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罢人散,熙熙攘攘的圣路易斯现代中文学校的西侧大厅一下子空空荡荡起来。王医生跟最后一个观众合影之后,快步走到前面的长桌前,脸上依然挂着淡淡的微笑,快速地加入了自愿者队伍,看不出一点名人大咖的架子。他开始收拾整理他的自传体《从黑暗走向光明》一书,一本本拿起来,装入纸箱里。我发现,王医生收拾整理书的速度是自愿者们的十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动作干净利索。
我属于走得最晚的那一拨人。看见不再有人围上来问问题了,我走到他的面前,直视他的眼睛,直截了当,“王医生,冒昧问一个问题:电影里的莉莉找到没有?”
“没有。”王医生摇了摇头。
“没有?即使现代的高科技?譬如:公安,万能的微信圈,人肉搜索,人脸识别?还有,以您现在茗冠天下的号召力?”
“没有。”王医生依然摇头,声音平和。
王太太就在一步之遥的对面,默默的收拾书籍,她一定听到了我们的对话。
“莉莉的父亲死得很惨,比电影里更惨。”王医生加了一句,又低头收拾书本。说话的语速,跟干活的速度,一样快。
哦。。。。。。
我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话。安慰吧,可是,找不到合适的安慰的话。感觉任何语言,在此时此刻,都显得单薄、苍白、无力。
我其实也看到了文学城有网友写文章对王医生的这部根据自传体改编的电影《SIGHT》提出的诸多质疑。其中的一个质疑就是这部根据王医生自传小说改编的电影不真实:明旭小时候的玩伴,那个青梅竹马的莉莉是不存在的,是杜撰的。圣路易斯的写博大V雅美之途在他的博文《观美国王医生的自传电影SIGNT有感》提到,关于那位梦中情人,普林斯顿家长这样留言:“去年九月份王医生来亚特兰大公演电影。我问过他的初恋现在如何,被告知那是虚构的人物。”
我倒是跟那位普林斯顿的家长不谋而合,关心起莉莉的命运来。可能因为她首先是个楚楚动人的女孩子,在那个如花的年纪,被暴徒强行带走,少年明旭的二胡被砸的稀趴烂,懵懵懂懂生出的情愫和想保护莉莉的原始冲动在暴徒面前不堪一击,那双举在半空中的明旭的手,被无限放大,那么无助,让人潸然泪下。。。。。。
看吧,不同的就是,像我这些的普通人,没有任何名校的光环,啥耶鲁,啥哈佛,啥MIT,他们距离我那么遥远,不是我这样平凡的人可以天天信手拈来随便谈论的。即使天天看见那些高人们在我熟悉的圣村的群里指点江山,我那耶鲁的家长说的啥啥啥,并不能引起我太多的共鸣。一句话,我并不那么关心那些天天把名校挂在嘴边的人说的话。我倒是更加关心平凡如小草的莉莉的命运。不信你看,那个小明旭跟儿时的玩伴儿莉莉小丫头片子蹦蹦跳跳的场景,少年的明旭和少女的莉莉那懵懂青涩的情愫,他们骑自行车飞奔在小道上那单薄而年轻的生命,其实就游荡在充满烟火气息的明旭天天爬上爬下的弄堂里,其实就游荡在皇城根下古树怀抱的四合院里,其实就游荡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重庆青石板羊肠小道上,其实就游荡在在千千万万的少男少女的心里。不是吗?
当王医生告诉我,没有找到莉莉,我就不再忍心去追问那个盘旋在我脑中里的问题,莉莉是真实的存在吗?换一句话来问,莉莉是您的初恋吗??我觉得我无法对一个世人敬仰的老大哥张口问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此时此刻,莉莉的真实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场浩劫中,有千千万万个莉莉被抓走,如风中的飞絮,亦或一粒尘埃,在父母被打得趴下的眼皮底下,在爱人无助挥舞的赤手空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这个角度讲,莉莉是存在的,千真万确的存在过啊。
如果,莉莉确实是少年明旭的初恋,那个青梅竹马的初恋,那个带给明旭无限憧憬的初恋,那个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明旭如梦魇一般存在的初恋,有一天被“人肉”找到了; 那么,找到的结果可能是:莉莉嫁人了,对方就是当年那个施暴的人; 莉莉死了,被鞭打得滴尽最后一滴血而死去;莉莉自尽了,被凌辱被羞辱而自尽了。。。。。。这些莉莉找到的情景,远远不如让莉莉找不到的效果好。就让莉莉永驻在明旭的心里吧,就让莉莉游荡在爱她的观众心里吧。
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个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想要让那个来自印度的盲童复明的挣扎的明旭医生。莉莉时不时的出现在明旭医生的眼前,有网友统计说,至少有五到六次之多,犹如抛之不去的妖魔附体。这时候,明旭医生的画外音响起来,大意是说,如果能让那个印度盲童复明,年轻的王医生觉得那是莉莉想要看到的,莉莉可能也会好好的。
莉莉可以不被找到;但是,莉莉一定要好好的,不管是在天之涯,还是海之角。这,恐怕才是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你爱她,可是得不到她,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那么,就单纯地希望,就单纯地祈祷,你爱的她要好好的,好好儿的活着!!!
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那个出现的幻觉中的莉莉,因为年轻的王医生那么执着的要找回那个被继母用硫酸残忍致失明的可怜的孩子的一线光亮。这何尝不是在自救啊??? 如果少年的明旭的的确确有过那么一段青涩的朦胧的爱情,“我要保护你!” 而在那段不堪的岁月里却不能自保;那么,青年中年的明旭只能把莉莉珍藏于心,那是不能轻易碰撞的柔软的无力的爱恋啊;似乎只有让那些失明的盲童复明,王医生才能跨过青梅竹马的莉莉的那道心坎儿;因为他坚信,如果那些盲童被治好,如果她们能重新看见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了;那么,莉莉就一定会好好的,好好的活下来,好好儿的活着!!!
抬眼看了看对面的王太太,安安静静的收拾书籍,不言不语。不知道王医生是如何寻找到王太太的。咋一看,娇小玲珑的可人儿一枚,有着江南女子的恬静柔美。可是,她那娇小柔弱的躯体里,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不信,你看看王太太是如何护夫的?跟当年(2011)的虎妻邓文迪陪同默多克出现英国国会听证会飞掌护夫有的一拼。只不过,王太太比当年的文迪虎妻还是要文明一些。她那么娇小,用拳头是打不过任何人的。她不跟王先生打招呼,就自己出手为先生辩护。就因为这三段替夫辩护的短信,我更加敬重这位一面之缘的王太太,真不愧是王医生的守护天使啊。
附王太太借文学城网友“天地之沙鸥”在雅美之途文后的留言:
“博主您好,我是王医生的太太。明人不做暗事,和您打一下招呼。看来周日3/10下午那一场我们应该是打过照面的,也算是有点缘分了。我是大约前天刚通过朋友看到贵文,平时我偶尔浏览一下文学城首页新闻而已,实在太忙没时间看别的。首先,我在此发言并没和我先生打招呼,估计过后我和他汇报一下时他会批评我太冲动。也没啥,既然我觉得有必要这么做,做就是了。本来我并不想发言的,看到您又发了另一篇,看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了。您说我们有庞大的亲友团,这是对我们的恭维,事实上除了Rosaline 和我是朋友之外,别人我一概不知。我们也无任何团队在背后帮我们,看了很多留言支持我先生的朋友们,非常感动,在此郑重感谢你们!我想到什么说什么了,也许以后想到什么再说明一下,并无任何一人给我出谋划策。至少贵文有几处严重失实:1. 我婆婆在那段特殊年代被打到有40多处骨折,躺了两年多才好,电影里只是外伤,已经非常轻描淡写了。我们尽量模糊背景,没提“某革”、“某兵”等,的确像眼明的朋友猜测的是为了尽量不和政治扯上关系,也是为了保护电影和演职人员。2. 那位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招生办主任的确说了那句歧视的原话,请看英文自传,有名有姓地很严谨,您一再反复说“那人不可能说出那样歧视的话”,是否太固执了?您是本人或在场的某人吗?如果本人在自传书里这样写,您还一再说“不可能”,是否有点可笑呢?不仅是固执了。3. 您提到的哈佛和MIT的联合医学学位,的确就是事实,学校都有记载的,谁也不敢公然撒谎。估计太长,待会再继续”
“我留言的出发点是既然您不依不饶,在很多重要事情上甚至一些细节上反复纠缠,那我至少要澄清一下事实。4. 您说两次拆录取通知书不敢打开,尤其第二次好像装模作样地又让教授打开。读到这一点我俩都觉得您很可爱的。至于真实生活中他两次打开录取通知书的细节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也许是直接打开,也许是边吃饭边打开,或吃着苹果满不在乎地打开,这些重要吗?既然是电影,编剧在根据他的自传书截取几个重要转折点要呈现的时候,具体表现形式总得由编剧决定吧?总得表现某一种形式吧?怎么打开录取通知书和电影有什么重大关系吗?5. 我特意问过他的, 那$1,500是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前的学习班的费用,书里都有写,只不过电影由于篇幅有限,上面清楚写明是参加学习班的费用,只不过镜头一转下一幕就成了考试的场景而已,所以很多人也许就会以为入学考试的费用是这么高了。电影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还有电影里那位老先生的口说的阿炳生来是盲人那句话,您特意写了他是后天得病致盲的。也许吧,但那只是电影里一位不重要角色说的一句话,又不是百度百科那么严谨,这居然也成了电影粗制滥造的一个点。您真的是时间好多啊、看得好细啊。不得不打住,下面继续”。
“其实基本上也就这些了,我实在也是非常忙。我先生是我此生所见心地最纯良、脾气最温和、心胸最宽广、处处充满正能量的一个人,同时他深具使命感和很理想主义。我必得全力保护他,其实最后电影成功与否我不是最看重的,我最希望他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但这一年的艰辛历程此生不会再有,也算是见证奇迹的一路吧。他经常说行动比语言重要得多。我深深知道华人的劣根性,如果一个人出类拔萃了,他们必得要千方百计找出那人的毛病来,如果找出几点,他们会很有成就感,认为“看,和我当初想的一样吧?” 我很想说,如果别人也对社会作出很多贡献,一心只想宣扬华人地位,那么你拍一部电影,拍就是了,我就算不喜欢不想去捧场也尽量不去诋毁。我深了解他,他非常希望通过他这么高调的行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他从去年5月开始到今天,每周五我们早上3点起来,我送他去机场,展开繁忙的宣传电影之路,迄今为止走过几乎全部州,有快4万华人看过电影,他说每到一地总是遇见比他成功太多的华人和他说“王医生,我也有我的奋斗故事想讲出来。”每次他听了都很振奋,他的确很想扭转一点点美国社会对我们华裔” invisible minority”的刻板印象,希望大家不仅要说到做到,更要“做到还要说到”。当然我们不是听不进反面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和思想的自由,这道理我懂。您可以继续不喜欢这电影,但我们还是会继续走在这路上,因为这一路有太多温暖人心的陌生华人对我们点点滴滴的爱和支持,每次我先生回家都会带回来不少比如茶叶粽子点心茶杯等礼物,有时候是几个苹果和橘子,这都是沉甸甸的爱啊,我们很珍惜和感恩!感谢您容许我在您的文章下面发了这三篇留言,祝您的家庭事业生活一切都如意都好!下次如果在圣路易斯再见到您,也许我们可以真正见面聊一聊。当然我不奢望您喜欢我先生,毕竟我们不是人民币或美元,不能指望人见人爱吧?哈哈,和您开个玩笑作结。祝您晚安啦!”
欲知《SIGHT》那一束光到底是否能够打动你的心?敬请5月24日前往各地影院观看世界顶级眼课医生王明旭医生的自传体故事片《SIGHT》,一束光!
未完待续。。。。。。
3/16/2024 凌晨 0030 于圣路易斯
****
“雅美之途回复 'smithmaella' 的评论 : 请你不要在这里造谣和人身攻击我,我的正式头衔是:Associate Professor, 一字不少,-字不多。写影评是基于事实与个人观感,你在这里的发言则过了。”
~~~~
我收到了雅美之途送给我的鸡毛信,因为我们同在圣村巴蜀群。他告诉我”你的博文后不应该允许这样造谣和人生攻击我的言论吧。“ 他还附上了一张截图,来自华大的”DIRECTORY"
雅美的Title: "Assoc Prof of Medicine"
我在此帮雅美澄清并确认他回复网友的title 跟他提供的图片吻合。他的副教授头衔属实。
赞好文,回头有空去看电影,多谢!
”我经常取笑我先生说他在工作时简直是吹毛求疵、太追求完美了。从怎么摆书、和我们说电影后怎么维持队列以让众多想签名买书和他合影的热心好心的朋友们怎么最大效率最快地进行以缩短他们的等待时间、甚至是桌布是否展开得完美,他都亲力亲为一再调试到他满意为止,我们经常是奄奄一息了他还是那么精力充沛[Chuckle] 不过很幸运的是,生活中他及其随和,尤其不讲究吃喝,啥饭只要熟了他就吃得很可口,一点都不挑剔,因为吃饭时他也三句话不离工作和对什么怎么安排的设想,但我有时候做的我觉得蛮好吃的什么菜他一点都不在乎,问他他说可以的,熟了就行,就挺扫兴地[Chuckle] 而且他生活自理能力真的不行,我偶尔需要不得不出城两三天时不得不把几天的饭喝水果做好切好分成几份、帖好标签,到时候他热一下就行,他唯一会用的就是微波炉。当然他也大量让他助理给他买饭吃,总之我感觉是得给他做个大饼套脖子上吃那种。生活方面是他很大的短板,但我也觉得欣慰的是,他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缺点和不足,这样好像可以达到某种平衡,不会崩溃 (有次看到一篇文章说如果处处在工作生活都是很厉害能干的几乎完美的人有时候其实很脆弱容易崩溃)”
”您的文字太打动人心了,看了让人流泪,为莉莉的命运和那个无奈的年代而深感不平 我也是真希望莉莉最后能够平安过着平静的生活,是的,正如Man Dream说的, 莉莉是王医生青少年两位童年玩伴和女同学合二为一的形象,有一位的父亲的眼睛也是像影片里一样的遭遇,由于事故看不到了。您的文章让我觉得,有灵魂有温度的文字太有力量了,感谢好文”
届时会看这部影片。问好摇红!
他说王医生61出生,记事的时候中国就没有饥荒了,中国在70年代很多农村都有饥荒。
“为你的这篇文章点赞
实在看不惯某些人得了“红眼病”,见不得同族裔的人出类拔萃,自我宣传一下,就写文章在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非要把他人贬低下去。那种“开口耶鲁名校闭口古董房”的文风不知道让多少读者倒了胃口。
声明一下,我支持王医生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大学校友,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囯社会很杰出,同时敢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让美国社会知晓,为华人做出表率,值得我去支持捧场。”