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52 圣人如影,人生如梦—— 佛窟遗则说死生

(2021-12-17 12:52:37) 下一个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52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传梵音于禅话 播大悲于有缘

 

第三十一节:佛窟遗则

 

  在圭峰宗密禅师所著之《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宗密禅师列举了当时中国佛教的十大修禅派别:江西、荷泽、北秀、南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稠那、天台。当然,这其中最牛的,自然是无数参禅悟道之士热衷于走江湖的江西马祖道一和湖南石头希迁两派了。

  不过,在这十大门派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小门派在顽强生存着,他们虽然没有像那些大门派一样抢占了大量的禅宗市场份额,不过也仗着自己有个一招半式,在一些特定区域,还是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得硕果累累的。

  遗则禅师的佛窟学派,就是其中之一。

 

  遗则禅师,《宋高僧传》中写作遗则,但是在《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却都写作惟则。相比之下,僧传一般来讲要更为严谨些,可信度更高些,所以本文还是依据《宋高僧传》写作遗则。不过,《宋高僧传》中说遗则禅师活了五十八岁,圆寂于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依此的话,遗则禅师则出生于公元772年。而遗则禅师的师父牛头慧忠圆寂于公元769年,那么牛头慧忠圆寂的时候,遗则禅师只有三岁,自然是无法出家也无法跟随牛头慧忠学习禅法的。所以,只有采用《景德传灯录》中遗则禅师活了八十岁的记载,这样遗则禅师则出生于公元751年,由此遗则禅师才有机会跟随牛头慧忠学习禅法。

 

  遗则禅师,公元751年出生于大唐的首都长安,他的祖父长孙冽曾经担任过鄂州司马,不过他的父亲长孙利涉却没有做官,而是在金陵(今南京)长期隐居。

  遗则禅师从小就志气高洁,绝不沾染那些世俗之气。也许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吧,遗则禅师一天到晚都很安静祥和的生活着,而不像别人那样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去经营世俗的利益。

  当然,遗则禅师还是有两大爱好的。

  首先是爱好书法。遗则禅师曾经拜张怀瓘学习过书法。张怀瓘那可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啊。他不仅创作了众多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书学理论著作,而且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那是非常的自负啊。张怀瓘曾经十分骄傲的说道:“我写的正楷和行书,可以比肩虞世南和褚遂良。而我写的草书,数百年内,恐怕都没有谁能超得过我了。”

  既然张怀瓘对于自己的草书如此的自信,所以遗则禅师就专门跟随张怀瓘学习他的草书。遗则禅师在书法方面的天赋非常高,没用多久就把张怀瓘的草书技法全部学到手了。

  其次遗则禅师还非常爱好读书学习。对于传统的经史子集,遗则禅师自然是要用心研读的,不但如此,遗则禅师还非常喜欢阅读佛经,并且对于佛理也很有自己的体会,常常感叹佛经中的那些奇言妙语简直就是自己的心声啊。

  佛经看多了,佛理领悟多了,自然,这个红尘俗世对于遗则禅师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

  而在当时的金陵,最为牛掰的佛学院,是牛头山佛学院。牛头山佛学院虽然比不上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开办的那些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佛学院,但是在金陵地区,牛头山佛学院还是牢牢的占据了禅宗市场全部的市场份额,牢牢的控制了金陵地区佛学院的生源。

  所以,年少的遗则禅师立马就舍弃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孤身一人来到金陵庄严寺,找到了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禅师,要求进入佛学院深造。

  慧忠禅师一看,这个少年不仅天资聪明,而且还有比较深厚的佛学功底,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少年的悟性奇高,而这点,才是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最为重要的品质。于是,慧忠禅师立马就收下了这个学生。

  既然进入了正规的佛学院学习,更有牛头慧忠这种知名教授的指导,遗则禅师立马就有如鱼得水之感。

  遗则禅师在庄严寺如饥似渴的学习着,慧忠禅师也尽心尽力辅导着这个优秀的学生,自然,遗则禅师的学习成绩进步得飞快。

  可惜,遗则禅师虽然进入了一所优秀的佛学院,也得到了在禅宗江湖中非常知名的教授的亲自指导,可惜他的运气稍微差了一点。

  公元769年6月16日早上,慧忠禅师在庄严寺怡然坐化,而此时的遗则禅师,才只有十九岁。

  遗则禅师对于师父的去世感到非常的难过,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慧忠禅师把牛头禅法的要领和秘诀,已经全部告诉他了,遗则禅师只要花点时间来把它融会贯通就好了。

  既然师父不在了,庄严寺也就没有待下去的必要了。于是遗则禅师便外出游方。

  遗则禅师一路南下,来到了浙江的天台山。

  天台山山清水秀、景色壮丽且风水绝佳,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倾爱。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远离那些频繁发生战乱的地区,更成为那些隐居修道之士的首选地之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僧人和道士在天台山隐居修道,更是成为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遗则禅师进入了天台山,天台山是佛教圣地,并且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但是山上虽然有数座寺庙且僧侣众多,不过却没有禅宗的传承。这样,天台山禅宗法门的传承工作,就落在了遗则禅师的身上。

  不过此时的遗则禅师,还没有达到可以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步。慧忠师父教授的很多东西,他都暂时还没有融会贯通。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个清静的容身之地来好好消化掉师父传授的那些东西。

  最终,遗则禅师来到了佛窟岩下居住,这里暂时可以遮风挡雨,而且旁边还有瀑布。

  既然自己是来参禅悟道的,那么饮食起居之类的东西,就没有任何必要去花费心思了。

在佛窟岩下,遗则禅师如果困了想要睡觉,就找些薜荔枝叶盖在身上取暖。如果想要坐禅,就找些干燥的落叶来垫在身下。如果渴了,就去瀑布形成的小溪边喝点水。如果饿了,就去找点野果充饥。遗则禅师就这样在山上清苦的修行着。

  遗则禅师是个出家人,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坐禅修行,所以身上自然没有俗气也没有戾气更没有杀气。

  所以,这样只有一团和气的人,山上的老虎豹子之类的猛兽看到了,也只是把他当做自己的邻居一样看待。那些麋鹿之类的动物,更是把遗则禅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而在遗则禅师身边走来晃去的,一个个毫无恐惧之心。

  遗则禅师成天在那里坐着,然后在坐禅中寻思着师父从前的种种教导,他一定得把师父教导的东西悟通才行,他一定得把师父的东西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行。

  遗则禅师长期在一个地方坐禅,附近进入山中伐木的那些伐木工人看到的次数多了,便在茶余饭后开始好奇的互相交谈此事。如此一来,遗则禅师在佛窟岩下修行的事,就一传十十传百的逐渐传开了。

  一些佛学爱好者听说后,觉得遗则禅师一个人在那儿修行挺辛苦的,而且也没个同参侍者之类的作个伴。

  于是他们便联络了一些当地的善男信女,来到了佛窟岩,大家齐心协力,在遗则禅师居住之地修建了一座佛窟院,这样既可以供人们平时到寺院烧香礼拜,又使得遗则禅师有了一个正规的修行之所。

  自然,遗则禅师也没有辜负信众的一番美意,在这座寺院中,遗则禅师更加努力的学习和修行着。

  终于有一天,他悟通了师父所教授的那些课程,而且彻底的融会贯通,变成了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禅法。

  对于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遗则禅师有一天在给自己的学生们上课时讲道:“天地是空无一物的,万物和我也是空无的,但是又不是绝对的空无一物,无物中实在是有物啊。古代的那些圣人就如同影子一样一闪而过,人生百年也如同梦境一般,谁又把生死当回事呢。所以领悟了的圣人能在寂静中观照到佛法的真谛,所以能成为万物之主。这些道理,我现在终于彻底明白了。”

  遗则禅师所领悟的这个道理,参合了佛家和道家的理论在里面。和当时禅宗江湖中的两位龙头老大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所宣讲的禅理有些不同。但是,当有参学的僧人问道:“如何是那罗延箭?”遗则禅师直接回答道:“中的也。”这种回答和作略,却是正宗的禅家作风了,就是对比同时期那些非常著名的禅师的答语,遗则禅师的这个答语也是毫不逊色的。

  这样,遗则禅师就成了中国禅宗史上非常奇特的一位禅师,因为一般情况下,那些禅师不论学习多久,都是直接从师父那儿毕业的,而遗则禅师能成为老师教导学生,一半是因为师父的教授,一半却全靠自己个人的领悟。

  遗则禅师悟道以后,便开始在佛窟院开法授徒,从而成为了天台山第一个传承禅宗的禅师。

  虽然遗则禅师是第一个在天台山开始招生教授禅宗课程的老师,不过你别说,遗则禅师的招生广告张贴出去后,前来报名入学的学生,那是相当的多啊。看着火爆的入学场面,想想当年自己一个人孤身进山的场景,遗则禅师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并且更让遗则禅师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他的很多学生不论是还在上学的,还是已经毕业出去到处授课的,每当有人问起他们在哪儿读书,学的是什么专业的时候,这些学生都非常自豪的告诉别人,他们是佛窟学派的。就这样,还没等遗则禅师自己亮出闯荡禅宗江湖的字号,他的学生们就已经在江湖中把他的招牌打出去了。

  随着佛窟学派的招牌越打越响亮,遗则禅师的名号也是越来越大了,很多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不但派人送来书信问候结交,而且还派人送很多的礼物来供养遗则禅师。甚至还有很多地方官员和各界名流不怕山高路远,亲自上门来礼拜遗则禅师。

  在这种世俗之人眼中的荣华富贵面前,遗则禅师此时却表现出了一个禅师不趋炎附势、傲啸山林的本色。遗则禅师不论是哪个当官的还是哪个名人写信问候结交,他都绝不回信问候。不论是谁送东西来,他也绝不回礼。不论是哪个当官的还是社会名流来礼拜自己,遗则禅师都会端坐不动,绝对不会起身回礼。并且,遗则禅师自从来到天台山后,一直到他圆寂,几十年来都没有离开天台山半步。

  遗则禅师这种看似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反而得到了所有人的高度赞誉。是啊,在世俗的荣华富贵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不动心的呢?

  公元830年6月13日,遗则禅师忽然把弟子们召集拢来,告诉他们道:“我过两天就要离开你们了,你们各自好自为之啊。”

  过了两天,也就是6月15日的晚上,遗则禅师端坐在禅床上安详的圆寂了,享年八十岁。

  遗则禅师虽然一个人在禅床上安详的走了,可是当天夜里,山下的所有人都听到了轰轰轰的巨大声音,就好像山崩塌了一般。

  到了早上天亮以后,大家都赶紧起来往山上观看,只见一团异常醒目的彩云飘荡在佛窟岩上方,父老乡亲们联想到昨晚巨大的山岩崩塌般声音,一个个都泪流满面的道:“这应该是山上的遗则师父圆寂了啊。”

  于是,大家赶紧上山来到佛窟院一看究竟,遗则禅师果然是在昨晚就圆寂了。

  遗则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就在佛窟院里建造了龛塔来安置遗则禅师的全身,不过,遗则禅师的龛塔在随后不久的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中,被彻底摧毁了。

  遗则禅师不仅精通草书善于说法,而且还爱好佛学创作,他曾编辑且作序《融祖师文》三卷,创作《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和《无声等义》,并且还创作了数十首诗歌。遗则禅师的这些作品辞理粲然,文采飞扬,故而在当时的发行量很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