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例行匆匆瞟一眼新闻。看到上海护士周盛妮突发哮喘,去自己工作的医院急诊室求救,被拒。后又被其他医院以防疫采样消毒等种种理由绝决据之,最后不得不投奔十多公里之外的医院。结果可想而知,不治而亡,生命定格在49岁。
我在美国的多家医院做临床护理工作数年,疫情期间也在医院带护理学生们。没有看见过哪一家医院因为预防新冠或者其他病毒而关门停诊的。
急诊室是很多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啊。连这根稻草也被腰斩之,试问:还有什么救死扶伤的道义可言啊 ???
不要跟我说什么漂亮的铿锵有力的誓言:为了保护更多人的生命所以我们需要停诊下来去消毒去采样去停诊?什么狗屁理由。有谁看见过美国的急诊室关了门来消毒???
接诊和消毒有什么冲突?为什么不可以同时进行??为什么非要关了急诊室的门来消毒?这是啥狗屁规定呀???你关了一间急诊室来消毒,另一间急诊室为什么也要关上呀???那间剩下的急诊室,可能就是很多人最后的一线生机的神圣殿堂啊???
哮踹,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甜歌美皇后邓丽君吧,她当年就是因为堵车死于哮踹的。当一个哮踹发作的病人向你求救时,任何一个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十万火急的紧急情况,病人需要立即马上一刻也不能耽误的救治呀。我以前在ED也干过,照顾过不少哮踹发作病人,那些踹不上来气的哮踹病人,他/她们等得起吗?每一分每一秒对ta们来说,都是别样的煎熬啊。你能想象ta们在哮踹发作的时刻有多么的绝望和痛苦吗???
试问: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以这样无视人普通人的生命,却打着冠冕堂皇的重视生命的名义???
我深切的悲哀。。。为失去一位护士同仁,为失去一个普通的本可以救治过来的生命。。。。。。
哮踹不是绝症啊。
而眼泪,已经显得那么轻薄而卑微。。。
无语之,悲哉!
转这篇 《上海护士周盛妮之死》--
文:照相的宋师傅
上海东方医院产科护士周盛妮3月23日19时突发哮喘,自行用药无解,在打120叫不到救护车的情况,由家属自驾送往医院急诊。在她于当晚23时延迟医治而身故前数小时内,被包括自己工作机构在内的数家医院拒诊,最终奔袭十多公里,无望地将49岁生命定格在仁济医院东院。
对周盛妮一家来说,上海23日的夜晚过于漫长且无助,在她向最近的东方医院求援时,也未能撬动绿色通道,而被保安驱赶。事后,东方医院以环境采样和消杀为名,辩解急症停用的原因,并致哀自家员工的离世。然而,这些事后的表达不仅对周盛妮无意义,也无法取信于其他人。
考虑到哮喘病对人的折磨,周盛妮最后死亡的痛苦不可想象。偌大浦东及上海,一个号称拥有国内强大医疗资源的地方,让一名医疗人员遭遇如此命运,不是几句轻飘飘的哀悼话可以敷衍过去的。所谓物伤其类,人同此心,周盛妮之死对全国医护人员的心理冲击,恐怕超出外界想象。
在周盛妮之前,从英国返回上海被隔离,且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留学生布布曾发网贴,希望能够在隔离状态下接受治疗。毫无意外,她的请求遭到网络空间的群嘲,认为是在寻求优待,是特权思想。冷嘲热讽当中,布布提出的涉及防疫政策必要“补丁”的问题,没人理会,直到周盛妮成为牺牲品。
上海因为有张文宏在,向来以精准防疫、动态清零著名,在全国紧绷的局面下,保持了难得一见的社会面宽容。但从周盛妮的遭遇可以揣测,上海防疫政策核心思想已经悄然迈向“全国一盘棋”。防疫政策对社会面清零的最高追求,因为对升级过程中危急重症病患的照顾不及,让西安的悲剧重演,上海“泯然众人矣”。
在此之前,西安封城防疫时,因为防疫政策在医院与社会之间树立屏障,急症病人耽误于纸上的规定,接连发生孕妇流产、心梗患者死亡个案,引发全国舆论声讨谴责。在当时的舆论中,很有一些人认为,如果类似事情发生在上海,断然不会出现如此后果。周盛妮之死打破了盲目的乐观预设。
在高压的防疫政策之下,如何平衡新冠疫情防控与危急重症患者治疗,从三年前武汉疫变以来始终是一个需要被认真解决的大问题。可实际上,防疫政策年年加码,而这种人命关天的必要平衡不仅没有被高效率解决,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被认真对待。如果有心平衡且有效,周盛妮女士本不必遭此厄运。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25日发布会上公开提到周盛妮一事,委婉地表达了该女士不幸遭遇的现实背景和政策逻辑,给出一个承诺:“保障群众的急救需求”。周盛妮之死带给医疗界的心理震撼想必会超过一般患者的死亡,如果上海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医护人员都能以此为例,影响政策的优化,或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事实上,在一段流传很广的视频中,知名医院的护理人员因为疲于奔命,表达了相当强烈的不满情绪。对于这些情绪的流露,不该被视作“洪水猛兽”,最应该是好好听取这些一线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医护人员忘我工作,却只能在防疫政策与希波拉底誓言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无疑让人悲哀。
医生护士们已经在追问,周盛妮女士的不幸是可以避免的吗?而类似于这样的追问,早已见诸于社会层面,尤其是那些手停口停的底层国民,防疫政策的得失之辨早已在他们那里发生,并且持续不断地争取社会能见度。严防死守的政策如何兼容民生、人道及生命,在周盛妮之死的契机下,理应得到更周全的回应。
西安的不幸个案,永久记录在新冠防疫史上。本以为极端案例不会重演,但周盛妮之死打破了这些一厢情愿,令大众对大上海的美好预期变成乡愿。可以设想,如果周盛妮之死不能促成防疫政策与急症需求的平衡,不能消除周盛妮之死的“非医之罪”,再有类似案例出现,必定加速流失防疫政策的合法性。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无信仰者的理性。具体到按捺不住的疫情变局,对周盛妮之死的人之理性,就是反思“窒息”她的非医疗因素,回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多人曾抱有一种看待上海疫情、寄望张文宏的美好宏愿,指望它和他能在严重疫情下勇毅担当,探索圆满的普适路线,但愿周盛妮于身后苍茫中能有如此告慰。
张教授的文章读了,很好的文章。
现在真不是生病的时候,特别家有老人的。太难了。悲剧还会有~~
借遥红贵地贴一篇刚看到的文章,我觉得挺有道理。为张教授所写,张作风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流行病学杰出教授,遥红如觉得不合适,可以删掉。
目前全民新冠检测对Omicron 流行,可能作用有限,而且社会和群众付出太高太高。很大问题是1)目前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问题。如果敏感性不高,假阴性可能存在,不能发现病人,达到隔离作用。2)可能是因为敏感性不高,目前国内採取序列检测,一般2-4次可以把敏感度达到90%左右。但在高发地区最多採样20来次,是很大浪费。3)大量群体核酸检测,造成可能的交互感染的可能性,4)目前採用的混合样本测试后,一旦阳性,再在个体样本中进行二次测试的方法,虽省钱,但延长报告时间,对发现潜伏期短的Omicron 感染进而隔离的效果不会很好。5)发现病后当天即时对密接人群检测的要求,可能会有不少假阳性。因为从病毒传染后,宿主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病毒在口鼻咽部复制,如果即时开启测试,假阴性概率可能会比较高。由于变异病毒传染性强,群体採样检测会导致群体感染的危险性升高。依据群体检测来发现病人来隔离的方法可能对新的变异病毒不适用了,而且有可能引起暴发。所以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来面对传染性非常强的变异病毒。建议採取自我採样来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检测方法可行的话,建议自我採取唾液样本。唾液检测在国外很成熟。国内目前的技术情况,应该没有问题。居家快速自测抗原的测试盒国内都有了,一旦测出阳性,自我居家隔离。如果有症状,可通过自我採样进行核酸检测来确诊,以至到医院及时治疗。
2. 新冠感染的病死率仍大大超过感冒。不能忽视。目前的平均病死率在有些高接种国家接近0.5%, 比流感的病死率要高出很多。所以不建议把新冠感染描述为比感冒还轻松的病。一旦放开,预估的老人和高危人群的病死率可能会比较高。目前尚有5千万老人没有接种,估计不少有慢病。如果老人没有有效疫苗保护的话。病死率会比较高。建议(1)要立即在老年高危人群使用进口的复必泰疫苗进口高效疫苗,产生保护;要求已接种两针的老人,接种第三针,(2)年青人和老年人分开住,疫情期间减少访问,以减少老人感染机率。
3. 为减少医疗系统的负担,避免医疗系统崩溃,密切接触者,无症状和轻型病人应该都採取居家隔离,而不是集中隔离。中重型病人应该住院隔离治疗。建议要有标准居家自我隔离方案。每个自我隔离者具备血氧饱和度测试仪。也要具备随时可以和医生和防疫人员交流沟通的渠道。一旦血氧饱和度小于90,或者症状加重,应该立即就医。同时建议在各个社区建立供氧中心,对有缺氧的病人,能够及时供氧。目前的隔离手段,造成国内和国际的交通障碍,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内国际交流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考虑居家隔离,可以大量减少交互传染,对社会影响小,从群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角度都是可以考虑的。
4. 目前防疫手段的社会成本巨大,人民生活会受很大影响。Omicron传染力强,恐怕不是目前的防控手段一下能压下去的。最后结局是把急升急降的高峰稍许后推来避免医疗系统的崩溃。但是赶紧分发已经进进的复必泰,用高质高效疫苗,把老年人保护住。这样医疗系统的压力会大大下降。
对将来的疫情走向,各个年龄段的人可能想法不同。高龄段可能认为“人定胜天”,以消灭病毒为终点。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可以不必预防,以共存为目标。还有人认为,应该再等等,可能病毒毒性会越来越小。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这个病毒很狡猾,从阿尔法到德尔那变种病毒毒性变得非常大。病毒如果在一个人群持续时间长,也有可能向毒性变大的方向转变。现在看起来这个病毒是不容易被彻底消灭的。新冠流行控制应该有阶段性的目标,不可能“一步登天”,可以通过逐渐降低其危害性,来保护人群健康。两年多来,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发展和有效控制,新冠可以从世界大流行,转化为像结核病,疟疾,流感一样的地方病。这个转化的条件是人群要有足够的群体免疫。这种免疫力可以有两个来源,一是接种高效安全疫苗,以产生必要特异性针对性的免疫力。二是新冠感染后,也会在产生一定的特异性的免疫力,增加群体免疫。我们研究发现,群体免疫达到80-90%以上,病人和住院会减少,病死率会下降。会逐渐达到从地方病转化的过程。美国目前每天新冠死亡1000例左右。如果通过加强群体免疫,把每天死亡数降低到100例左右(相当于美国每天平均流感死亡数)並保持在这个相当低的水平。如果这样,我们可以说,美国的新冠疫情可以成功地转化为地方病了。新冠已经不是两年多前的刚刚开始的情况。現在我们对新冠流行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已经有了有效安全的疫苗来预防重型和死亡,已经有有效的对轻型和中重型的治疗药物和手段。目前国内对新冠控制方法可能考虑新的思路和方法,建议以自我採样来取代群体聚集採样,对密切接触者和轻型病人,以居家隔离来取代集中隔离。最为重要的是要以有效疫苗来保护老年高危人群,降低中重型病人,要用有效药物来加强对病人的治疗,以降低新冠的病死率和死亡率,成功把新冠大流行转化为地方病为阶段性目标,来有效保护人群健康。
作者简介
张作风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流行病学杰出教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环境基因中心主任, 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美国流行病学院资深会员和理事,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顾问. 他培养博士36名和博士后30余名,发表科研论文4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