不由得立马从座位上跳了起来,然后走过去抚摸着仰山慧寂的背赞赏道:“真狮子儿,善能哮吼啊。”
  随即如会禅师又说道:“惭愧啊,惭愧啊,我不如沩山灵祐呢,你以后就是灵祐的弟子了。”
  通过和仰山慧寂的一番交锋,如会禅师对于仰山慧寂和沩山灵祐两人的禅法都是非常赞赏的。
  不过,对于这个公案,后来的一些禅师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评说道:“东寺只索一颗,仰山倾出一栲栳。”
  明末清初的元洁净莹禅师评唱道:“仰山韫椟于斯善贾沽诸,可惜东寺被他珠光一烁,直得龙头蛇尾。山僧若作东寺,但唤侍者快将粪箕扫帚来。”
  明末清初另一禅师白岩净符评唱道:“镇海明珠仰山固然在握,然不免被他带累遭人涂污。当时待问还将得来否?便好对道已掷在粪扫堆头了也。他若更道真狮子儿善能哮吼,以手掩耳便出,管取东寺安排明窗不及。”
  云衲庆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无言可对口才开,已是和光吐出来。
  东寺不知何意志,深深一丈掘坑埋。

  仰山慧寂回去受了具足戒后,再次来到了东寺跟随大家一起参访如会禅师。
  在法堂上,等如会禅师在上面坐好后,仰山慧寂立即站了出来。不过还没来得及说话,如会禅师马上道:“已相见了也,不用更上来。”
  仰山慧寂道:“恁么相见莫不当否?”
  如会禅师一听,马上站起来回到自己的方丈室,然后把大门关得严严实实的。
  仰山慧寂和如会禅师切磋了一下后,他就回到师父沩山灵祐那里去了,然后把自己和如会禅师交锋的经过告诉了灵祐禅师。
  灵祐禅师问道:“慧寂啊,你怎么看待如会禅师的作略的呢?”
  仰山慧寂道:“若不恁么争识得他。”看来,仰山慧寂对于自己的这个师爷辈高手,还是非常认可的。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八月十九日,东寺里面的井水忽然一下就干枯了,并且整个寺院飘荡着一股神奇的香气,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于是有人马上来到方丈室去给如会禅师汇报这个情况。这人来到方丈室后,却发现如会禅师已经坐在禅床上圆寂了。
  如会禅师以八十岁的高龄圆寂后,弟子们在长沙城的南边找了一个地方修建了墓塔,然后把如会禅师安置在了那里。后来朝廷赐予如会禅师“传明大师”的谥号。
  公元833年,当时的湖南观察使李翱不知为何,忽然下令把长沙城周围靠近城的坟塔全部毁掉。不过,曾经拜访过药山惟俨的李翱,却又特意下令,不准拆除如会禅师的墓塔,并且亲自提笔写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看来,如会禅师在长沙一带的威望和人品,还是非常受到人们尊崇的。
  不过,纵使如会禅师在长沙说法如云,纵使其东寺号称“禅窟”,在中国禅宗史上,论及对后世的影响力,如会禅师既无法与同属洪州宗的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大梅法常、大珠慧海、章敬怀晖、盐官齐安等一帮师兄弟相媲美,也无法与石头宗的药山惟俨、丹霞天然、天皇道悟等人相媲美。

第二十四节 鹅湖大义

  马祖道一的洪州宗,是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门派,所以,前来马祖那儿参禅悟道之士简直就是人山人海的。而马祖道一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整个禅宗史上,颁发出去的毕业证书,都是数一数二的。禅师们拿到毕业证书后,有的继续留在马祖身边深造,但是更多的人一拿到毕业证书,就出去闯荡江湖,进而开山授徒了。致使马祖道一的洪州宗很快的就在中国的许多地盘上开花结果,并且很快的就燎原中华的大江南北。
  而鹅湖大义禅师,不但是马祖道一门下,第一个被朝廷召进皇宫里给皇亲国戚说法的禅师,并且他还是同时期禅师中,第一个入宫弘法的禅师。

  鹅湖大义禅师,衢州须江县(今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人,俗家姓徐,出生于公元745年。
  从古至今,一般的女子在怀孕时,都是要吃点好东西补补身子的。可是大义禅师的母亲在发觉自己怀孕后,不知怎的,对所有的荤腥之外一概不吃。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是看到饭桌上没有任何的荤腥之物,她才会坐上来吃饭。
  大义禅师小时候长得一表人才异于常人,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义禅师在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就来到本地的潜灵寺依慧绩法师出家为僧了。慧绩法师在给大义禅师剃发的时候,发现大义禅师头顶上的骨头异于常人,感到非常的惊奇。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大义禅师在寺里受了具足戒,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大义禅师在寺院里,那可是什么都在刻苦学习啊,不论是经文还是禅道,没有不认真钻研的。所以,大义禅师还没有到马祖道一那里学习时,就已经是个精通律、禅的人才了。
  不过,当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在天下掀起闯荡江湖的热潮后,大义禅师也按捺不住,背起包裹也加入了行走江湖的队伍,不过,大义禅师选择了在江西弘法的马祖道一。
  在马祖的悉心教导下,本来就有深厚佛学根基的大义禅师很快的就获得了马祖颁发的毕业证书。
  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大义禅师来到了江西上饶市游方,当他来到铅山县的时候,发现这样有座鹅湖山。鹅湖山最高处有三个峰头挺拔秀丽,而且山上有湖且多荷花。鹅湖山风景秀丽不说,更为难得的是这里极少有人烟。这对于一个僧人来讲,绝对是个值得居山静修的好地方啊。
  于是大义禅师来到了山中,找了个幽静的地方,把手中的锡杖往地上一插,然后就坐在那儿进入了禅定状态。
  鹅湖山山中虽然没有人家定居,可是却常常有猎人进山打猎啊,猎人们看见有僧人坐在那儿习禅,也没太在意,古时候在山中修行的人多的是呢。
  猎人们第一天看到大义禅师在那儿坐得纹丝不动的,也没太在意。但是猎人们第二天进山打猎,却发现大义禅师依然纹丝不动的坐在那儿。第三天进山后,看见大义禅师还是纹丝不动的端坐在那儿。更让猎人们吃惊的是,鹅湖山山中有好几只老虎出没,并且常常伤人。这个僧人竟然在这里连着坐了三天三夜,是老虎不晓得山中来人了?还是老虎根本就把这个僧人无可奈何呢?
  这些猎人们这才开始觉得这个僧人有点不可思议起来,于是,这些猎人们便丢弃弓箭,各人回到自己的村镇去奔走相告。消息传开,很多佛学爱好者和佛教信徒便来到了山中,依附在大义禅师身边学习佛法。
  但是,因为山中有好几只老虎出没,所以来到山中的那些人一个个都是胆战心惊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能打老虎的武松之流,毕竟还是非常罕见的。
  于是大义禅师提着锡杖,沿着虎径找到了这几只老虎。双方碰面后,大义禅师用锡杖点着老虎的头道:“你们应该把你们害人的心收起来啊。”
  说完后,大义禅师便拄着锡杖回去了。不过说来也怪,从此以后,鹅湖山山中,就再也没有老虎的任何踪影了。
  随着上山来追随大义禅师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山中的那点粮食很快的就不够大家用了。于是负责煮粥的信徒就来给大义禅师汇报这个情况。大义禅师笑着道:“大家无需担心,明天早上就会有人背着大米来布施我的。”
  到了第二天早上,果然有一些当地的信众背着大米来布施给大义禅师。
  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刘太真从位高权重的礼部侍郎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刺史。
  不过,刘太真虽是被贬而来,却在信州刺史任上勤政为民,颇受老百姓好评。
  这天,城里一座主要桥梁被水冲毁了,刘太真想到大义禅师在这里知名度很高,有非常大的号召力,于是就请大义禅师下山来帮着政府募集资金修建桥梁。
  自然,大义禅师来到了城里,凭借着官府的力量和自己的影响力,大家有钱出钱有工出工,桥梁很快就修建好了。
  大义禅师在信州城里没待多久,就来到了京城长安游方,并暂时寓居于慈恩寺。
  不过,就在大义禅师寓居于慈恩寺这天,朝廷中的第二权臣,本是宦官的右神策护军中尉霍仙鸣晚上忽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慈恩寺里来了一个神采奕奕的游方高僧。
  醒来后,霍仙鸣对梦中这个高僧依然念念不忘。霍仙鸣觉得有点奇怪,于是立即来到了慈恩寺一看究竟。
  一般情况下,有外来的僧人入住寺院,都是要登记的。霍仙鸣拿着登记簿按名字找人,很快就把大义禅师找来了。
  大义禅师来了后,霍仙鸣一看,这不就是自己在梦中所见的那个高僧吗。
  惊喜之余,霍仙鸣一边安排慈恩寺招待好大义禅师,一边立即写了份奏折给唐德宗李适送了上去。
  李适前不久才经历过“泾原兵变”,所以回来后对于佛教那是崇信有加,再加上霍仙鸣就是在“泾原兵变”中紧紧追随且护驾有功,才被任命为右神策护军中尉的。现在霍仙鸣上表推荐高僧到皇城里的寺院来弘法,正合李适此时的心意,所以李适毫不犹豫的就下诏迎请大义禅师进入皇城里的寺院来弘法。
  这样,大义禅师就成为马祖道一门下,乃至于同时期禅师中,第一个被皇帝迎请到宫中弘法的禅师,这为佛教禅宗的传播以及洪州宗的发展,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的。
  5月27日,是唐德宗李适的生日,这天,李适照例在宫中大摆宴席给自己过生日。作为佛学爱好者,李适自然也是请了一大帮京城的高僧来给自己作法事庆生的。
  李适在麟德殿摆好宴席请高僧们入座,然后就请各位高僧积极发言谈论佛义。名为讨论,实际上就是要让大家互相切磋啊。
  有个法师站起来率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
  这人不但引用梁武帝这种外行的话,而且表达的见解实未见性啊。所以大义禅师马上站起来道:“法师这话,来自于梁武帝撰写的《二祖庙达摩碑文》。然心有者,是滞有,有既有矣,安可解脱?心无也,何人而登妙觉?”
  大义禅师反诘之下,这个法师立马就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不过,这个法师把嘴巴闭上了,宴会上众多的法师却在那里高谈阔论佛道之高深莫测无可比拟,而且一个个都说得天花乱坠的。
  大义禅师一听之下,就知道这些法师还没有真正的明白佛法真意。
  于是大义禅师望着他们问道:“行止偃息,毕竟以何为道?”
  马上就有法师回答道:“知者是道。”
  大义禅师反驳道:“《维摩诘所说经》中道:‘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安得知者是道乎?”
  一个这个回答不对,另一个法师马上又换了一个答案:“无分别是道。”
  大义禅师还是用相同的经书来反驳道:“《维摩诘所说经》中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道乎?”
  前面两个回答都不对,马上又有法师站起来道:“四禅八定是道。”
  大义禅师还是用同一本经书的内容来回答:“《维摩诘所说经》中道:‘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得四禅八定是道耶?”
  大家听完大义禅师的话后,一个个都不晓得该如何来回答了。并且所有人或是忌惮大义禅师的禅法,或是佩服大义禅师的禅法,所以大家都没人敢站起来挑战大义禅师,整个辩论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看来,大义禅师不仅禅法高妙,对于那些大乘经典,同样是非常娴熟的,而且可以随时拿来便用,且能深契禅理。
  对此,南宋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大慧宗杲禅师评论道:“相骂饶你接嘴,相唾饶你泼水。”
  后来的瑞鹿信禅师更是评论道:“鹅湖长老辨似悬河,未免旁观者哂。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

  唐德宗李适除了听大义禅师说法外,在公元803年,竟然强令皇亲国戚王士则出家为僧,并拜大义禅师为师父,法号慧通。
  当时在朝中任职的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李翱,有一天也来到大义禅师这里咨询佛法。
  李翱问道:“大悲菩萨用千手眼作么?”我们人只要两只眼睛两只手就足够干任何事了,可是千手千眼观音要那么多的手眼干什么呢?
  大义禅师马上回答道:“当今皇上用公作么?”意思是你也是皇帝的千手千眼之一啊。
  大义禅师在皇城里的寺院弘法,当时的太子李诵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所以也常常跑来给大义禅师问安,并且跟随大义禅师学习禅法。一来二去的,李诵和大义禅师的关系就非常好了。
  大义禅师受到皇帝和太子的双重尊崇,在京城里自然是风光无限的。从皇宫到朝廷,从官员到百姓,大义禅师那是受到了无比的追捧,大家供奉给大义禅师的各种钱财礼物,更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李诵曾经问法于石头希迁的弟子尸利禅师:“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
  尸利禅师道:“佛性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可是李诵并不能领会尸利禅师的话语。
  现在大义禅师来到了身边,李诵继续就这个话题问道:“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
  大义禅师道:“佛性非见必见,水中月何不攫取?”
  李诵对于大义禅师的回答感到非常的满意,于是接着问道:“什么是佛性?”
  大义禅师道:“不离殿下所问。”
  李诵听后,不由得默然有契,对于大义禅师,更加的敬重了。
  对此,南宋的枯禅自镜禅师作偈评唱道:
  因地而倒因地起,离地求起无是理。
  不离所问语虽亲,认着依前还不是。
  同时期的天目文礼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说理谈真面紫宸,鹅湖大义枉劳神。
  由来佛性难名邈,争似君王默契亲。

  公元805年,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
  这天,李诵在皇城里的神龙寺召集群僧研讨佛学。有个名为湛然法师的,率先来到了发言席上发表高论:“佛道遐险,经劫无量,南鄙之人,欺绐后学。”
  湛然法师这个话,不但是在向禅宗挑战,更是在贬低责骂慧能大师及其南宗了。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皇帝和众多皇亲国戚的面说的这些话。
  作为慧能大师的四传弟子,大义禅师自然马上作出了回应:“彼自迷性,盲者可咎白日耶?”
  李诵看到湛然法师不但不精通佛理禅道,而且还敢在自己的面前说出这种极具攻击性的言辞,便立即转头对着环坐在他身边的诸位王爷道:“这个法师根本就不懂得禅宗的奥妙啊。”
  看到皇帝如此发话了,湛然法师一伙的负责人赶紧把他呵斥了下去。不料湛然法师回去后,只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忽然去世了。

  有一天,唐顺宗李诵又召集了一大帮僧人来同大义禅师辩论佛法。
  大家坐好后,有个担任僧官的法师站起来问大义禅师:“如何是四谛?”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最为基本的理论之一,只要是个和尚,没有不知道的。这个法师拿一个众人皆知的话来询问大义禅师,应该是有他的杀手锏在后面的。
  不过,他面对的是拥有马祖颁发的毕业证书的大义禅师。
  这人话音刚落,大义禅师马上站起来指着唐顺宗道:“皇上是一谛,其余三谛又在哪里呢?”
  大义禅师用谐音之字一语双关的反驳一问,这个法师听后当时就愣在了那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好一会儿,这个法师终于回过神来。这个问题不行,那我就换个问题继续发难呗:“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立禅?”
  大义禅师自然是来者不拒:“法师只知有欲界无禅,不知有禅界无欲。”
  这个法师有点莫名其妙,书本上好像没有这个说法啊,自然,他马上就问道:“禅界无欲,如何是禅?”
  你想要知道如何是禅,那好办啊,大义禅师马上用手在空中点了一下。
  对于这种禅家的作略,死读经书的法师自然是不能领会的。自然,这个法师还是不能应对大义禅师的机锋。
  李诵在一旁笑着对这个法师道:“法师虽然能宣讲得无数的经论,只这一点,却无可奈何啊。”
  所谓世事无常,唐顺宗李诵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被当时的宦官俱文珍联合一帮大臣赶下了皇帝的宝座,禅位于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并且四个月后,李诵便在宫中因病去世了。
  李诵禅位后,大义禅师便打了个报告上去,请求回老家养老。朝廷自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大义禅师离开京城的时候,从皇宫一直到长安城东的灞上,前来给大义禅师送行的车和人,把道路全挤满了。
  大义禅师在从长安回老家浙江省衢州市的过程中,一路上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官府和江湖人士的热情接待,一天到晚来找他请教、切磋禅法的人,那是络绎不绝的啊。
  大义禅师回到老家后,在一个山上的寺院定居了下来。除了那些江湖中人来找大义禅师切磋交流外,当地的很多公务员也跑来找大义禅师学习佛法,大义禅师那是来者不拒。因为大义禅师坚定地认为,这些公务员学习佛法,心中有佛,在为政方面,一定会更多的为百姓着想的。在刑狱方面,一定会有所收敛从而不乱用刑律的。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身体有病的大义禅师把弟子们召集拢来,告诉他们道:“你们七天以后再来供养我吧。”弟子们一听,一个个都悲伤不已。因为俗家在人死后有“头七”之说啊。
  到了正月初七,本来晴空万里的山上忽然云彩涌起,随即就把大义禅师所在的禅室上方天空覆盖完了,而且树上所有的鸟儿都在悲鸣。
  正在这个时候,有僧人给大义禅师送来了熬好的药。大义禅师的侍者道:“师父,请喝药吧,此药适宜在早晚喝。”
  大义禅师望着他道:“你真的知道有早晚吗?”可惜,侍者对于大义禅师的开示,却无动于衷。
  到了晚上,大义禅师便坐在禅床上圆寂了,享年七十四岁。后来朝廷赐予他“慧觉大师”的谥号。
  大义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在山中找了一处清幽之地建造墓塔,然后把大义禅师的全身安置在了墓塔内,并且请了当时的朝廷重臣韦处厚给大义禅师撰写了碑文。
  大义禅师虽然说法如云弟子众多,可是他的弟子中,真正能登堂入室的,一个都没有,致使大义禅师的禅法,没能很好的流传下去。
  大义禅师虽然没有得意的嗣法弟子,但是他创作的《坐禅铭》,却在江湖中流传盛广。可惜这篇《坐禅铭》稍长,不能在此全文录出,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自行去找来阅读体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