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23 曹溪一觉

(2021-11-03 06:17:49) 下一个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  传大悲于有缘

 

三、降魔藏师
  如同破灶堕禅师一样,这又是一个不知道真正的法号,而以外号当做法号的禅师。
  降魔藏禅师,生卒年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他俗家姓王,祖籍赵郡(赵郡的治所在历史上多次变更,有时在今河北高邑县,有时在河北赵县。)他的父亲是安徽亳州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所以降魔藏禅师从小就跟随着父亲在亳州生活。
  降魔藏禅师是个非常奇特的人,自己的父亲是个公务员,可是他在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居然不跟随自己的家人学习儒学和世法,而是找了个出家师父学习佛法。别家的小朋友都喜欢三五成群的约在一起玩,可是小小的降魔藏禅师却喜欢一个人找个清净的地方独处。
  亳州历来有很多的厉鬼,并且常常兴风作浪变化异形来恐吓甚至危害群众。弄得亳州城里城外的很多人,都不敢一个人到处乱走,尤其是在荒郊旷野,更是没有谁敢一个人单独行走的。
  可是我们只有七岁的降魔藏禅师却从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什么妖魔鬼怪,自然就更不会害怕什么恶魔厉鬼了。因为他喜欢清静,所以他常常一个人在一间空屋子里待着,并不担心有什么鬼魅魍魉来找自己玩。有时更是一个人跑到野外空旷的地方待着,也不害怕有什么鬼怪来把自己掳走。
  别说七岁,就是十七岁二十七岁三十七岁的人,叫你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待着而不起任何的胆怯慌乱之心,恐怕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办不到。由此可见,我们小小的降魔藏禅师,那是胆气过人,非常人可比啊。
  等到年龄长大以后,降魔藏禅师那就更不把什么妖魔鬼怪放在心上了,所以大家都送了他一个外号,叫做降魔藏。
  随着年龄的增大,降魔藏禅师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正式拜个师父学习佛法才是。于是,他来到了广福院找到了明赞禅师,要求学习佛学课程。
  明赞禅师一眼就看出降魔藏禅师是个可以重点培养的人才,一番对话过后,降魔藏禅师语出常情,非一般人所能及。明赞禅师感到非常高兴,立马就收下了降魔藏禅师。不但在寺中给他安排了具体的工作,并且亲自指导降魔藏禅师学习《法华经》。
  《法华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书,即使是禅宗人士,对于此经历来也是非常重视的。《法华经》强调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成佛。这种思想,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是乐于接受的。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降魔藏禅师在明赞禅师的指导下,只用了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这部经书彻底的领悟了。明赞禅师非常的满意,既然面试和笔试都合格了,明赞禅师立马就给降魔藏禅师落发,并且给他授了具足戒,如此一来,降魔藏禅师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降魔藏禅师除了学习律宗的相关知识外,还外出四处参学,只要是自己认为有名的寺庙,有名的禅师,没有不登门拜访求教的。在这期间,降魔藏禅师倾心于禅宗南宗,所以重点学习南宗的顿教法门,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降魔藏禅师到底是跟随慧能大师学习禅宗课程,还是跟随慧能大师的哪个弟子学习禅宗课程了。
  降魔藏禅师学习是非常刻苦的,就在学习南宗顿教将要捅破最后那层纸的时候,神秀大师在北方声誉鹊起,势压各方。于是降魔藏禅师便背着小包袱,来到了荆州当阳度门寺找神秀大师学习禅宗北宗课程。
  降魔藏禅师见到神秀大师之后,两人进行了一场颇有禅意的对话。
  神秀大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降魔藏禅师道:“降魔藏。”
  神秀大师道:“你叫降魔,可是我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山精木怪,莫非你要作魔不成?”
  降魔藏禅师学习了很多年的南宗顿教,回答自然不落俗套:“有佛才有魔。”
  神秀大师作为弘忍大师门下的大师兄,对于南宗顿教的种种作略,还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对于降魔藏禅师的回答,神秀感到非常的满意:“你要是魔的话,必定会居住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但是对于神秀大师的赞赏,降魔藏禅师没有接受,反而更进一步的回答道:“就连佛也是空,又哪里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境界呢?”
  对于这种绝对的南宗顿教的语言和思维,神秀大师身边的弟子们听了,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进而对降魔藏禅师钦佩不已。
  当然,神秀大师对此也是非常满意的,于是便留下降魔藏禅师在身边学习深造。
  没过多久,降魔藏禅师就从神秀大师那儿毕业了。离开的时候,神秀大师对降魔藏禅师道:“你与少昊之墟有缘,你往那儿去吧。”
  少昊之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古代那些得道高僧们的悬记,历来是不会错的。所以降魔藏禅师离开神秀大师后,在外面参学游方了几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按照师父的悬记,来到了山东泰山灵岩寺居住。
  在灵岩寺,降魔藏禅师因为对于禅宗南宗和北宗的教义都有相当的造诣,所以前来找他学习的僧人越来越多,影响深远。逐渐的,降魔藏禅师就把灵岩寺打造成了北方的一个禅学中心。
  降魔藏禅师虽然皆习禅宗南北宗,但是他最终从神秀大师门下毕业,所以他的思想和禅法,归根到底还是以神秀北宗为主。所以降魔藏禅师在泰山灵岩寺教授学僧时,除了理论知识外,还非常严格的要求僧人们坐禅的。
  所以,白天学习和劳作,晚上坐禅修行,就成为了每个僧人寺院生活的全部。
  可是僧人们白天劳作,并且坚守过午不食的佛训,晚上还不睡觉而去坐禅,这样下来,很多僧人在坐禅时,都不能很好的保持禅定状态。一个个不仅身体疲惫,而且哈欠连天,睡意此起彼伏,并且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根本就没法制止。
  降魔藏禅师一看,这样不行啊,大家的时间浪费了,还不能收到坐禅的效果。看来,得想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才是。
  于是,降魔藏禅师找来很多茶叶,分发给每个僧人,让他们随身携带,并且允许他们可以在需要时随时饮用。
  北方本来没有喝茶的习惯,可是为了抵御睡魔解除疲乏,也为了充饥之需,于是每个僧人都在降魔藏禅师的带领下,学会了煎茶和饮茶。
  不过,你别说,僧人们每天喝了茶之后,肚子也没那么饿了,更重要的是精神头十足,睡意也逐渐的减轻了,坐禅时也更安稳了。寺院从上到下对于降魔藏禅师的这个举措都是高度称赞。
  这样,降魔藏禅师便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禅茶的最初源头,禅茶之道,历朝历代的高僧们都是非常重视的,许多高僧在禅茶上还留下了很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并且禅茶之道一直流传到今天都没有衰竭之象。
  降魔藏禅师虽然在少昊之墟声誉鹊起,并使泰山灵岩寺成为北方的佛学中心之一,可是他的徒弟们似乎就没那么争气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云寺开设“无遮大会”,为禅宗南北宗定宗旨。降魔藏禅师的弟子崇远禅师登台应战,结果大败而归。不仅给降魔藏禅师丢了脸,更给整个神秀北宗丢了脸。
  降魔藏禅师在泰山灵岩寺弘法数十年,有一天,他终于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弟子们召集了过来:“我现在已经是个老朽之人了,任何事物都有个最终的归处,现在就是我回归的时刻了。”说完这话后,降魔藏禅师就圆寂了,享年九十一岁。

第五节 遗身养兽

  当弘忍大师的徒子徒孙们在忙着弘法时,弘忍大师的同门师弟牛头法融的徒子徒孙们,同样没有闲着,他们一直占据着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锲而不舍的弘扬着牛头法门。
  智威禅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出生于江宁(今南京)迎青山一户陈姓人家。
  智威禅师出生后,和别家的乖宝宝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两样,天天都依偎在父母的身边,享受着父母满满的溺爱。可是,在智威禅师四五岁的时候,这个父母眼中的乖宝宝却干出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出来。
  这一天,当智威禅师的父母从外面干完活回来后,忽然发觉家里的宝宝不见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自己的宝贝儿子,那可是心尖尖上的肉啊。
  智威禅师的父母急坏了,也吓坏了。宝宝出什么事了?是一个人走远迷路了?还是被人贩子拐跑了?他们发疯似的四处寻找八方打听,可是哪有什么智威禅师的踪影。智威禅师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的,却也毫无办法。
  不久后,有人告诉他们,前面的天宝寺统法师新收了一个侍童,非常的聪明可爱,听说这个侍童也是迎青山人,你们是不是去看看?
  智威禅师的父母听说后,哪有不去一看究竟的道理呢。于是,他们立马来到了天宝寺,进去一看,天啊,这不正是自己的宝贝儿子吗。
  原来,小小年纪的智威禅师,竟然一个人偷偷的来到了天宝寺,找到了统法师出家为僧了。
  智威禅师的父母也没办法,孩子这么小,就已经自己出家了,看来是上天注定的结果啊。再说了,只要看到孩子好好的,自己就放心了。
  于是,智威禅师就在天宝寺跟随统法师学习佛法。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智威禅师又来到了幽岩寺受具足戒。
  长大了,智威禅师的视野和阅历自然也就开阔和丰富了起来。此时,在江浙一带,牛头宗的声势最为显赫。而当时最有名望的禅师,就是牛头山佛学院第四任院长法持禅师。于是,智威禅师背上包裹,来到了牛头山参拜法持禅师。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智威禅师的禅法日臻完善,最终,在法持禅师主持的毕业论文答辩中,智威禅师在佛学院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被法持禅师委任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五任院长。
  智威禅师主持牛头山佛学院后,广开禅门,致使江浙一带的参学之士,竞相前来牛头山佛学院报名入学。
  有一天,一个叫慧忠的僧人前来院长办公室报名入学,智威禅师一见慧忠,不由得脱口说道:“牛头山的主人来了啊。”此话一出,周围的僧众都不由得大吃一惊。
  慧忠和尚进入佛学院后,老老实实的跟随着同学们一起学习各种课程。
  忽然有一天,慧忠和尚前来拜别师父,说要去别的地方四处参访。智威禅师自然不能强留,便让他外出参学。
  佛学院里多的是学生,走了一个慧忠同学,智威禅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要教授,还有那么多的僧务要处理,自然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这一年的夏天,智威禅师方丈室外院子里的凌霄藤,本来正是开花繁茂的时候,却不知怎么的全部枯萎了。佛学院的僧众一看,这个枯萎的凌霄藤放在这里,太影响美观了,于是,就想把凌霄藤砍掉,重新栽种点别的植物。
  智威禅师看见了,便出来制止道:“你们不要砍掉它。”
  侍僧道:“它都完全枯萎了,不但不长绿叶不开花,还到处飘落枯萎的叶子,而且有这些枯萎的植物在这里也不好看,我们砍掉后,重新栽种点好看的植物来装点师父的院子。”
  智威禅师笑着道:“它还没有死,等到你们的慧忠同学回来后,它就会重新繁盛起来的。”
  慧忠同学,他都出去那么久了,音讯全无,还会回来吗?不过,既然师父都这么说了,大家也只能罢手。
  没过多久,慧忠果真从外面参学回来了。更神奇的是,院子里本来已经完全枯萎了的凌霄藤,竟然全部充满了生机,重新繁茂起来。牛头山上所有的僧众看到后,一个个都不由得咋咋称奇。
  在佛学院众多的学生中,智威禅师是特别看重慧忠同学的,认为他天资聪慧,可以把牛头山佛学院的招生规模和影响力扩大。于是,智威禅师特意出了两道题,来单独对慧忠同学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智威禅师道:“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慧忠同学回答道:“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智威禅师又道:“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慧忠禅师回答道:“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智威禅师一听,感到非常的满意,认为慧忠同学完全领悟了禅法的精髓。于是,便立即委任慧忠同学为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
  牛头山佛学院有了新的领导后,智威禅师便离开了牛头山,来到了金陵延祚寺居住。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二月十八日,智威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他吩咐守在身边的另一个得法弟子玄挺道:“我的师父法持禅师在这里圆寂后,遗体直接扔到了山林中去喂养鸟兽。我圆寂后,也希望能效仿法持师父。所以你们不要给我准备什么棺材墓塔之类的,直接把我放在山林中就是了,这样的话,我的遗体还能让鸟兽们吃上几顿饱饭。”说完,智威禅师便端坐着圆寂了。享年七十七岁。
  玄挺他们自然不敢违背师父的遗训,于是把智威禅师的遗体,抬到了山林之中布施鸟兽。
  古代的禅师,豁达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对比现在我们看到的众多的豪墓,不知他们有何感触。

第六节 曹溪一宿

  在慧安国师、神秀大师、法如禅师、智诜禅师、玄赜禅师、法持禅师他们的弟子各自占山据寺传播禅法时,偏居岭南一隅的慧能大师的众多弟子也没闲着。慧能大师虽然在生前的声势不如神秀大师和法如大师他们显赫,但是慧能大师的弟子们,不论是在禅宗史上的历史地位还是真实的修行境地,都是远远强过他们师伯们的众多弟子的,这就大大的为慧能大师争了光,并为最终使得慧能大师在弘忍大师的“十佳弟子”中一枝独秀甚至一枝独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嘉玄觉,俗家姓名叫做戴明道,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出生于温州永嘉县。
  因为玄觉大师的哥哥宣法师,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僧人,而且宣法师的两个儿子,也都出家为僧了,他们都居住在龙兴寺。玄觉大师应该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所以他在八岁的时候,就到温州开元寺出家为僧了。
  玄觉大师出家后,对于佛法三藏,都非常用心的去研读,几年下来,感觉非常有心得。而对于天台止观法门,玄觉大师更是沉醉其中,日夜探玄,终至妙境。但是,玄觉大师并不自满,又认真的研究起《维摩诘经》来了,苦读细思之下,玄觉大师不由得恍然大悟,这才是我佛如来所要表达的真意啊。于是,从此以后,玄觉大师心境一如,再也没有离开过《维摩诘经》的境地。
  玄觉大师除了博通经论外,对于佛家的戒律,那也是非常严格遵守的。
  不过,玄觉大师所遵守的戒律,比较奇特,甚或是独一无二的。一般的佛教徒所遵守的最基本戒律之一,就是吃素而已。可是玄觉大师不仅仅是吃素,而且绝对只吃原生态的野味素食。也就是说,玄觉大师只吃山上自然生长的东西,比如野菜野果之类的。对于那些地里种出来的东西,玄觉大师都是不入口的。因为玄觉大师认为,在地里耕种任何粮食蔬菜水果,在人们锄地施肥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的伤害无数的虫子蚂蚁蚯蚓之类的生灵。所以,玄觉大师只吃山上自然生长的东西。当然,玄觉大师身上穿的,永远是最简单的粗麻布衣服。
  玄觉大师和他的哥哥都出家了,家里就非常的麻烦了。玄觉大师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面就剩下母亲和姐姐两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什么女人半边天,永远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女人在那个社会,是很难独立生存的。
  于是,玄觉大师做了一个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惊天动地异常另类的决定,他把母亲和姐姐都接到了寺庙里来,以便自己好照顾她们。
  任何时候的出家人,既然出了家,那就肯定要和亲人断绝关系的,那就肯定要和世俗的很多方面断绝来往的。你要是带着亲人出家,带着亲人一起住在寺庙里,那你还算是个出家人吗?
  所以,当玄觉大师把他的母亲和姐姐都接到寺庙居住后,玄觉大师便受到了全寺上下所有人的非议和攻击。
  但是,玄觉大师根本就没把那些非议和攻击当回事,他依然每天恭敬地看顾着自己的家人。由此可见,玄觉大师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可以比拟的啊。
  朴素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有一天,玄觉大师的母亲去世了。寺庙里面的僧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有两个女流之辈住在寺庙里,本来就引来了很多的非议。你照顾母亲,在那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年代,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老人去世了,你的姐姐不可能还住在寺庙里吧,她毕竟是个成年人了啊,应该能独立生存的啊。于是,全寺上下都希望玄觉大师能把他的姐姐送走。
  但是,玄觉大师出人意外的依旧把他的姐姐留在了寺庙里。这下,寺里的僧人们就更加的不满了。但是,玄觉大师根本不为所动。
  除了照顾姐姐外,玄觉大师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寺庙外一处僻静的地方坐禅修行。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个六十来岁的游方禅僧,法名叫做玄策。玄策禅师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他可是在六祖慧能大师手下悟了道的。悟道后,玄策禅师便外出四处游方,这次来到了温州开元寺。
  此时,玄觉大师正和姐姐在屋里说点家常话。姐姐看到了玄策禅师,觉得这个老和尚不同凡响,于是便对玄觉大师道:“弟弟啊,你能不能去把那个老和尚请到屋里来喝点茶聊聊天呢?”
  在古时候,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对于姐姐的话,玄觉大师自然是要听的。
  于是,玄觉大师就出去把玄策禅师请了进来。
  进屋后,玄策禅师看见玄觉大师气色不凡,非一般僧人可比,而其姐也并非一个普通的村妇,而是颇有丈夫之气。
  玄策禅师自然乐意与这种人物交谈。一番交流后,玄策禅师发觉玄觉大师说话暗合禅理。于是问道:“小师父说话暗合禅理,不知道师从谁家啊?”
  玄觉大师道:“我在寺庙里学习了诸多的经论,并且认真研读了天台止观法门,不过对于禅理,来自于我自己学习《维摩诘经》,并没有哪个师父教授和印证。”
  玄策禅师道:“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只能算是天然外道。所以过去诸佛,圣圣相传,佛佛印可。”
  玄觉大师道:“我看师父也是悟道之禅师,那么就请师父为我印证,怎么样?”
  玄策禅师笑着道:“在当今之世,我实在算不得什么。我的师父曹溪宝林寺的慧能大师,乃是亲受弘忍大师衣钵的禅宗六祖,其禅法登峰造极无人可及,而且德行兼备。慧能大师如果能给你印证的话,那就太好了。而且你如果想去找慧能大师印证的话,我可以和你一起去。”
  玄策禅师四处游方,除了参学外,还四处传播慧能大师的顿教禅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到处替曹溪佛学院打广告,推荐优秀人才到曹溪佛学院去进修。前面推荐了智隍禅师,现在又推荐玄觉大师,完全成了曹溪佛学院的流动广告站。
  玄觉大师一听,不由得喜出望外,立马拜谢了玄策禅师。
  不过,玄觉大师回过头来看到姐姐,又不由得担心的对玄策禅师道:“前不久我的母亲才去世,而曹溪宝林寺远在千里之外,我怎么可以把姐姐一个人丢在这里无人照看呢?”
  姐姐却道:“弟弟你尽管放心的去参学,不要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但是玄觉大师依旧不放心,直接来到了方丈室,向方丈说明了原委。
  不料方丈一听,大为高兴。慧能大师的名号,自己早就听说过了,只是碍于自己也是一寺之主了,没有必要也不好意思去拜访。现在自己的寺庙里有人要去参访求证,如果成功回来,岂不是美事一桩。自己寺庙的知名度和自己的影响力,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好像现在那个学校的学生被推荐到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去深造,那这个学校的校长和班主任还不笑得嘴巴都合不上啊。
  于是,方丈非常大度的道:“玄觉,你尽管放心的去,你的姐姐就交给我照顾就是了,保证比你在的时候还照看得好。”
  玄觉大师非常感谢的告辞出来,不过还没走两步,方丈就探出头来大声的叮嘱道:“玄觉啊,到了曹溪慧能大师那儿,千万不要忘了说你是从我开元寺出来的哦。”

  温州开元寺至曹溪宝林寺,一千多公里的路程,玄觉大师和玄策禅师硬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这一年,玄觉大师三十一岁。
  到了曹溪宝林寺,玄觉大师拄着锡杖,和玄策禅师一起去参见慧能大师。
  到了禅堂,见了慧能大师,玄觉大师也不说话,而是绕着慧能大师走了三圈,然后振锡而立。
  这完全就是一个资格禅师的做派嘛,慧能大师一见,一下就觉得这个僧人还有点意思,于是便道:“你是个出家人,难道不知道僧人要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吗?怎么能如此没有礼貌呢?”
  玄觉大师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那个还有什么闲工夫去在意这些繁文缛节哦。”
  慧能大师道:“那你怎么不体取无生,了结无速呢?”
  玄觉大师道:“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慧能大师不由得赞叹道:“佛法就是这样体悟的啊,就是这样体悟的啊。”
  慧能大师这话一出口,周围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慧能大师平时机锋锐利,学生们很难跟得上师父的思维。再加上慧能大师教学严谨,平时很少认可那个学生。可是玄觉大师刚来没多久,就受到了慧能大师的表扬,大家自然感到有点惊讶了。
  玄觉大师看到慧能大师认可他了,这才重新整理好仪容,上前去跪拜慧能大师。行完礼后,就要告辞而去。
  慧能大师依旧没有放过玄觉大师,继续不动声色的勘问道:“你这样是不是回去得太快了点啊?”
  玄觉大师同样没有露出一丝破绽出来:“我的本体如如不动,又哪里有什么快不快的问题呢?”
  慧能大师继续勘辩道:“那么谁又知道你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呢?”
  玄觉大师道:“这个只是师父你自己产生分别之心而已。”
  慧能大师赞叹道:“你对于无生的真意,看来是彻底的了解了啊。”
  但是对于慧能大师赞叹中隐藏的玄机,玄觉大师依旧没有上钩,依旧把嘴巴封得牢牢的:“既然是无生,又哪里有什么真意呢?”
  慧能大师道:“那么这个无意又该怎么来分别呢?”
  玄觉大师道:“即使有所分别,依然不是这个无意。”
  慧能大师这下才彻底的表扬他道:“你已经通过论文答辩,可以毕业了。今天天色已晚,就在我这里留宿一夜吧。”
  玄觉大师看到外面渐渐昏暗的天空,想到走夜路实在是有些不方便,于是立马就答应晚上住在曹溪,明天天亮了再走。
  所以,玄觉大师就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非常罕见的只上了一天学就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把玄觉大师叫做“一宿觉”。
  第二天一早,玄觉大师来到慧能大师的方丈室,和师父告别。慧能大师带着一帮弟子把玄觉大师送出山门。玄觉大师走出去十来步,然后振动锡杖三下道:“自从一见曹溪后,了之生死不相干。”说完,玄觉大师便头也不回,大踏步的向前而去。
  对于玄觉大师来到慧能大师处只几句话就通过了考试,现在的学术界普遍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很多人认为玄觉大师本来就已经悟道了,来不来慧能大师这儿他都是一个悟道之人。对于这个看法,红尘洗梦却不这么认为。
  这就好比某个学生自己看教材然后做作业,作业做好了,自己感觉非常好,可是作业做得正确吗?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是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还可能有什么不足或者别人可能有更好更妙的答案。所以,当你拿着你得意非常的作业去找一个当世最为顶尖的老师批阅时,这个老师表扬道,对,作业就是这么做的。那么你的心一下就会踏实下来,你才能坚守住自己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
  所以纵使玄觉大师在慧能大师那儿问答得滴水不漏,但是,正因为慧能大师的肯定,才使得玄觉大师吃下了最后的那颗定心丸。有当今禅学第一人的认可,玄觉大师才能最终确定自己多年来的理解和悟境是准确无误的。他才能一辈子安心在自己的理解和悟境上,并且持续前进。所以,玄觉大师才会在离开慧能大师的时候,信心满满的说道:自从一见曹溪后,了之生死不相干。而这,才是一个禅者彻悟的表现。

  玄觉大师在温州待了那么多年,虽然学识深厚,禅法精深,可是始终却默默无闻。不过,这次外出,竟然得到了国内头号禅师慧能大师的亲自点拨和印证,并且拿到了曹溪佛学院这种顶尖佛学院的毕业证书,那简直就是一步跃龙门啊。
  所以回到温州,玄觉大师没有选择山居宴坐,而是来到了龙兴寺弘法。此时的玄觉大师已是名气大振,身价倍增。周围一带那些有名望的人一个个都登门来套近乎拉关系,四面八方赶来找他求学的僧众也是络绎不绝。一时间,龙兴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不过,这种火爆的场面,引起了玄觉大师一位好朋友的非议。玄觉大师的这位好朋友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
  玄朗法师素以宴坐山林著称,所以,他对于玄觉大师和众多的人物交接,对于龙兴寺这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情况很不以为然。于是,专门给玄觉大师写了 ,善意的提醒道:“出家人山居宴坐,才是正道啊。住在山里,可以坐看风起云涌,耳听溪声潺潺,猿啼鸟鸣,更可纵目千里,心旷神怡,岂不美哉。闲时锄头当枕,细草为毡。远离俗世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啊。一个人如果耽乐于世俗的繁华,人情的热闹,那是还没有开悟的表现啊。老兄哪天有空的话,可以来我这里坐坐吧。”
  玄觉大师接到信一看,自己的这个老朋友还没有彻底悟道嘛,还沉迷于山林的清闲享乐之境,执着于讲经说教之中。于是回了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个人如果没有悟道就跑到山林中居住起来,那么这个人必定只见其山,而忘其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住在山林里而先领悟了佛法真意,那么这个人只见其道,而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所以见道忘山者,即使是居住于繁华俗世,其内心依旧是平静如常的。而见山忘道者,就算是居住在幽静的山林中,其内心依然是喧闹不平的。”
  两相比较,玄觉大师的见解和境界,自然是要远远高过玄朗法师的。
  所以,玄觉大师并没有理会别人的非议,继续在龙兴寺热火朝天的弘扬着曹溪禅法。
  玄觉大师在龙兴寺招收了很多的学生,其中惠操、惠持、等慈、玄寂等等,在玄觉大师那里毕业后,都成为了当时比较有名的禅师。而玄觉大师的另一名高丽国的入室弟子宣禅师,毕业后回到高丽国,更是把玄觉大师的禅法传到了国外。从而成为禅宗史上第一个把真正意义上的禅宗顿教传播于海外的禅宗弟子。
  有一天闲来无事,玄觉大师带领着几个得意弟子到龙兴寺西边的岩石上游玩。玄觉大师站在高高的岩石上,望着不远处的龙兴寺喟然叹息道:“来这么多的人,拿着那么多的旗帜花篮,把道路都堵满了,有这个必要吗?”
  宣禅师、惠操、惠持等人听师父这么一说,都踮起脚尖往龙兴寺方向看,除了山林和寺庙外,哪里有什么人潮旗帜之类的啊。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的,不晓得师父到底在说什么。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慧能大师在自己的故里国恩寺圆寂。同年十月十七日,一向身体倍儿棒,而且正值盛年的玄觉大师,竟然出人意料的在龙兴寺自己平时宴坐禅居的地方,端坐着进入禅定状态,然后就在定中圆寂了,享年四十九岁,整个寺院的僧众都感到悲痛欲绝。
  玄觉大师圆寂后,大家决定把大师安葬在寺庙西边山上一处向阳的地方。于是,在十一月十三日,大家便抬着玄觉大师的灵柩来到了西山。因为玄觉大师出殡的消息早就传开了,所以,这天前来送行的人,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各种花篮,各种旗帜,数不胜数。
  惠操禅师等入室弟子自然是走在最前面的,惠操他们到了山上站在岩石上,回头一看,从寺庙一直到西山的路上,人潮汹涌,旗帜遮道,他猛地一愣,随即拉着惠持和宣禅师道:“我终于明白师父的话了,我终于明白师父的话了。”
  惠持和宣禅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兄,怎么了?”
  惠操把他们拉上岩石道:“记得不,前不久师父就是站在这里,望着寺庙那边喟然叹息道:‘来这么多的人,拿着那么多的旗帜花篮,把道路都堵满了,有这个必要吗?’你们看看,你们看看,现在是不是就是师父说的那个样子?”
  大家一看,果真如此啊。这一下,师兄弟们不由得更加的佩服起师父来了。师父真是神人啊,一个人站在岩石上,竟然可以看到后来众多的僧众来给自己出殡的情形,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啊。
  玄觉大师圆寂后,当时大唐的碑文第一高手李邕亲自为他撰写了《神道碑》,玄觉大师的俗家弟子庆州刺史魏靖,把玄觉大师的文章整理编辑成了一本书《永嘉禅宗集》。这本书诞生后,对后世影响巨大,历朝历代不论是僧众还是在家的居士,都非常喜欢阅读这部著作。
  两百多年后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也非常喜爱这本书,不过当他看到《永嘉禅宗集•三乘渐次第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这个地方时,却对这些句子搞不明白。于是他马上把德韶国师喊来,指着这几句问道:“国师,这是什么意思?”。
  德韶国师接过来一看,马上回答道:“这是天台宗的话语啊,大王想要得到正确解释的话,应该找天台宗的门人来问问才是。”德韶国师虽说是当时法眼宗的掌门人,可是别家的宗旨,最好还是他们自己的门人来解释更好些啊。
  于是,钱弘俶又找来天台宗十五祖螺溪义寂法师,把自己搞不懂的那些话语翻出来,询问义寂法师。义寂法师道:“这些话语,出自于《法华玄义》一书中。不过,这些天台宗的教典,绝大多数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灰飞烟灭了,所以我虽然号称天台宗十五祖,其实天台宗的很多典籍我都是没有看过的。不过现在天台宗在高丽国非常盛行,他们那里保存有相当完备的天台宗典籍,大王有心的话,何不派人去迎取过来呢?”
  钱弘俶一听,二话没说,立马就派出使者到高丽国去求取天台典籍,当然,使者口袋里的钱是带足了的。任何时候,没得钱这个东西,你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
  高丽国国王一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放在自己面前,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立马委派谛观和尚为代表,把天台宗的典籍整理了一部送到中国来,从而使得天台宗在国内重新获得了新生。
  看来,精通天台教义的玄觉大师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在两百多年后,还能起到中兴天台教义的重大作用。
  当然,玄觉大师最有名的著作,还是他撰写的《证道歌》一文。这篇韵文自从诞生后,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不论是儒家的顶尖宗匠,还是普通居士;不论是佛教别的宗派的法师,还是禅宗本家的禅师,对于玄觉大师的《证道歌》都是津津乐道的。《证道歌》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深含佛理禅意,所以,凡是认真看过的人,没有不获得自己满意的收获的。
  并且,更为不得了的是,玄觉大师的《证道歌》,竟然出口到印度去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经,原本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从来都是只有中国人学习印度人撰写的经典,却没有人听说过印度人学习中国人的经典。可是,玄觉大师的《证道歌》诞生后,因为文采飞扬,而且深含佛理禅意,居然被印度的和尚翻译成了梵文,然后带回印度去了,而且在印度竟然一下就火爆起来。印度的佛教界都把玄觉大师的《证道歌》当作中国佛教界的经典之作看待,并且把《证道歌》称为《证道经》。这就使得玄觉大师的《证道歌》成为中国禅宗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非常罕见的可以出口到佛经原产地印度去的中国佛学著作。
  所以,历朝历代,玄觉大师粉丝众多,而且,很多粉丝的追星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现在的这些追星族,甚至远远过之而绝无不及。
  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玄觉大师的忠实粉丝之一。他不但亲自为玄觉大师的著作写序,而且还把玄觉大师的著作刊布发行,并且封玄觉大师为洞明妙智禅师。
  不过,玄觉大师最为疯狂的粉丝,当属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温州太守杜贲,他阅读玄觉大师的《证道歌》,完全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越读,越觉得玄觉大师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越读,越想亲自见见玄觉大师。而且这个要见面的念头一出现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这就好像某个人吃了一个味道异常鲜美的鸡蛋后,无论如何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老母鸡一般。
  身边的幕僚一看太守有点走火入魔的态势了,赶紧提醒道:“大人,玄觉大师已经圆寂上百年了,别说人,恐怕骨头都烂了,你怎么去见啊?”
  没想到不说还好点,旁人这一说,杜贲立马就来火了:“我说要亲自去见,就要亲自去见。你们这帮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的小人,哪里知道相思的苦啊。”
  不过,话虽如此,玄觉大师毕竟埋在土里上百年了,别说见不着,即使见着了,也许早就只剩下几根骸骨了。
  见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头号偶像,终究是件非常难受的事啊,也许这种感觉,只有那些异常狂热的追星族们能深有体会。杜贲虽然贵为太守,可是对此也毫无办法啊。既然没办法,杜贲只好天天喝酒解闷。
  这天,杜贲照样在庭院中喝着小酒来化解心中的感伤和遗憾,这时,一个手下急匆匆的跑了进来:“太守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杜贲把酒杯重重的往桌上一放,阴沉着脸道:“你这个乌鸦嘴,本大人什么不好了。”
  手下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自己口误了,赶紧赔罪,然后道:“大人,在下刚得到消息,玄觉大师的墓因为年久失修,竟然垮塌了一大半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玄觉大师是大人心中的头号偶像,所以在下立马就给大人汇报来了。”
  玄觉大师的安身之所竟然垮塌了,这还了得。杜贲赶紧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着身边的幕僚吼道:“还傻站着干什么啊,赶紧召集人手修墓去啊。”
  于是,杜贲立马带着一大帮手下和工人来到了玄觉大师的坟前。看到玄觉大师的墓坍塌得七零八落的,杜贲简直心疼的不得了,要不是有一大帮手下在身边,他的眼泪肯定早就哗啦啦的下来了。
  更让杜贲伤心的是,玄觉大师的棺材竟然都露了大半出来。杜贲上前凝视着装有玄觉大师的棺材,不由得感慨万千,一层薄薄的木头,竟然隔着两个人,隔着两个世界。
  忽地,杜贲伤感的心一下跳动起来,我把这层木头拿开,不就可以看到玄觉大师了吗。
  一想到这里,杜贲的心立即激烈的跳动起来,随即他便喊了几个工人过来道:“你们把棺材给我好好的弄出来,然后打开。”
  旁边人一听,每个人都吓了一大跳。开死人棺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啊。身边的幕僚赶紧上前劝阻道:“大人,把棺材打开,恐怕不太好吧。”
  棺材既然都露在自己面前了,杜贲又怎么会放过瞻仰自己心目中偶像的机会呢。于是,杜贲对着大家道:“反正我们都要重新修墓的,把棺材抬出来打开看看,没事。”
  幕僚刚把嘴巴张开还想说点什么,杜贲一下火了:“开棺材,马上开棺材,我一定要看看玄觉大师,不论是人还是骨头。”
  为了手中的饭碗,工人们不得已把棺材弄了出来,然后很快的就把棺材上盖打开了。
  棺材被打开了,玄觉大师的真面目终于露了出来。杜贲迫不及待的上前去瞻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一看之下,杜贲不由得惊喜交加。他激动的高声大喊道:“你们都过来,都过来看看。”听他的口气,就好像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宝藏似的。
  周围的人疑惑不定的围了上来,一看之下,一个个不由得大为惊叹。玄觉大师圆寂已经上百年了,遗体竟然没有任何的腐化现象,完全栩栩如生,就跟一个活人躺在棺材里睡觉没有两样。怪不得太守大人如此的崇拜他,看来玄觉大师真是个神人啊。
  杜贲直接跪拜了下去,叩头不已,他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而且这个偶像还给他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惊喜。自然,周围的人也跟着跪拜了下去。
  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满足后,杜贲马上叫人把棺材合上,并且立马下令给玄觉大师建造了真身塔,以供后人瞻仰。
  后来的温州刺史朱褒把玄觉大师的神奇事迹报告给了唐僖宗,唐僖宗立马下诏,为玄觉大师敕封谥号“无相大师”。从而使得玄觉大师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至此,玄觉大师有真觉大师、元觉禅师、永嘉大师、一宿觉、无相大师、洞明妙智禅师、德明大士等称呼,从而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个人尊称最多的禅师。

  玄觉大师的禅法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禅宗永嘉集》和《永嘉证道歌》中,尤其是《永嘉证道歌》,文字简洁明了,却又文采飞扬,更皆富含哲理和禅机,所以千百年来,无数的僧众从里面吸取了众多的养料来充实自己。我们也可以来看看玄觉大师《永嘉证道歌》里的几句主要话语,便可对玄觉大师的禅法一览究竟: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句话通俗易懂,根本无需过多的解释,相信很多的读者朋友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吧。人生如梦,似幻似真,相信只有过来之人,才会真正的了解梦幻的虚妄不实。也只有了悟之人,才能彻底的明白本来无一物的真谛。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取舍不得,却就在这取舍不得中这样子得。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中的下联来对照阅读,意思就比较清楚了: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你有取之心,不对,可是你有舍之心,同样不对。禅家所谓两头皆不立,中间亦不住。所以只能是不可得中只么得了。
  事情来了,你去了,可是常常了犹未了。你去断,却常常断无可断。所以,何妨以不了了之呢。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玄觉大师这几句话,深得华严宗一多互入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理,而且更富文采,含义更为隽永。
  无为守缘禅师曾经听到师父上堂时列举“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句话,不由得恍然大悟道:“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展则弥纶法界,收来毫发不存。虽然收展殊途,此事本无异致。”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玄觉大师的这句话自从诞生后,就几乎成了所有禅客的一句口头禅,由此可见其影响力和生命力。
  禅,并不是端坐在那里如如不动才能获得,也并不是隐居于幽静的深山老林才能体会。禅,是存在于一切行住坐卧之中的。当你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禅意时,那么恭喜你,你在不在意想不想要,禅,都已经来到你的身上安家定居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