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讲了这么半天,要不要复习一下?” 神石忽然变成了老师的口气,“马上炎黄一开打,前面这些就忘了。在我的这版古石古史故事里,
“嗯” 我一边听着,一边在小本本上做着笔记。但我对这些其实并不很关注,因为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
“上回结尾你讲到,神农氏姜姓,姜克生姜榆罔。但我此前学到的,都说是少典生黄帝(轩辕)和炎帝(榆罔)。那这个姜克就是少典么?按说黄帝是炎帝的哥哥,应该也姓姜才对,怎么他是取的姬姓?“
神石哈哈一笑,“这可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桩大悬案,已有数千年的争执。我的解释是这样,你权听且信吧:
少典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部落名称(从地名出)。伏羲氏壮大后,其中一支迁至少典地区,依然遵循伏羲氏的祖宗惯例(守伏羲之祀),自号少典。
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
三皇庙碑
咱们前面讲过,那时候的规矩是同族人不能通婚,以伏羲帝本人的声威贡献,也还要搞个「昆仑问天」的大忽悠,才能娶到同族的女娲。少典地区有些偏僻,这一支族人没有邻居老王族,怎么解决婚姻繁殖问题呢?
这可难不倒少典人。他们把族人再分出去两支,一支住在姬水,取姬姓,一支住在姜水,取姜姓。这样两族姓不同,可以互婚,因为「异姓则… 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 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 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国语·晋语四
所以少典氏生了(分成)神农氏(姜姓)和有熊氏(姬姓),发生在第一代神农帝之前,离后来打仗的炎帝黄帝早好几百年呢。大层面设计是为了这两个族相亲相爱,互婚繁衍。
上回咱们讲到,第一代神农氏崛起,替代了伏羲女娲政权做了各部落总领袖,传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这五百多年,有熊氏一直在不远的地方,默默的跟随,关注,和扶持神农一族。
虽然被兄弟族盖过了光芒,有熊氏自己也没忘了发展。终于到了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炎帝(榆罔)年间,有熊氏出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人物,黄帝。“
”咱们先不急着介绍黄帝,而是大略说一下此时的天下大势:
前面说过,伏羲女娲一族做部落总盟主时,有太昊,少昊等几代明君,把黄河下游经营的好生兴旺。到了炎帝(榆罔)时,依然有少昊部落,有夸父部落,还有这片地区新崛起的超新星,蚩尤部落。
蚩尤部落以游猎为生,性格彪悍,能征惯战。他们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实力已经超过了附近的少昊等部落。以蚩尤为主,少昊,夸父为辅,在黄河下游(今山东)形成了实力不容小觑的「东夷集团」。
此时的联盟盟主神农部落,地处黄河中上游(今河南,陕西,山西)。他们的兄弟部落有熊氏,在黄河中上游偏北(今河北)。神农部落主农耕,有熊部落偏游猎。所以经济实力是神农部落(炎帝)强,战争能力则是有熊部落(黄帝)强。神农,有熊,加上附近的一些小部落,在黄河中上游行成了「华夏集团」。
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有一些不那么强盛的,比如祝融部落。他们构成了「苗蛮集团」。
如果按总实力比,苗蛮集团最弱。如果炎黄两族齐心,则华夏集团强。如炎黄两族互斗,则东夷集团胜出。
偏偏此时,炎帝和黄帝两族并不那么和气。东夷集团看到有机可乘,渐渐对总盟主炎帝(榆罔)生了异心,觉得不需要听老大的话了,甚至想退出大联盟单干。
从伏羲女娲开始的,已经历经数千年的联盟大局岌岌可危。
然后这时出了一件大事。
炎帝榆罔有个女儿,叫女娃,在东海游玩。那里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交界地区。
应该不是蚩尤故意命令手下干的,但此地流寇只认蚩尤为主,而不识联盟领袖炎帝。图财害命,结果把女娃害死了。
这对天下总盟主来讲,当然是奇耻大辱。炎帝当下发兵东征,没想到到了蚩尤的地盘,完全不是对手,惨败铩羽而归。他回到西方大本营再掉兵力,二战,再败。
民间不敢直叙其事,只能婉转的说女娃溺水,「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云云。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这件事情的结果有三: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战役,阪泉之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